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6461878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大观 本期话题:靠什么来读懂学生?按教学永远不能过于依靠经验与假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二读懂学生是 最基本的前提。但对于教师而言,“研究学生”从何处着手呢?普通教师能做这 个“研究”吗?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做出了回答。他们从研究学生的错 例入手,展开学生的真实思维,找出“出错”的结点,并进行深入分析,把“小” 问题做出了 “大”文章,课堂教学因此焕然一新。他们的研究,靠的是日常教学的观察、思考与积累,靠的是“真实还原”与 “客观分析二因此有了 “与众不同”的收获。一起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O研究缘起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O朱国平王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

2、的。为了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 学价值,两年来,我们以“错例分析”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利用错例提升教师 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要做“错例分析?教学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但教师往往苦于 没有渠道,不知道怎么去了解。错例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后的第 一反馈,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待错例的态度和采取的对策是有差异的,主要形式有 单独订正、集体评讲订正和个别面改等,但往往会忽视错例的教学价值。我们开 展“错例分析”,就是要引导教师重新认识错例的价值,自觉积累素材、分析原 因,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

3、学资源,养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从学生角度而言,每次他们拿到批改后的作业本,总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为 自己解答出了疑难问题而深感高兴;另一方面,面对错例,学生往往不敢正视, 而是表现为疑惑、着涩甚至懊恼。开展课例研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找到原因,消解畏难情绪,同时明白作业是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手段,错例是帮 助自己成长的阶梯,从而获得轻松的学习心态。“错例分析贵在还原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作业出错的原因与教师的推想完全不一样。因此,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而是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有效帮助学生走出错误思维。 “错例分析”主要围绕“错因与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针对

4、学生错例的改 进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包括四大板块内容:(1)错误实例,即以图片的形式 真实反映学生的答题情况;(2)访谈实录,即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再现学生答题时 的真实想法,还原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注意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提倡 直接切入主题o (3)归因分析,即对每一类错误进行多样本分析,总结错误产生 的原因,如学生的基础与现状(知识发展状况、新旧知识的干扰、语言理解力等), 学习心理(注意力、感知分析能力、思维定势等),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和态 度、信心和意志力等)o (4)改进建议,即提出避免此类错误产生的合理化教学 建议。其中,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归因是否正确、

5、准确。 我们选择学生在“非指导”状态下独立完成的当堂作业,从原生态作业中选择有 代表性、具备研究价值的错例,并进行归类、整理。批改作业时,为了避免对学 生心理造成伤害,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我们尽量不用“X”,取而代之的是 “O”、”和提示性、鼓励性的语句。与学生进行单独访谈的时间与学生作业 间隔不超过一小时,访谈时尽量平等、宽容、理解,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时的 真实想法,读懂学生的认识误区、缺陷,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 过程,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把每次作业中的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记载在作业记录本上,或直接 写在配套作业本上,慢慢的,每个教师都积累了大量研究素材,

6、逐渐形成“错 例题库”。数学教研组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还汇编了人教版12册新授课“练习题 库”,应出版社的邀请,组织教师编著了人教版12册教材解析。该书以“诊 断练习”、“发现问题”、“归因分析”、“辅导建议”、“反馈练习”等为主要板块, 分析学生作业中错误产生的缘由,提出合理化的辅导策略,为教师在教学时提供 参考,为家长辅导孩子提供依据。在学期初,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能领到上一学年任教本年级老师记载错例的 作业本,还可共享教研组白余篇“错例分析气在教学之前,教师就能了解该 知识点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目标设定与教学设计时针对性大大增强。前做 师提出的教学建议也深深影响着现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

7、行为,尤其为新教师 和新任本年级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考。研究中的“发现”研究使我们找到了教学的新基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在某知识点上可能产生的各种思维 误区的预见性,没有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性错误和方法性 错误。乂比如,当错误出现后,教师缺乏对学生错题的收集与分析,就不能在后 续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造成习惯性错误和干扰性错误。以下是五类错例的成因与矫正策略:错例类型错例描述教学策略策略描述概念性 错误学生对概念、规律的内 容、表达式认识不清或不能 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 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而产 生的一些错误。分析误区 完善认知教学时

8、分析清楚概念、 规律的内涵、外延以及与相 近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审题性 错误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 差异的,有些学生因为阅读 能力薄弱而导致在审题过 程中顾此失彼,对问题缺乏 全面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 已知的信息。理解题意 对比思考教学时侧重培养学生 的审题能力,要求逐字、逐 句分析,理解关键句子的含 义,在关键的字词下面做适 当的记号,从而在阅读完后 对整个题意有一个全面、正 确的认识。习惯性 错误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产生的错误,如:阅读习惯、 审题习惯、书写习惯和检查 习惯等。防微杜渐 自我矫正教师应注意自己在课 堂上的规范,平时作业批改 中多注意一些细节,既要关 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

9、的解 题过程和书写习惯。编排性 错误教材中有些例题、习题 编排不合理,或超纲、或违 反生活规律、或有负迁移等 等。改进设计 符合实际对这些例题、习题作一 些适当的改编、整合和调整 教学次序,以符合学生的实 际。心理性 错误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 程中总会对自己有一种心 理暗示,比如:我要快点把 它做完;我要把它做正确等 等。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容 易产生压力而造成错误。鼓励为主 培养自信教师不断地鼓励并耐 心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共 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就可以 给学生心理上许多安慰,从 而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的 兴趣。有了这些研究做基础,开发错例的教学价值就显得容易多了,最重要的是, 为教学提供了准确的

10、切入点。这是我们找到的教学新基点。研究使我们在评课中找到了新视角O以往研讨课,在评课时,教师可能由于自身水平、对教材的熟知程度、个人 情感等原因往往泛泛而谈,不能切中教学要害。而“错例分析”则以学生作业中 的错例为依据,以学生答题的想法为观察点,反观课堂,引发对课堂教学深层次 的思考。评价者有理有据提出自己的想法,给执教者以启示,在互动的研讨中教 学思路逐渐清晰,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价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在教研组开展多 次实践研究活动后,我们提炼了以下“错例分析”主题研训活动的基本模式。研究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作业中的错误外,还引导学生:在做 练习时常常反思自己

11、的成功之处和以往错例中的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弥补漏洞, 完善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做后必查、查后必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订 正作业时反思正确解法的合理性,反思造成错误解法的缘由,将典型错例记载下 来,把相同错例进行归类整理,学生思维因而变得更缜密,方法变得更周全,对 逆境更具耐受力。研究让我们找到了后期开展“错例分析”的方向“错例分析”并没有结束。例如,还需要对已收集错例和将收集错例的类化 分析,分板块深入研究,找到某类知识点(如竖式计算、筒便计算等)系统化教 学的策略,使类化更科学,教学策略更合理、更富操作性。再比如,在已开展的 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错例是由于教材或习题编排、设计不合理而

12、产生的,下 一步按册整理,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从长远来看,还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对学 生的共性错例进行跟踪调查,从教学内容的整理性和知识点衔接的合理性等方面 展开深入研究。(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研究案例完善认知结构,促进有效建模一个错例引发的研究和思考。朱国平错例再现在错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由教材编排设计引起的错例。R版本教材(六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稍复杂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材只安排了 “已知比一个数多儿分之儿是多少,求这个数” 一种类型。例:美术组25 A,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航模组多少人?4在例题教学前,我们备课组对本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讨论。三位教龄

13、十余年 的老师一致认为: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两个,一是能用简单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是能用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我们在认真阅读了教参后设计了如下教学 过程:(1)抓住分率审题;(2)借助线段图进一步理解分率;(3)得出数量关系 式(4)列方程解答。但课本没有出现第二种类型“已知比一个数少儿分之儿是 多少,求这个数”的例题。我们在新授后以练习形式出现这类题型,课堂也似乎 顺着我们理想的过程进行,但在练习阶段“意外”出现了。练习:学校航模组有24 A,比绘画组的人数少上。绘画组有多少人?4学生尝试练习后反馈:生1:我是这样想的,绘画组人数是标准量,设绘画组人数为X人。得:X-X=24,解得 X=

14、324(该生刚回答完,有几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反对,回答出人预料生2: 24+24 x _1=30 (人),因为航模组人数比绘画组少上,就是说绘画组44人数比航模组多上。4生3:你的做法是错误的,怎么可能是两个答案呢。生4:哪里错了?我也是这样做的,“倒”过来不就可以了吗?生5:这个办法好,转化成了上个单元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场轰轰烈烈的辩论开始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学生居然都坚持自己的想 法,但乂不能反驳对方的观点。围绕第二种错误方法的思路,我问:“航模组人数比绘画组少上,能说绘画组人数比航模组多L吗? ”此时,学生似乎组成了统一战线,大多数学生的想法 4是:可以的,因为甲比乙少,就是乙比甲

15、多,比如爸爸比我大26岁,就是我比 爸爸小26岁,所以可以“倒”过来。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要解释清楚学 生的错误想法需要大量的例证成因分析一、认知结构的缺陷造成了 “负迁移”。在我们以前使用的Z版教材中,类似的问题是极少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很快 被其他学生反驳回去。面对当前学生的想法,我们进行思考和求证后发现,造成 这种错误理解的原因是学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在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反 面“例证,如:白兔比灰兔多8只,就是灰兔比白兔少8只;实际比计划多生产0.5吨,就是计划比实际少生产0.5吨;学生已经对此类知识进行了抽象和概括,“甲比乙多儿,就是乙比甲少儿”。 但,这里的“儿”仅限于具体的数量,而相对于分率就不适用了。我们知道,任 何知识的学习都包含着迁移,即一种学习通过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潜移默化 地影响另一种学习。学生拥有如此多的表象,而抽象和概括表象形成的知识结构, 对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甚至“迁移”到分率的关系也不足为奇了。问题的 关键在于新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表现为用旧有的知识来理解新出现的问 题,或者是由于新的知识未有效同化,未建立起稳固的联结,而被旧有的理解所 代替。那么,这种负迁移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追根溯源,重新阅读了 Z版教材, 对两种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做了深入分析研究。从知识的逻辑关系上看,相比Z 版教材,R版本教材少编排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