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6312568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_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山川地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江南:泛指长江以南。江左:即长江以东。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关内、

2、关外古代在今建都的王朝,通称或以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三晋、:战国时晋分为三(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后,把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神州: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

3、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战国时代,通称崤山或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关内、关外:古代在今建都的王朝,通称或以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中原、塞外、:狭义的中原指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中下游或全流域。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一带,又称“”,三国时为统治。都、鄙、邑: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两都、两京、: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唐代有:、北

4、京、南京、西京、中京。:今、。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时称“秣陵”,时称,晋称,南唐时称,改称,清代称江宁府,称天京,另有“”“”之称,为六代古都。开封古称大梁,宋称东京。杭州古称,又称。、维扬、京口:今“姑苏”;别称“维扬”“”;古称“京口”。二、称呼习惯由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所确定的称谓1.谦称称自己2.称别人3.其他4.各年龄段称呼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注

5、释】弱:身体还未完全成熟。冠: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服:担任掌管之意。耆:与齐同音年老之意。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耄: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颐:赡养老人之意。【译文】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到了八九十

6、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三、宗法七庙:古代,维护儒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后以七庙为王朝的。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的皇位继承人,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所居称东宫,并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官僚系统,如太子詹事,太子卫率等;需要强调的是,太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太子身份。不过,由于

7、我国大部分朝代实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因此,皇帝的嫡长子或者事实上的嫡长子很多时候会被臣民默认为太子。建储:是指立皇太子。爵号:是爵位的名号;指加封爵号。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

8、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

9、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

10、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太牢:即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祭郊: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动。祭天于南郊,时间

11、为冬至,皇帝必须亲自去。祭地于北郊,时间为夏至,皇帝或亲去或派人去。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祭祀之处分别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日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九族:三字经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

12、、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即由于结婚使男女一方与对方亲属所形成的亲属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类:(1)血亲的配偶。如儿媳、女婿、兄嫂、弟媳、姐夫、妹夫、叔伯母、姑父、舅母、姨父、侄媳、侄女婿、甥媳、甥女婿等。(2)配偶的血亲。从丈夫方面看,是妻子的血亲,如岳父母,妻子的兄弟姐妹等。从妻子方面看,是丈夫的血亲,如公婆、丈夫的兄弟姐妹等。(3)配偶血亲的配偶。主要有连襟、妯娌等,主要指自己配偶的血亲的夫或妻。七出:丈夫休妻弃子的七种理由:一无子,二淫乱;三不事姑舅,四哆言,五盗窃,六妒忌;七有恶疾,有此七条之一者,丈夫便可将其离弃。、百姓、:布衣,是用麻或葛织

13、成的布所做的衣服,为平民百姓代称,后来也多指未做官的读书人。百姓,是战国以前对贵族的总称,因为那时只有贵族称姓,战国时渐成为平民的通称。父母别称恶,后指死去的父母。、寒族:有声望的世家豪族为,寒素之族叫寒族,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黎民、:黎民,即平民、民众。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四、礼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是我国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典、封禅: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上举行,在泰山上筑

14、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避讳: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北面、南面、东向: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坐、跪、跽、箕: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婚礼: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而被

15、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这帐篷叫。丧葬、: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齐哀”等五服之说,丧服又统称“”。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拜: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古代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