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6249103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泾阳—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科技教育为代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泾阳一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的形 成与意义以刘古愚的工商一科技教 育为代表姚远伍小东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摘要:刘古愚创造性地将工商一科技教育、机器纺织实践等相贯通,以图书、期刊媒介 辅助教育,形成了一种以经济为保障基础,以科技为生产力根本,既重理论又 重实践的独特教育模式。他将中国传统教育与近现代新式教育结合起来,实学中 突出工商,格致学中突出算学,分科课士,传业授徒,使泾阳一三原地域文化 元素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天演”、代微积拾级、辙合制度、经纬仪、象限仪、 织布机、轧花机、公司、入股分红、学社、讲会这些新的名词术语,并通过移风 易俗、教化一方强化了这-文化,同时向

2、关学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的使 命植入新的时代基因。关键词:刘古愚;泾阳一三原一带;科技文化轴心;工商一科技教育;作者简介:姚远(1955),男,陕西岐山县人,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博 士生导师,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史与科学教育 史。收稿日期:2017-10-16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7000001)The 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Jingyang-San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Center in theMing and QingDynastiesReprese

3、nted by LiuGuyu s industry-commerce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YAO Yuan WU Xiaodong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tificHistory, Northwest University;Abstract:Through focusing on the survey of Liu Guyus industry-commerce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ivities, it is thought that he

4、 creatively integrated industry-commerc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education with textile machine practice, which shaped a distinctive educational mode of mutual support and faci1itation that was based on econom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basic productivity, stressing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5、. He combined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new education. In practical learning, he emphasized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theoretical learning, he stressed mathematics with curriculum divided into subjects. He advocated passing on ski 11s and knowedge through master-apprentice ap

6、proach, making it part of the local culture of Jingyang-Sanyuan area. Evolution” appeared as one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unprecedented in history. New terms emerged like calculus, standardized manufacture system, etc. And this culture was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change of prevai1ing habi ts and c

7、ustoms as wel 1 as educating and instructing the masses. At the same time, a new gene was implanted into the mission of neo-Confucianism developed in central Shaanxi area in terms of reconstructing the spiritual value for the society, establishing the meaning of life for the common people, reviving

8、the Confucian doctri nes i n the admi n i strati on of the nat i on as wel 1 as trying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prosperous and peaceful prospects for thousands of generations to come.Keyword:Liu Guyu; JingyangSanyuan area;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enter; industry-commerce and science & tech

9、nology education;Received: 2017-10-16 明清时期,以西安和泾阳一三原一带为两极形成的陕西近现代二元经济中心耐 人寻味,值得深入研究。其中政治中心与文化、经济、教育中心的分离,以及以 刘古愚为代表的工商一科技教育贡献尤为突出。1916年,日本同文会曾对泾阳 一三原一带经济贸易特点、入川贸易线路等有过记载。旦李刚考察秦商活动的 地域范围时,也注意到“古代社会城市政治与乡村经济分离的二元化社会经济 模式”。258-59姚远在1991年亦曾论及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多元性起源和 一元性聚集”现象。也1西安政治中心与泾阳一三原经济中心的分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以唐宋为界

10、,西安失去昔日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降为 陕西首府和西北区域政治中心,明清时代,差不多是一座军事城堡而已。明太祖 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 来。明代全国设两直隶、13布政司,陕西布政司辖今陕西、宁夏全境与甘肃大 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青海西宁、海东地区,辖8府2直隶州21属州95属县。 西安府,治今西安,领M县、6州,州领17县。明代为防范边外侵扰中原,沿 长城一线设九边镇,驻军把守,其中4镇在陕。总兵力20余万人,所需军饷粮 草全赖陕西转输。清政府平定西番和边外少数民族内附,西部边界线亦由明代的 陕西移至新疆。康熙五年(1666)陕甘分治,陕西由边

11、省变为内陆省份,陕西行 省,治西安,嗣后领7府5直隶州8厅5属州73县。明弘治三年(1490)三原 县直属西安府。至清代中期,西安府辖15县1散州2散厅:长安县、咸宁县、临 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鄂县、整犀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 平县、醴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孝义厅、宁陕厅。西安“安定西北”的 职能,无疑提高了其戍边和军事存在的价值,淡化了其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的 职能,而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明清之际,陕西经济中心逐渐偏离西安,向周边转移,东西横向的龙驹寨、凤翔, 南北纵向的延安、汉中均成为新的经济重心所在,特别是泾阳一三原一带成为 “并驾齐驱的陕西经贸中心”

12、“陕西省经济中心”,明显偏离陕西政治中心乃 至西北政治中心的西安。256-59其中,泾阳“峨、仲耸于北,泾水环其南 平畴旷野”(古今图书集成卷四百九十三职方典),西北经邠州入甘肃 平凉,东南经高陵、渭南通潼关、蒲津,北经富平、耀州、同官,连接延绥,西 经醴泉、乾州亦可至甘肃平凉;三原与泾阳毗连,西衔凤、汉,北通延、绥,货 物转运集散,四时不绝,成为陕西药布总汇和金融重地,药材每年“买卖总额 为二十万两”,4117布匹贸易每年“达千万元”,亶每年由陇、青押解至三 原总店的标银盈千累万,成为“三秦大都会”。6刘古愚在论及盐业时指出:“前明用开中法,以盐实边,输粟塞上,得捆盐于淮 南北,明边重西北,

13、山陕输粟便,故淮盐以西商为大宗。然商极苦辽远,乃屯塞 上,得粟即输,省运费,边益实,而商益富,则多赖陕。” m陕西盐商在经营 川盐的贸易中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如著名三原城南的富商刘映著、刘树棠、刘质 慧、胡历金兄弟,均家财不少百万。在茶叶贸易方面,陕商在泾阳设有总号或分庄。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泾阳 茯砖茶大致定型。“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臻之区”。在泾阳境域有商号 131家,经营茯砖茶者达86家,每年每家300500 t,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 销至俄国、波斯等40余个国家。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 林立。清同治十二年(1873)前,茶商分为东西两柜,东柜掌汉族,西柜掌

14、回族, 陕甘总督左宗棠任内,是泾阳茶商最盛时期。在烟草方面,陈阿兴等注意到:“在明末,陕西泾阳就是水烟的集散地,水烟的 加工制作都在陕西泾阳进行,经过加工的水烟,再由陕西商人运往全国各地, 东运至上海、杭州等,南经广元、成都、重庆运至云贵,北沿黄河运往京津远销 四方。陕西烟商在烟业贸易中积累雄厚资本,差不多垄断了水烟的生产和销 售。也这些均说明明清时期的西安仅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已偏离西安,在泾阳一三 原一带形成新的经济中心。经济与生产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滋生提供了必要的土 壤,于是,诸如怎样提高泾阳茯砖茶的工艺技术?为什么“离开泾阳水制不了、 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 ?为什么泾

15、阳“地虽出棉”,却“纺 织不甚讲求” ?(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这些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就 会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正是泾阳一三原一带科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2泾阳一三原科技文化的发展关学创立之后,历代弟子不断。民国人张骥的关学宗传记载了从宋代张载到 清末刘古愚等出生于关中的关学名师达240人,并对其生平、著作精义、学说大 旨等一一叙述,反映了关学的源流和承传。它所反映的关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 是关学比较重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际问题,提倡实学,反对玄虚思想,如兵 法和井田、农业、水利的研究;二是关学比较注重研究自然现象,注意吸收自然 科学研究的成果,如对天文学、地学、医学的研究。这恐怕正是

16、关学比较合乎科 学原理、理论思维水平较高,以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在力学方面,明末泾阳人王徵(15711644),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 开始同西方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一1610)等人接触,并加入耶稣 会。此时,他阅读了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所著的职方外纪 (有关地理学新知识的著作),对其中所载西洋奇器发生浓厚兴趣。明天启五年 至六年(16251626),他曾先后同金尼阁(字四表,原名Nicolas Trigault, 15771628)、龙华民(字精华,NicoloLongobardo, 15591654)、邓玉函(字 函璞,Johann Schreck, 15761630)、汤若望(字道末,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等人交游,并在此时开始翻译远西奇器图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