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学整合版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0KB
约11页
文档ID:206398005
社会学整合版_第1页
1/11

社会问题:“贫困"是一个不确切的、动态的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人,对贫 困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贫困和扶贫开发既有阶段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贫困的界定■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 贫困更多的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 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绝对标准测算法:■ (1)基本需求法,即首先确定城镇居民生活必须消费的项目以及最低需求量,然后计算出 价格之和就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恩格尔系数法即用恩格尔的贫困值(国际上通常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视为绝对 贫困)直接定为贫困线(Z)贫困人口的界定标准1、 中国政府的贫困标准: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标准:・1986年山国家统计局按照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必需的食品支出(占85%)和衣着、住房、燃料等非食品 支出(占15%)的比例,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单位:元、千万)2、 实际扶贫的工作标准:低收入贫困人口标准:•国家统计局于2000年对处于“温饱线”以F的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消费支出进行测算和研究后,建议把865 元作为新的贫困线标准(单位:元、千万)3、 国际社会通行的贫困标准:1天1美元标准:•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30多个国家的数据测算的,以198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年收入低 于370美元,一般称为I人I天I美元,即定义为赤贫或极端贫困-目前全球低于这个标准的人口约有II亿,其中我国按收入计算约有1.2亿,约占10%三、贫困的特征■ 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征:-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乘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危机、经济萧条等。

•贫困不单纯是低收入的问题,还体现在发展机会、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贫困与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存任以下几珂相关模式:•模式一:经济不发展而导致的贫困-模式二:“富裕中的贫困"•模式三: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贫困 四、贫困的分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某方面的短缺和相关因素来划分贫困,例如收入贫困,素质贫困,能力贫困,资源贫 困,生态贫困,文化贫困•根据贫困的效果界定贫困,例如生存型贫困(危及生命的贫困),半饥饿性贫困(妨碍人体健康的贫困), 温饱型贫困(影响社会安定的贫困)•根据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进行分类,如生产性贫困、社会性贫困、历史性贫困;又如结构性贫困、区域 性贫困、阶层性贫困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 是指一定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 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人或家庭被称为贫困者或贫困户相对贫困■ 是指其生活水平低于所在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一定比例的人口或家庭相对贫困是建立 在绝对贫困已基本解决后所面临的收入平等和低收入群体的发展问题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为国家共创造了 9万亿的价值。

他们的年龄在16-46岁之间,到 了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就网到乡下养老,没有任何社会福利与保险,国家没有给他们任何报•全国各地的政府,地产开发商或土地开发机构,通过低价从农民手中圈地,获得5万亿的价值•两大社会负担:医疗和教育-.目前中国尚有7亿农民,每年在土地上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如何认识中国城镇贫困概况: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应在1400力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 5%,占城镇人口的3. 6%贫困群体构成:•社会弱者,即社会的脆弱群体(政府每年拿出50—80亿元就能解决)•失业下岗人员、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职工家庭、个体经营者和帮工等六、中国贫困的特征■ 中国现在的2300多万绝对贫困人II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线(沿边境 贫困带)并存的特征,■ 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 民人口■ 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共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 解决和巩固温饱的难度加大,减少一个绝对贫困人口的成本是“八五”计划期间的10多倍■ 城市贫困(剥夺性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知识卡片:■ 贫困线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 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示计算方法是:食物支出金额除以总支出金额■ 按照恩格尔的推论,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 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依拥这个系数,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为绝对贫 困,50% — 59%为温饱,40% — 50%为小康,30% — 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什么是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s (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社会失调)-《美国社会问题》:大部分成员认为不可取的,并需要社会加以关注并加以改变的那些社会情况即为社会 问题孙本文的定义:社会全体或者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袁方《社会百科词典》: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王康《社会学词典》需要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环境失调现象•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众发生的不能容忍的事件、影响多数人的生活,需要社会的力量才可以解决陆学艺《社会学》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公共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社会问题界定的“五大条件”-客观性的实事依据-影响相当数量的公共麻烦-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和社会规范•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社会问题的可改变性社会问题的六步界定过程一个社会现象由一般的事件、麻烦上升为社会问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复杂的认识过程:-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解决社会问题的开始“三症并发, 我国的社会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全球性社会问题(环境)-变迁性社会问题(人口)-转轨性社会问题(三农)■ 山于相互关联造成的持续性(三农问题)■ 因为既得利益集团造成的持续性(行业差距,环境问题)■ 山于眼前利益而造成的持续性(教育)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涉及范围不同•推动社会热点舆论的是传播媒介,是新闻工作者,而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是社会学者一教育不公平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三就业难四社会风气日下五贪污与腐败六城市与农村七社会福 利和保障制度八资源与环境问题九民主化进程缓慢十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双管齐下"缓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对策•首先,在对社会问题的治理方面,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飞 •其次,在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方面,要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规范建设。

•再次,在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方面,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关把牢”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人11增长殴间题的轮■ 社会病态论:(social pathology)从社会病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社会问题就是违背了道德期望造成社会问题的最大原因即是社会化过 程的失败认为社会问题是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社会化失败的结果造成道德腐蚀,而解决办法则是施以 道德教育社会病理学观点是美国早期社会学者对社会问题思考后作出的整理,它来自于有机体类比,基本上关心 的是社会的疾病或社会的病态,认为凡是妨碍正常社会机能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病态论在美国1905-1918年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社会解组论:(social disorganization)主要是要去社会规则:包括无规范,文化冲突,崩溃三种形式,是工业化、都市化、移民、科技发展 等社会变迁导致的社会解组论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复杂而活力充沛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部分都相互 调适,社会解组是各个部分缺乏适应或者适应不良社会解组论在美国1918-1935年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例如:离婚率增高家庭婚姻问题■ 价值冲突论:(value conflict)社会I可题是某些群体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而这些状况使群体中的成员认为有必要换起大 众来采取行动。

这一观点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区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 的兴趣,他们发现彼此是相互对立的一旦对立具体化变成了冲突,社会问题便因而产生价值冲突论在美国1935-1954年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行为偏差论(deviant behavior)社会问题违反规范、期望,其行为或者状况脱离规范者即为偏差,主要发生在初级群体中目标和完 成目标的手段不合法时候,即会发生偏差,同时产生紧张、压迫感,并且导致以偏差方式来解除这些感觉, 这些是造成偏差行为的重要背景■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这理论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定义,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主观方面而不是客观方 面,先是认定某种类型的社会问题,之后才有社会反应强调社会心理层面行为偏差论和标签理论从1954年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社会问题之教育-教育公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 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制度不公平- 高考录取制度不公平:高考移民- 择校费- 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 扬东平:教育不公平-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异 -性别差别 ・民族差别一、 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平等•教师工资的拖欠和受教育者教育机会的短缺■二、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受教育者面获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表现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

在城乡之间,这种 差距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而扩大,呈现出倒金字塔状的格局三、 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城乡教育机会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四、 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高等教育机会是更为稀缺的资源,是个人跃升上层还是堕入下层的社会的分水岭,围绕这种资源的竞争 更加激烈,而那些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优势的社会成员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和制度赋予的强大竞争•在高等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和社会各职业阶层之间都呈现一种金字塔状的不平等格局:院校层次越高, 不平等也越严重而在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生产着“精英中的精英”的北大和清华,更是如 此教育不平等的根源: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1, 二元分割的教育-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 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2, 农村和农民的教育经费重压3, 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农村教育的相对贫困4, 农村教育的绝对贫困5, “重点”倾斜背后的利益:教育和财政官员的选择偏好教育不平等的归结:社会的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