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206318859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完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任务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加快推进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提高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我省“海洋强省”战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风暴、冰雹、强对流天气、强台风、局部地区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尤其是2

2、014年7月18日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和2014年9月16日遭受强台风“海鸥”袭击,灾情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41.25亿元。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灾害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省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由原31个增加到35个,并在省减灾委员会的领导下组建了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由1名主任、2名副主任、15名专家委员组成,负责对全省减灾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

3、询和建议。全省18个市县(三沙市除外)减灾委员会也结合实际对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调整,完善了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市县属地管理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构建了防汛防风防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互联网+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综合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等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完善了应急指挥和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害救助、救灾捐赠为基本内容的灾害应急动员机制。 2.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稳步提升。气象、海洋、地震、地质和农林水等方面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获得进一步推动,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业务规范、流程集约的现代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台风

4、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了六道岭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永兴岛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初步建成了永暑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南海气象观测系统向南推进约1000公里,预报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高,综合观测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多渠道的较为完备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利用电视、广播、网站、LED屏、手机短信等向社会公众及渔民发布海洋预警信息;建设完成海南省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为我省出海作业渔船提供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完成了海南岛沿岸警戒潮位核定工作,为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开展海南省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弥补了我省在风暴潮应急灾害风险评估辅助决策工

5、作上的空白,对我省各级政府在应对海洋自然灾害方面,起到重要的决策辅助作用,为海洋主管部门和省有关涉灾部门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加快推进地震观测台站建设,优化地震观测技术,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前期勘选工作和地震信息短信自动发布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国家地震背景场工程海南分项目建设任务,地震系统内部试用实现地震超快速发布,观测资料质量、连续率明显提升,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海南岛陆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琼东北达到1.0级,实现了震后2分钟内自动速报。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制度”,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6、预报工作。建成森林防火指挥平台和信息平台。 3.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完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制定或修订了海南省自然灾害救助、“三防”、水库防洪、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林业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公共体育场所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突发事件、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突发事件、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等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多次组织省减灾委成员单位和各市县减灾委在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综合演练。成功应对了2011年强台风“纳沙”、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等重特大自然灾害。通过开展抢险救援和灾后救助工作

7、,有效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维护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4.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成立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三亚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并建成相应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完成救灾储备物资及仓库货架等救灾物品的采购工作。开工建设海口市、儋州市、万宁市、五指山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修订完善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管理规定,要求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做好仓库和物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救灾仓库和物资的安全。批准成立海南省防汛物资储备管理中心,筹集专项资金建设防洪楼、修缮饮水灌溉、建设西部红十字备灾中心。对琼海市、万宁市、省农垦红光农场等地的“博爱防洪楼”、“红十字活动基地”进行改(扩)建,争取中国

8、红十字会总会灾后援建资金在白沙等地创建“博爱家园”。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省共有灾害信息员3354名,森林消防队伍284支1.3万人,省防汛机动抢险队和三亚市防汛机动抢险队等一批专业人才队伍,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 5.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加大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在深入社区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了一批防灾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示范村,起到较好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7个。 6.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加强。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等活动,组织指导

9、各市县、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应急演练、现场咨询、图文展示教育、发放宣传手册、组织群众签名等活动。认真组织安全大检查,着力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普遍开展免费应急救护培训,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能力。 7.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海南省减灾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基本建成,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加强与专业管理机构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同开展预警预报关键技术、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大力支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批准设立海南省植物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开展环境监测、灾害预警预报及

10、救灾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专门立项支持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控与动态跟踪混合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西沙永兴岛风暴潮精细化预报模式业务化应用研究、基于swmm模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分析及预警管理系统、应急救灾净水车等10多个项目。支持开展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8.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成效显著。面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工作制度化建设。成立应急测绘保障机构,积极开展应急系统平台保障服务。积极利用“天地图海南”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救灾工作提供

11、支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灾后保险理赔工作顺利开展。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组织开展生产自救,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十二五”期间,我省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防灾减灾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现有机制尚未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有待加强,灾情会商和发布、灾害信息共享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等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需不断完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预警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时效性、预警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监测站网密度需进一步合理布局

12、,提高监测能力。森林防火预警监控系统尚未全覆盖。海洋监测能力亟待加强,南海海洋气象监测站点稀少,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综合化水平不高,观测项目和探测手段不多,观测资料严重缺乏,预警预报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高。村镇抗灾防灾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自建房缺乏指导监管,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大量老旧建筑设防没有达到要求,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文体场馆、学校等基础设施防灾能力比较薄弱。林区道路边坡和办公区、生活区、厂房区的河堤尚未加固,个别地质性地面裂痕尚未进行专业检测和采取防护措施。专项工作经费不足,专业技术、设施设备缺乏。部分经营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不落实,安全管理

13、问题较突出,安全管理科技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低。琼州海峡运输还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内河交通安全工作较为薄弱。 四是备灾水平及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存放救灾物资的物资储备点数量有限,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不足,物资储备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应急装备、仪器、应急用车,难以应对重大的突发灾害救援工作。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不足,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技术急需完善,先进防灾减灾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应用不足。部分重点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和应用防灾减灾先进技术,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公众宣传教育仍需加强。防灾减灾人才紧缺,基层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能力相对较

14、弱,防灾减灾科技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断层问题较为严重,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知识趋于老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尤其是各类高校、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仍需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需进一步普及。防灾减灾科研投入偏低。立项防灾减灾的科技项目基础研究不多,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 (三)面临的形势。 我省自然灾害类型多、灾期长、灾情重、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台风及其次生灾害为主要自然灾害,暴雨洪涝、干旱、风暴、冰雹、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新变化,今后我省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十三五

15、”期间,我省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呈增多趋势,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中部市县城市化以及乡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昌江核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将对我省核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防范和抵御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比较薄弱。部分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各类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影响大,面临着许多潜在风险和现实威胁。 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稳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将其当作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社

16、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效率、效能提出更高期待和更严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海南省委六次党代会和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坚持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防灾减灾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坚持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灾前防御与灾后重建并举、应对单一灾种与综合防灾减灾并举、减少灾害损失与降低灾害风险并举,按照我省“多规合一”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提升我省各级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海南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