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6675557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焦耳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达 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细胞学说的创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力的广泛 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编制“19世纪至20世纪初日然科学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 学习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 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近代世界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和杰

2、出科学家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换而不舍的钻研精 神,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及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2)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 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教学过程成就时间 人物物理 竞化学生物19世纪40年代焦耳19世纪奥斯特 安培 法拉第 麦克斯韦 赫兹19世纪门捷列夫183841839M19世纪q乌期施莱登 施旺 达尔文(确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 律发现

3、电流磁效应 提出电动力学 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系统的电磁学理论证 明电磁波元素周期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一一电的时 代,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掀起生物学的划时代革命,彻底打破 上帝“创世纪”的神话地位牛顿力学建立以来物理学的最大成 就,为人类利用能量转化获得所需能源奠 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国强兵和市场科学的世纪思考:1)与17世纪自然科学相比,到19世纪日然科学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学生讨论叫答后,教师总结:出现更多的科技发明,各学科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各学科体系的大综合。2)该时期的科技成就与17世纪的日然科学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有

4、何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19川:纪的自然科学成就是在继承17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推 动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很快结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 许多发明创造正是运用了自然科学理论,由此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由此E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提高生产力,就需要改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客观上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前人的 科技成果被后人所继承;科技工作者自身为科技献身的勇气以及刻

5、苦研究探求的创造精神。二、电气和汽车时代的到来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体系己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人们迫求更高的生产效率,渴望更好的机器和更强大的动力。正是这种需求,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具备了必 要性。(2)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的结合,实现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 到生产中去,创造了条件,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具有可能性。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 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这些科学技术新成果被迅速、广泛用于工业生产

6、,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第二次大突破,促进了一次新工业革命的产生。2. 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木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电力广泛应用的理论基础:电磁学理论一系列电气发明有:1870年格拉姆发明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灯、 电车、电焊、电影放映机等的相继问世;美国人爱迪生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成网络,等等。3.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另一项重大成就。首先,这项应用技术解决

7、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70至90年代初,德奥托发明了四冲程的内燃机(以煤气为燃料),戴姆勒发明了马力大而体积小的轻内燃发动机(以汽油为 燃料),狄塞尔设计了简便节省的内燃机(以柴油为燃料,故又名柴油机。)其次,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先后被发明出来。19世纪晚期,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车出现 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接廊涌现,一个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第三,内燃机的发明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的创建,也促使石油开采 业和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石油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4. 电讯事业的发展英 科克、惠斯通 研制出第一台电报机

8、;1844年,美摩尔斯发明无线电报码,打下了近代电讯事业的 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美贝尔发明电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 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小结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两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生议论并回答)1)进程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 展开,不断深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 几乎同时展开的。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

9、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 的,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3)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日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及其对各 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4)发生的地域范I韦I: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 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5)影响: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口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 家进入资

10、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 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 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 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领先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 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雨果、大仲马、拜伦、雪莱、普希金;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狄

11、更斯、列夫托尔斯泰;2)美术: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现实主 义绘画大师杜米埃、库尔贝;印象派绘画及其代表画家莫奈、凡高。3)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贝多 芬;民族乐派的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能力。(2)通过对世界近代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的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水平和审美 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 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立足于现实社会,从各个角度观察 和思考现实社会,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2

12、)资本主义 经济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近代科学的进步,造就了文艺发推陈出新,不朽的文艺作品是 时代精神与风貌的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文艺流派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教学过程导入新设用投影仪打出部分文学家、艺术家的画像或作品并随机作简单的介绍,同时播放贝多芬第一五(命运)交 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命运敲门声”的录音。把学生置于文学和艺术的氛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不 超过4分钟)。然后教师因势利导“19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文学艺术流派纷呈,异常繁荣”。新课教学文学流派历史时期作家作品文学特 点形成原因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一一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

13、文学19世纪30年代起1.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整理出各个文学流派的著名作家和作品。2. 学生读完后,教师提议让同学们主动起来根据所读内容及平时所学知识简单介绍每一流派的一部作品, 如:雨果的巳黎圣母院等。(介绍略)3. 教师接着提问:“根据几位同学刚才对几部作品的介绍,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出不同文学流派的各自特 点是什么?对于这一问,多数同学会根据课本内容mi答出来,教师进一步补充、完善。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除网答按事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性强外,还应指出这一流派爱用长篇小说的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 繁荣。4. 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组讨论各种文学流派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条件

14、有什么关系?(学生通 过讨论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资本主义 社会秩序的失望情绪;批判现实主义是和资木主义社会有了较充分的发展,因而暴露出种种社会问题有关。总之,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必然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美术流派历史时期回家、作品绘画风格浪漫主义绘画19世纪前半期德拉克洛瓦 自由引导人民注重感情表现 色彩和笔法奔放现实主义绘画19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印象派绘画19世纪70年代起莫奈睡莲 凡高向日葵用光与色描绘外部世 界二、美术格制作品、艺术风强调:“时代不同,艺术风格也不相同,我们可以从艺术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演变中,探知历

15、史发展和 社会状况的变化。”三、音乐1.教师打开录音机放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音量低i些)。在优美轻快的乐曲声中,教 师接着讲,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音乐也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先后出现巳罗克 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三个不同的时期,民族乐派也也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音乐部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益副万II举虫yl:L润卡V吝氛因ttn莉1昆祢氛派你艾夕汪味彖必甘仟令佐利.音乐流派历史时期音乐家作品音乐特点G浪漫主义 音乐19世纪贝多芬命运交响 曲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 式,以突出个人的主观感受2民族乐派19世纪柴科夫斯基天鹅 湖浪漫主义音乐的分支,作品中突 出民族特点小结19世纪初科学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定型的基础之上。而这一时期 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既集中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表达了人类的理想,也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