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整合与分化西方族群动员理论研究述评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9KB
约19页
文档ID:206019176
整合与分化西方族群动员理论研究述评_第1页
1/19

整合与分化:西方族群动员理论研究述评族群动员属西方政治理论范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为了实现某些利 益诉求,围绕族群认同而形成的社会运动;社会整合则试图消解族群动员 的能量,增强民族凝聚西方族群政治动员理论形成于对二战结束以来族 裔民族主义与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的各种解释,其理论流派众多原生论、 现代化范式论、内部殖民主义、相对剥夺理论,主要解释了族群动员为什 么发生;而多元社会理论、联合主义理论、权力交换理论则给出消解族群 动员和化解族群冲突的各种机制,以期实现社会整合的目的自治耍求和 经济利益是当代族群动员的两种重要力量,各类族群要求更多地参与决 策、分享更多的经济机会关键词:西方政治理论 族际政治族群动员社会整合作者王剑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室 副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族群动员属西方政治理论的概念范畴,这里族群与民族有着不同的界 定原生论、现代化范式论、内部殖民主义、相对剥夺理论,主要解释了 族群动员为什么发生,而多元社会理论、联合主义理论、权力交换理论则 给出消解族群动员和化解族群冲突的各种机制,以期实现社会整合的目 的以下将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评论。

社会整合是指把社会主流之外的群体融入主流社会之中的过程社会整合”概念起源于社会学对社会构成机制的探讨孔德(Auguste Comte) 的“社会内聚力”思想以及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社会有机体 论”,都蕴含关于社会整合的思想,虽然二人都没有提及社会整合的概念 涂尔干(Durkhelm Emile)首次提出“非契约性社会整合”理论,而帕森 斯(Tal-cott卩arsons)则创立了 “宏大社会整合”理论,使之成为解释 社会变迁的重要范式后帕森斯时代,有洛克伍德(David Lockwood)的 “系统-社会”整合二分理论、卢曼(Niklas Luhmann)的“系统自为” 社会整合理论、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的沟通整合理论,以及吉 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时空整合理论近年來,学界关于社会整合 的研究由抽象转具象、由宏观转微观、由理论转向实证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正因为社会存在分化的力 量,所以,必然有整合的机制与手段与之相对应从社会整合的角度讲, 族群动员是一种社会的分化力量,也是民族整合的分化力量对族群动员 的解释与消解的理论探讨,便成为西方族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 文主要在社会整合的视域内,评述西方比较政治学关于族群动员的原因解 释以及消解机制的理论探讨一、族群与族群动员在西方学术语境中,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虽然都 是人们的共同体,但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民族是指具有 政治独立性的国家层面的人们共同体,或者具有某种程度自我政府的人们 共同体;而族群是指国家层血Z下没有政治独立性,而只是具有社会相关 性的人民群体,这些群体通常具备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或文化传统与之相对应的两个概念是"nationality"和“ethnicity”,二者都 表示族性或族属在国际法意义上,n且tionality强调个体与民族国家之 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公民身份它正式表达国家对个人的某种 保护,以及个人对国家的某种义务nation, nationality的广泛使用与 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民族自决、建立民族国家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nationality也与民族自决权紧紧联系在一起结合欧洲的历史, nationality具有两层含义:(1)从异族的统治中分离出来,取得绝对主 权;(2)在欧洲,这一过程还具有反对教权,改由世俗意义上的君权或人 民享有国家权力,实现民族国家的自治自决之含义”。

ethnicity则是対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们群体的描述,这些特征包 括(但不仅仅限于)认同、历史、语言、宗教或文化传统等等在英语中, nationality有时也用来在ethnicity意义上使用,此时的nationality 其含义并非仅限于政治边界或者拥有某个国家的护照,它还指那些没有独 立国家身份的民族,例如苏格兰人、巴斯克人、库尔徳人、泰米尔人等, 这种称谓体现对一个民族集体人格一一“族格”的尊重可见,“英语中 的 people, nation, nationality, community, tribe 还有 ethnicity,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一般意义上的使用都没有达成共识,只是根据描 述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相应的称谓”在西方族际政治理论中,民族和族群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所 谓民族国家建构其实就是民族整合的过程,而整合的对象就是各类人口, 如宗教群体、文化群体、不同地域的人口等,而族群可以说是认同特色较 为明显的群体民族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化解族群动员的力 量,其包括消解族群动员、化解族群冲突等具体内容族群动员是指为 了实现集体目的,围绕族群身份的某些特征(例如肤色、语言、习俗等) 而组织起来的过程”,这一定义基本涵盖了族群动员的对象、冃标和过程。

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族群动员更多地指政治层面的动 员,即政治角色激励人们参与某种形式的政治行动的过程,英具体表现往 往有多种形式,沿族群路线、以族群利益为耳标的政治动员就是族群政治 动员族群动员往往远远超越以族群为基准的选举运动,它不仅发生在选 举进行的时候,也出现在其他合适的契机从狭义的理解來看,“族群动员理论是解释族群冲突缘何发生的西方 族际政治理论之一”;从广义的范畴考察,族群动员理论还应该包括如何 消解族群动员的理论解释,即包含“整合”这一更具重要意义的维度族 群动员通常发生在某一国家范畴,而如何减少动员的潜在因索,消解和释 放动员的力量,最终实现社会整合,恰恰是国家和社会追求的冃标因此, 笔者认为,西方族群动员理论既包含族群冲突的原因解释,也包含去动员 力量的整合机制设想本文正是在这个框架内,梳理和评述西方族群动员 理论的主要流派 二、族群动员何以发生(-)现代化范式论现代化范式论包括诸多解释族群动员的理论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分 为三种:第一种是现代化范式失效论这一理论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 比较政治学学者是卡尔•多伊奇(KarlDeutseh)o他在《民族主义与社会 交流》(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中,建构了一个发展 中国家民族整合的范式。

这个范式主要应用了两个概念:动员与同化他 认为,首先,现代化引发人口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其次,城市化以及交流 的扩大导致政治上被动员的人们的同化现代化的结果是民族整合,这也 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基础但是,多伊奇也暗示这一整合过程的风险,即同 样是动员和同化,在狭隘观念那里,随着相关的不稳定和民族分化,或由 于动员的力量超过了同化的力量,于是产生了动员与同化之间的差趴当 动员的力量超过同化的力量时,这种差距就成为民族分化和族裔民族主义 崛起的根本原因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例如,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和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二 人都提到了发展中国家去整合趋势的现代化解释及由此引发的期望值越 高与受挫感越大Z间紧密联系的重要性在大多数这类社会中,现代化引 发社会动员加速,传统秩序解体,交通和通讯网络迅速扩张,继而导致政 治参与者数量的增加更糟糕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人冃睹口己所 在群体的贫困现象由此,他们作为政治舞台的一个新群体,政治参与的 要求人幅提高然而,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经济增长缓慢,也由于政治精 英考虑到如果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平均地分配资源,可能会降低经济增长, 于是政治体系反应需求的能力受限。

其结果,“期望值高的变革”所带來 的最初的欣快很快被“失望值大的变革”所带来的彻底的绝望所取代由 于政治参与的提高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很多多族群人口构成的发展中国家 已经出现了政治分化和狭隘的族群情感的觉醒对于发展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狭隘的族群情感的觉醒,第二 种解释是压力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他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重新定位口己的时候,那些未被整合的公民就像 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小船,正寻找靠岸的船锚,这时他们会抓住那些不断 增长的、却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族群认同这根救命稻草族群认同突然闯入 政治舞台,继而在结构分化过程中被社会重新整合因而,族群觉醒可能 只是暂时的现象,但是,它像自杀一样,是社会失范的一种证明,为然也 终将不可避免地消失按照压力理论,在现代化过程中族群情感的觉醒是个体在社会发生巨 大的文化、经济和政治重置的时候所而临的不安全的结果这种情感是临 时性的,因而,族群政治动员很可能维持不了多久同样按照压力理论的 解释,挪威比较政治学家斯坦•罗肯(Stein Rokkan)强调指出,三个相 关因素可以解释发展家出现的族裔民族情感觉醒和政治分化现象,即 现代化过程中的居住集中、社会孤立、经济隔绝。

这三个因素可以解释为 什么有的国家没能把各类族群吸引到(国家的)民族生活中去,但是,他 的分析中暗含的假设是:族群是一种原始情感,族群政治动员是一种畸变, 当社会结构再整合完成时,它就会消失现代化范式的第三种解释是利益竞争这一理论对族群政治动员的解 释集中在现代化过程中资源短缺以及精英政治竞争等方面它承认现代化 带给社会趋同性,但是由于族群及其各口精英之间的政治竞争条件的改 变,现代化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大规模的族群认同当群体之间不得不对同 一利益和资源进行竞争时,大规模族群认同就会形成,而族群动员导致暴 力冲突的直接原因在于精英Z间对变革方向的分歧,以及对资源短缺等相 关问题的不满,也存在于既得的优惠受到威胁或者当弱势群体意识到是时 候表明口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等情形之下这一现象更多地是出现在当代 国家中,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的国家,例如,印度、乌 克兰、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和巴西等这些国家可能缺少控制和管理社 会动员的能力,也缺少满足由动员所带來的不断增加的欲望和抱负的能 力因此,这些国家在面对族群精英之间和族群之间竞争,以及冲突加剧 的时候显得尤为脆弱关于族群动员和族群精英竞争之间的联系,保罗•布拉斯(Paul Brass) 给出极有说服力的例子。

他以卬度、前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发生的族群冲 突为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精英竞争条件的改变、新精英的出现、资源稀缺, 以及政府中央化趋势的加强(所有这一切都认为是现代化的结果)等因素 如何综合起来导致精英竞争的激化以及族群关系的对立竞争论有助于理解那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为什么形成大规模 的族群认同,也有助于理解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资源竞争以及精英互动的 动因,但是,它倾向于过分强调精英的贪婪,以及那些追求权力的地方领 袖为了一己之利而精心操控和利用群体精神等因素,这是这一理论的最人 缺点因此,竞争论不仅忽视“族群”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无视不平等和 群体认同的因索,而这种客观性正是族群政治情感和分离主义情感形成的 重要基础二)原生论取向原生论关注点基木上聚焦于族群认同、族群意识,并把这些因素视为 导致政治觉醒和军事分离主义的重要自变量,而没有考虑不平等和控制等 因索的存在原生主义者认为,某些社会宁肯被自己的人糟糕地统治,也 不愿意被异族英明地统治,可谓宁要本族的草不要异族的苗,因为被外人 控制是件“没面子”的事可见,对异族统治的憎恶走向了极端虽然原 生论者更关注作为族群认同和族群意识源泉的文化标志物,但他们并没有 轻视社会经济变量的作用,认为现代化过程跟族裔民族主义的崛起具有相 关性。

然而,他们不愿意接受现代化取向的终结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