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甘肃彩陶特征及鉴定方法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6KB
约8页
文档ID:206097534
甘肃彩陶特征及鉴定方法_第1页
1/8

甘肃彩陶特征及鉴定方法甘肃彩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以来就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从二 十世纪下半叶的概念而论,主要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 坝文化、沙井文化等而马家窑文化又被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 厂类型齐家文化又被分为齐家坪类型、皇娘娘台类型辛店文化又分为 山家头类型、姬家川类型、张家嘴类型和唐汪川类型四坝文化又可分为 东灰山类型和火烧沟类型而后又在甘肃东部发掘并增添了仰韶文化的大 地湾一期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大地湾四期(石岭下)类型等当前止值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 越高,使得许多人对我国古代艺术品开始鉴赏与收藏,从而引发了各类名 优文物的复制造假和鉴定赏析等工作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换言之,复制造 假(應品)的兴盛也就必然地促使其鉴定、鉴别事业的兴盛与发展,也可 称Z为“与时俱进”但是,现如今的发展趋势却是收藏事业的发展快速 而迅猛,鉴定事业的进展相对滞后过去所兴盛的古玩界也不外乎金(铜) 玉、陶瓷、木器、字画等几大类,相对而言,陶瓷中的陶器部分是过去古 玩界较少被涉足者而在今天的古玩收藏界却充盈了为数可观的彩陶和陶 制艺术品,特别是最具盛名的甘肃彩陶首推为收藏爱好家的独钟之物。

所 以,对甘肃彩陶的鉴别和鉴定也就无形中被提到议事H程上来了笔者在 此谈谈自己对甘肃彩陶鉴赏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诸位同仁参考甘肃彩陶虽说类型很多,造型和图案花纹繁杂,但处于当今收藏热点 者还是以马家窑文化为主,其他文化的彩陶艺术品虽然也有之,但所占份 额或比例还是较小的,现就以马家窑文化为主表述一下甘肃彩陶的主要文 化特征及其鉴别方法:首先是其陶质、陶色以及制陶方法马家窑文化一般来说都是泥质陶, 多为橙黄色陶,但也有一些属于红陶者,只是没有仰韶文化的那样红罢了 马家帘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阶段多见有泥质红陶或橙黄陶上施以红陶衣而 后画彩的现象更晩一点的辛店彩陶也多为橙黄陶或施红陶衣的做法,唯 不同Z处就在于辛店文化的彩陶是饰于施有陶衣的夹砂陶Z上,因这一时 期的陶器基本上都是夹砂陶,如果见是泥质陶则耍考虑是否是贋品无论 何种陶质、陶色,关键在于要了解当时的制陶技术和方法,不了解这一点 就无法判定当前这件器物是怎样做成的,自然也就无法判定其陶器胚胎的 真伪,对彩陶器的鉴别和鉴定也就成了一大障碍另外在民间还有一种方 法,那就是用鼻子去嗅其气味,新做的陶器有一种经火烧过的陶土清香味, 而古代陶器却有一种陈旧的腐朽或腥臭味。

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参 考和加以利用的鉴别方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东部即陇东地区及陕西、宁夏一带,一般 可分为前仰韶的大地湾一期、仰韶早期的半坡类型、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 型和仰韶晚期的大地湾四期(石岭下)类型大地湾一期为灰夹砂芯红皮 陶,具内外两层细泥为红色,中间一层夹砂灰陶,且采用内模敷泥法的制 陶工艺制作出器形仰韶文化的彩陶早期阶段也还是大量延续使用前仰韶 时期的内模敷泥法工艺制作陶器,致使这一时期的陶器胚胎厚薄均匀,浑 圆而光洁到了仰韶文化中期以后,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的制陶方法才逐 步地兴盛起来虽说制陶方法的改变促进了陶器制作业的快速发展,但由 于制陶转盘转速较低的缘故,陶器胚胎的厚薄就不那么均匀了,外表虽然 打磨光洁,而内壁却因为修整或拍打留下了许多刮削和拍垫的痕迹,这就 是与当前快轮制陶技术最明显的区别所以,无论仰帑文化还是马家窑文 化(包括半山、马厂类型),它们都处于原始的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阶段, 其内壁必然是不平光的(图1)也就是说,只要其内壁比较光滑或有手指、 毛质物等轮旋的遗留痕迹,则可初步判定为腹品那么,器物是假的图案 自然就不用去考究了,“皮Z不存则毛将焉附”。

其次是花纹、色泽以及绘制技术仰韶文化陶器的主耍图案是鱼纹和 三角纹,中、晚期则主要是弧边三角纹组成的构叶或旋涡纹,但是,其图 案花纹是烧制前画上去并加以打磨的,所以,不仅光洁艳丽,JL水洗手摸 不掉色另外,一般彩陶是相互套摞烧制的,故在盆、钵类陶器的口沿内 也有同类陶器花纹的挥发印痕再则,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色彩粗看上去似 乎是黑色,其实它并非是墨黑,而是夹有红色的一种黑褐色这种黑褐色 经研究是氧化铁和氧化镒的显色红彩则是三氧化二铁,实属赤铁矿石粉 的褐红色而对于甘肃西部的马家窑文化来说,自马家窑类型到半山、马厂类型 阶段,也还是一直在使用着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的制陶技术彩色花纹的 绘制也主耍是以氧化铁和氧化猛的显色黑色彩主耍是以氧化猛的显色并 含有少量的三氧化二铁红彩则是三氧化二铁为主,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 猛,实属赤铁矿石粉的褐红色(图1—图4),偶然也见有使用赭石色者, 但还未见有使用朱砂者另一方面在马家窑类型阶段彩陶花纹多为黑褐色 彩,主体花纹为旋涡纹、波浪纹和平行线纹并且,彩陶器物多为细泥红 陶显橙黄色,这和烧制火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表面也打磨得十分光滑, 其绘画精细所以,黑褐色的彩陶花纹被衬托得格外绚丽耀眼,故有人将 其称之为彩陶文化的顶峰阶段。

而到半山、马厂类型阶段虽说彩陶花纹更 加复杂和密集,主体花纹为旋涡、锯齿、网格、四大圆圈、大折线、蛙纹 等,并多为黑红两彩互相争斗或相互衬托争斗者,是指红彩填黑或黑彩 填红衬托者,一般是在红彩衬底上绘制黑色花纹这里所说的无论是黑 彩还是红彩,它们都并非是正黑或正红,正如前面所说,它们都是黑里带 红、红里带黑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比较粗,彩陶多为 淘洗不净的泥质,表面打磨又不太精细,特别是马厂类型阶段,陶器表面 多见有砂眼,所绘之彩也多不见打磨,所以其彩绘常见贴附在陶器的表面, 故而,虽说其繁缠却不耀眼,到了晚段则更加简捷而粗犷因此,一般都 认为马厂类型阶段是甘肃彩陶的滑落时期可是它们的彩色却还是经过烧 制窑变显色的(图2),很少有后期绘制的这也是区别于后期仿制品的一 大特征而齐家和辛店等较晩期的文化类型,却常见有陶器烧成后再绘制 彩绘的现象,这类后期绘制的彩陶花纹,就容易被水洗掉,因此要特别注 意和小心但辛店文化无论彩陶或是素陶均为夹砂陶,不同之处就在于彩 陶的夹砂较少些,且表层多施陶衣,红、黑彩绘在陶衣上 如对以 上各个阶段的彩陶进行真伪的鉴定,除从器形和陶器制作方面鉴定外,还 得从彩绘的色泽和制作手法上加以区别或鉴定。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八 九十年代所复制和仿造的彩陶多为模制或快轮制造的小型器物,彩色也多 为墨汁绘成,因而其花纹漆黑且易于脱落或被水洗掉(图5)二十一世纪 以来,彩陶的仿制技术和手法也越来越高,不但陶器的形体模仿到原大, 而且绘制到器物上的图案花纹以及色彩都模仿得十分相似或逼真,同时还 采取一些伪装手段,以便浑水摸鱼当今市场上所出现仿造最逼真的甘肃 彩陶的主要产地就是廿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兰州以西的一些地方相比之 下红古窑街一带所仿的器形较大,还常有一些特殊的异型器一般造假所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纯仿制品是将现在制作并烧制成的陶罐用涂料门市部里买来的铁 红和铁黑颜料用胶水调和,然后用当今的毛笔涂绘到烧制好的陶器胚胎 上,虽说水洗不易脱落,但是陶胎是如今的快轮制作的,器壁厚薄均匀, 内壁没有刮削痕或拍压的坑窝,器大而分量较轻,形体也基本完整,内外 壁平滑,多以砂纸打磨,因此表面多没有光泽马厂类型的则不易看到砂 眼,且有一定的胶质光泽,但其彩绘没有被火烧过的现象和痕迹,色彩也 不那么自然,有时偏红,有时偏黑,也很少有打红底色的,虽说比较容易 识别,但也有许多上当者还有更其者追求奇特,造出许多奇异的器形, 绘以独特的花纹,以少见、珍稀而取得别人的信赖。

2•真伪参半是在当今盗墓者从各个文化时期的古墓中盗出的索面陶 罐上模仿绘制当时常用的花纹图案以便高价岀售在这种状况下时常出现 “画蛇添足”的现象也就是在绘制一些常见图案的同时会有一些别出心 裁的绘画师在图案空档处多添上那么儿笔,或有更其者还会把不同时期或 不同文化的图案花纹组合在一起以追求奇特性,如圆圈内添加三小圆圈 (图6),将蛙纹(神人纹)多填两条腿(图7),或马家窑器物画马厂时 期图案者,马厂器物上写满陶文(符号)者等当然,这种做法更容易露 出马脚稍微有历史文物常识的人就可以识别但有些模仿绘制的图案粗 看上去是十分逼真的,也就是现在收藏界常说的高仿品是很难鉴别的,仅 从陶器制作的技术和手法上去鉴定是不够的,也容易上当必须从多方面 去分析鉴别,特别是彩色花纹的色泽和绘制手法是最关键的3.彩绘色泽的不同前面已经说过甘肃彩陶的彩绘颜色多不是纯黑色 的,而是褐黑色的,因为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三氧化二铁成分,故而其显 色呈黑里透红且带有金属光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褐黑色颜料有经过火 烧的感觉特别是马厂类型时期的彩绘,有许多是未经打磨而烧制的,所 以彩绘多浮贴在器物的表面,很容易和当今模仿的彩绘色彩混淆,最易分 辨的特征是真彩绘是经火烧过的一种窑变色彩。

模仿品是在烧好的器物或 原始索面陶器的表面直接涂画上去的,甚至有些大意的绘画者,在陶器口、 腹部被破坏掉片的地方也画上了图案线条宙于当今颜料加胶的缘故,不 能用以往的识别习惯看其颜料是否可以用手擦下来而定其真伪,一般状况 下是擦不下来的4•不同的绘画技术和手法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除了在一些刻划陶 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方面釆用刀笔外,其余大部分书写和绘画的 工具主要是毛笔,所不同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简易到精细罢了追溯到甘 肃彩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和绘画方式等都无一例外地采 用“毛笔”作为书写和绘画的工具,或有人将其称之为“软笔”但从图 案线条上分析,它与今天毛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当时的毛笔可能只是将一 撮毛简单地绑缚在一根木棍上由于当时的颜料颗粒较粗,又有一定的浓 稠度,为了好掌握绘画线条的均匀度,一般都将笔锋去除所以,绘制于 彩陶上的线条都很粗口•又多次进行线段的搭接和涂抹,最细的线条一般都 在2毫米以上(图4),起笔和收笔都很钝而如今的颜料颗粒较细,笔锋 做的也较细长,所以绘出的图案线条都是较为细长的,起笔的笔锋也是尖 细的,特别是半山时期的锯齿状花纹中的三角形齿纹尖部都很尖细。

而且 粗条纹带上常见有毛笔干枯时划下的丝状线条(图7、图8),这在原始的 真实陶器花纹中是不见的,一般受摩擦和腐蚀的自然脱落现象是呈斑点状 的(图3),不会呈条丝状的,因为这和当时的涂色很厚重的缘故有关另 外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生产条件 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绘画工具和手法都相对简陋和粗疏,所以, 绘制出的图案花纹之线条粗细、宽窄以及长短、弯直等都不那么规整而 当今的仿制品则由于生产工具和材料的先进,不仅器大而轻,而且绘制的 图案花纹都比较规矩和匀称,没有古代人们那种粗犷豪放的风味和口由善 变的手法其所谓善变是对一些布局不合理和空白处的一种填充方式,并 非今天仿制者的刻意追求特殊而画蛇添足者当今造假的手法还有以下几种:将两件残器粘接在一起或用一半真品嫁接一半贋品组成一件完整 器在新制作的陶器上画上彩绘后,故意将其口沿或底部打破一点(图7、 图8),或是在器物的腹部钻眼打孔,以示发掘出土时的不小心所致在新制作的陶器在烧制以前特意将其腹部压一个坑窝,烧出后再绘上 彩绘,以示原始社会制陶技术的不足來充当真品将新制作的陶器故意打碎再作粘接修复,用来冒充真的在盗掘出土时 已破碎后经修复的,来取信于大意者。

这类器物一般是不会缺少陶片的 这在我们专业人员清理和修复破碎陶器时一般情况下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似乎表明盗掘者比专业人员还细心将新制作的陶器经绘彩后埋入土中用酸、碱性溶液处理过,再行销售, 以腐蚀的痕迹来取得购买或鉴定者的信任还有一些是在假陶器的里外涂以黄泥来做旧(图6),以冒充出土后未 作清洗的见证筹总而言Z,收藏Z风盛行,专业的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又比较少的情 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