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教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6466450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粤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全章教案。共六节第六章 力和机械6.1 怎样认识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通过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学习,

2、教育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三、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力的初步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实例,将蚂蚁,运动员,起重机,水流,磁体等用一个物体来概括,讲物体,杠铃,重物,物体,磁体等用另一个物体来概括,将推,拉,提,压等用作用来概括,从而建立力的初步概念;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

3、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五、教具溜冰鞋两双.六、教学时间: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2)、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还是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力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离开力,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因此,认识力,研究力,运用力显得十分必要.力学知识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力,辨别力.而这一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概念,同时对重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等概念由一个粗略的了解. (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力 (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蚂蚁 拉 物体运动员 举 杠铃起重机 提 重物水流 推 物体磁体 推 磁体(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1) 力是什么(2) 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教师总结(结论):(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的存在必须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设计情景,

5、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1)、展示书本图片(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展示踢球动画 (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 A、选甲,乙两同学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两人的运动情况. B、选一组的同学用手拍课桌,让同学谈感受(2)、概 括:A、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B、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力的三要素(1)、学生活动A.学生甲在门上同一点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B.学生乙在门上不同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门C.甲乙同学生报告自己的感受(2)、概括A.学生总结刚

6、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B.老师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八、巩固小结九、自我评价与作业P7 3T 4T 5T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2)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四、

7、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二)新课教学1、怎样测量力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三)怎样用图表示力思考: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

8、(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 ( 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讲解: 老师假设刚才人拉车的力为100N, 演示如何用力的示意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学生练习:(1)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

9、意图。(2) 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七、教学小结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八、自我评价与作业:P10 3T 4T 板书设计: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3、使用方法调零、认清量程、分度值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4、力的示意图:画法6.3 重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

10、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4)、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5)、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二、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三、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四、教具:弹簧称 重垂 直尺 三角板 细线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或者课本图片问题、或者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

11、(二)、新课教学1、重力的产生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讲解: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讨论: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 教室里的桌子、

12、椅子静止在地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 机降落;等等小结: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提问: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

13、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提问: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测量的物体,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学生活动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M1:m2= G1:G2 或 G:m = 常量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

14、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G = mg。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总结:g表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地球表面实验测得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或者说它重9.8N。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学生练习: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4、物体的重心学生阅读:阅读教材p16,明白重心的概念讲解: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八、课堂练习九、教学小结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十、自我评价与作业:P16 3T 5T 板书设计: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3、重力大小: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4、重心:重力作用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