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小说1、鲁迅《阿Q正传》(1)识记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⑵理解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思想,及其对阿Q “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 目的是“隐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主张⑶分析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阿Q是生活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的一个普通雇农阿Q的性格中有农民的质朴、 愚蠢和狡猾,他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白贱、 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阿Q的思想中有着封建传统的观念,同时也有革命的一面虽然阿 Q对于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带有千百年来农 民阶级“改朝换代”的就是革命愿望,但他对“革命”的向往,则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 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他最后的结局是被“革命党”糊里糊涂地枪毙,致死也没 有认清被杀的原因,深刻表现了中国贫苦农民在所谓“革命”中充当牺牲品的可怜命运⑷简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
小说通过对阿Q “大团圆”结局的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资产阶级就民 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但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也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 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所以贫苦农民阿Q最终还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当前讲授⑸简析作品中有关辛亥革命的描写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 环境尤其是,鲁迅在作品中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 中,始终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 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 抢匪,结束了悲惨的一生⑹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手法小说以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 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 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生存困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 性的精神特质小说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而是采取了漫画式的、边议论边叙述的叙事方式,将一些 生活片断的场面相衔接,即完整地描写人物命运,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鲁迅运用传神 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成功2、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⑴识记作者的《沉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⑵识记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得自叙传”的文学简介,联系这篇作品,分析这 一特点郁达夫将小说当作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 他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种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他喜欢采用第一 人称叙事,多抒发苦闷的情绪,表达了 “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这篇文章中的“我”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自画像女工陈二妹的形象,也是通过“我” 的眼光、感触和印象来刻划的,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不过比之于他的其他作品,这篇小 说己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较明显地越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⑶分析作品中“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小说描写了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困潦倒、谋士无门的知识分子“我” 交往的四个阶段陈二妹对“我”,开始疑惧、戒备,继而信任、同情,责备、规劝,最后 消除误会建立了友谊而“我”对陈二妹的关心、爱护,也由感动、有所回报,达到了心灵 的纯化,增加了向上的动力通过这个过程,展示了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心灵, 以及反抗压迫的倔强意志;也反映了他们同处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上的追求。
⑷分析作品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小说结尾处对天空的描写,与人物黯淡的心境非常吻合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具有象 征意味,低沉、哀伤、灰暗,它流露出了知识分子对前途把握不定的无限哀愁3、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⑴识记叶圣陶又名叶绍钧及其长篇小说《倪焕之》⑵识记叶圣陶早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创作特 色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叶圣 陶的作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反映生活,刻划人 物;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致力于人物的心理刻划;善于在富有特 征性的动作和细节中,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语言朴素,笔调幽默;结构严谨, 结尾巧妙,耐人寻味⑶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其形象意义小说主人公潘先生体现了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小说通过军 阀混战时期潘先生率领一家逃避战乱以及回到家乡后写歌颂军阀条幅等事,集中描写了潘先 生自私、卑琐的性格,刻划了他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全部心思只在“四 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的信念作者以冷静的笔墨刻划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 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那个军阀混战的社会的批判。
⑷分析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冷静地描写现实生活细节,以展示人物卑琐的人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把军阀 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 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揭示了人物的灰色人生⑸简析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军阀混战时期潘先生率领一家逃避战乱以及回到家乡后写歌颂军阀条幅形成鲜明对比, 耐人寻味4、 沈从文《萧萧》⑴识记作者的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及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等⑵分析萧萧的形象及本篇的主题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她十二岁被当作童养媳出嫁,后被花狗大诱惑而怀了 身孕,面临着“沉潭”或者“发卖”的命运,最后因生下儿子而得以继续在婆家生活她曾 经与花狗大商量逃到城市获取自由,可是这种意识非常朦胧,只是昙花一现她的一生是被 动的一生,自己没有一点儿选择的权利,小说结尾处写她看着自己的儿子娶童养媳时那么的 平静自然,其麻木让人痛心小说一方面表现了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湘 西世界拒绝新事物、落后于时代的封闭局面⑶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对比等艺术手法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湘西世界之外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学生与湘西世界内部 的做童养媳的萧萧进行对比,这种对照是通过萧萧爷爷的转述形成的,这样既没有破坏萧萧 故事的完整性,又通过萧萧周围世界对女学生的态度显示了湘西世界落后麻木的一面。
萧萧 作为童养媳的身份与儿子娶的仍然是童养媳构成一种对照,暗示着萧萧悲剧重演的可能,让 人深思5、 茅盾《春蚕》⑴识记作者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等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春蚕》写于1932年,作者通过描写30年代初期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 的悲剧命运,反映了 “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 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⑶分析老通宝的形象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 农民那种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虽然他搞不清是什么力量把他们一家推到水深 火热的深渊,但是他仍然对前途抱有希望这种希望支撑着他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焕发出一个 农民虔诚的热情一直到彻底破产,他仍然不能够理解“世界变了,越变越坏”的原因他 只能凭直觉去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之类 老通宝的悲剧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的思想一点未变,他因循守旧,仍处在一个僵化封闭的 封建意识的王国里他的悲剧正在于中国老一代农民固有的历史惰性。
⑷分析本篇在地方特色中寓以时代风波的艺术特点小说把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蚕事、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会交织,歌颂了农民的农村劳 动,寓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的波澜6、 吴组细《箓竹山房》⑴识记作者的小说《一千八百担》等⑵理解《箓竹山房》中的悲剧的社会根源小说以现代文明青年的视角叙述二姑姑的悲惨故事二姑姑年轻时也曾追求自己的爱 情,但她愉悦封建礼教的行为招来悲惨的结局,当喜欢的人落水而亡后,她抱着灵牌成亲, 从此与丫鬟兰花一起生活在阴森可怕如坟墓般的箓竹山房里,整日与“鬼”为伴,强烈批判 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⑶分析作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小说着力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阴森的住地,尘封的住房,和女主人公作陪的生物: 出一个三十多岁的丫头外,只有壁虎、蝙蝠、燕子还有那个阴间的丈夫,不仅常会梦见, 而且好像真的会每年回家,在花园里走动环境气氛的特点是死寂、恐怖,“诺大屋子如一 座大古墓”小说也不对人物作细致刻划阴暗、惨淡、迟钝”,人和环境“相谐调的”, 就写出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形成的墓中人似的性格特征⑷简析结尾的“窥房”描写在人物刻画和艺术结构上的作用两个“女鬼” 一一二姑姑和兰花一一偷听年轻夫妇两性生活的行为,表明了人性在被压 制二十多年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情节可谓神来之笔,故事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余 味无穷艺术上出奇制胜,思想上发人深省例题•单选】塑造二姑姑和兰花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作家是()A.萧红 B.老舍C.吴组细 D.张天翼显示答案7、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⑴识记作者为中国现代建筑专家、作家,以及她的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和小说《九 十九度中》等⑵分析本篇的主题意蕴小说采用全景的视角,描写了北京某地区的人们在酷暑中从白天到夜晚的日常生活虽 然作者并非刻意追求,小说隐隐透着一种贫富的对照,如挑夫的艰辛暴死与张宅的奢华热闹; 同时也暗含着人生的不如意,如阿淑与逸九心想对方,近在咫尺,但并不知道⑶分析小说把不同人物的故事互相嵌入,在驳杂的画卷中展示生活场景的叙事方式小说没有统一的故事,但满篇都是故事;小说没有主人公,但满篇都是人物小说把不 同人物的故事互相嵌入,在驳杂的画卷中展示了故事的延续小说不是让这些故事单个独立 发展,而是齐头并进,同时铺展,从而表现了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⑷分析本篇的结构特点小说的结构非常独特,采用全景的视角,形成了以场所为基点,以时间为基准,同一时 间内不同场所的故事齐头并进的多点开花的结构,打破了小说要求的故事的完整性和延续 性,整个作品如驳杂的画卷,描绘着生活的斑斓与复杂。
小说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从小说 结构的整体上看,其表现方式类似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时间性,以空间的重组来 表现生活8、老舍《断魂枪》⑴识记作者的中篇小说《月牙儿》、长篇小说《四世同堂》o⑵理解本篇故事的背景《断魂枪》写于1935年,故事发生的事件虽然不明确,大致可以定为晚清民初帝国 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 了” o⑶分析沙子龙的形象及其意义曾经威震西北的神枪沙子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果断地把自己的镖局改成了客栈,他 清醒地认识到了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顺应潮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表明了他的 远见卓识他对王三胜们以及孙老者的态度,表明他处事周全、宽容大度他不传五虎断魂 枪,并非留恋这套枪法,而是不想让他人陷入落后于时代的迷梦中自然,他月夜练枪,不 无他对自己过去风光岁月的怀乡以及不得不埋葬五虎断魂枪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