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对策探析广南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对策探析【摘 耍】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之 一,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 力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阐释了广南壮族文化的内涵以及传承和保 护的必耍性,分析了广南县传承和保护壮族铜鼓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 问题,进而从管护职责、文化激励和教育机制等方而提岀了相关对策关键词】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广南1 •广南壮族铜鼓文化概况广南壮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公元1世纪至7世纪,壮族 先民撩人铸造了繁杂立体装饰的冷水冲型铜鼓,俚人创造了体积硕大、 工艺精湛的比流型和灵山型铜鼓,把铜鼓文化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1]目前,广南已出土并注册登记的铜鼓有42面,为万家坝、麻江、 遵义、石寨山、冷水冲5种类型,早、中、晩期类型皆有,遍布了者 兔、那洒、黑支果、坝美、五珠、八宝、底坏、者太等11个乡镇, 几乎分布于全县境内[2]据统计,广南有一面铜鼓为世界迄今发现 最早的十八面铜鼓之一,有一面被称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o 目前,文山州设立了4个壮族、彝族铜鼓舞活动示范点以保护和传承 传统铜鼓文化,其中重耍示范点之一的广南县作为铜鼓文化传承和保 护的的主阵地,就有那洒镇贵马村、者兔乡里玉村和八宝镇里洒村3 个示范点,可见广南作为项目实施和发展的支撑点起到了重要的示范 作用。
[3]2. 广南县传承和保护壮族铜鼓文化的必耍性2.1铜鼓文化是广南壮族及其文化研究的基础广南铜鼓,从早期万家坝型到晩近期麻江型等类型的铜鼓,具有 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 的铜鼓群,与其他地区铜鼓相比,有其独特的一而此外,广南铜 鼓纹饰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一百种,按其内容可分为写实性几何、动物 纹饰,写意性的宗教、习俗、雷云等类种纹饰图案,较为常见的有太 阳、云雷、游旗、植物、人物、舞蹈、牛肖象和船纹等纹饰,与其他 地区的铜鼓存在一定的区别,能独特的反映了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生 产、生活、文化、宗教和物产方面的内容[2]因此,广南壮族铜鼓 是壮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铜鼓表现出壮族不同时代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及审美情趣,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为壮族及其文化 研究的重要文物2.2铜鼓文化是增加壮族凝聚力的有效力量民族文化传承进行着社会要素和力量的积累与传递,这是民族意 识的深层次积累,是构成民族认同感和聚感的核心[4]铜鼓伴随壮族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铜鼓本身不仅反映了壮族人 们的生活生产、自然崇拜和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还体现了壮族对 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铜鼓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 中不断发展、创造和沉淀下来的,它在壮族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 位置,是唤起壮族同胞们的民族归属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不竭动力2. 3铜鼓文化是发展广南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依托文化旅游事业是一种社会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全 新的经济形式了解和欣赏、感受异族文化风情,是不少游客的兴 趣所在因此,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开发少数民族 文化旅游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5]广南是世界铜鼓文化发源地之一, 使用和传承铜鼓的习俗2000多年长盛不衰,包含有原始简朴的天文 历法、生产技能、生活方式的铜鼓和铜鼓舞,提示人类要遵循四吋节 令规律,勤恳劳作、珍爱生命,现今仍保留了 “先祭鼓、后祭祖”的 习俗[3]此外,广南铜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舞蹈风采独 特总之,铜鼓文化形成了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是广 南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依托3. 广南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现状近年来,铜鼓文化的复兴使各界人上不断融入铜鼓文化的传承和 保护中,广南本土居民对铜鼓文化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民族自 豪随之得到满足3. 1以政府为主导的铜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政府在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始终主导着方向和全局,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为其他各界的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1.1加强铜鼓普查,任命铜鼓文化传承人广南县开展了铜鼓普查工作,对全县铜鼓数量、分布、类型及各 地使用铜鼓习俗等都做了登记和编撰包括-1919年阿章营牡宜村(今 黑支果乡牡宜村)出土的“广南铜鼓”,1983年3月和7月分别出 土的五珠乡沙果村后山南坡沙果村I号鼓和兔乡者偏村安得山者偏 铜鼓,1985年3月五珠乡沙果村后山出土的沙果村II号鼓,2011 年3-5月牡宜村出土的迄今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等都 进行档案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对铜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定和任 命了铜鼓文化传承人3. 1. 2投入大量资金,加大铜鼓文化宣传,促进文化交流为展示深厚的铜鼓文化底蕴,广南县政府筹资1000多万元兴建 了占地146亩(主广场面积54亩,附属设施占地92亩)的铜鼓广场 塑9而不同类型的铜鼓,广场设置了一而以我县出土的西汉时期 的石寨山型为原型放大的巨型铜鼓,铜鼓高4.6米,加上鼓基总高 达7.919米,最宽直径8. 26米鼓基四周镶嵌有铜鼓文化和民俗风 情线雕大型铜鼓的四方塑有万家坝、冷水冲、石寨山、遵义、灵山、 北流、西盟、麻江等八个类型的小铜鼓,做工精致,全方位地烘托出 铜鼓广场壮乡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广南多元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 蕴。
政府为加大铜鼓文化宣传和保护,还投资600余万元,新建杨柳 井、黑支果、珠琳、者兔、底坏等心15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服 务中心,投入50万元对县民族博物馆展厅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投入 30万元对出土漆木器移送湖北荆州国家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修复[6]此外,为了提高铜鼓文化知名度,将句町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广 南政府通过举办活动、开研讨会、发展旅游业等对外交流方式,利用 电视、网络、书籍、影像制品等手段加大交流铜鼓文化宣传力度如 通过在昆明艺术节、国际旅游节、中央电视台等渠道表演铜鼓舞以把 铜鼓文化传承下去并带出广南〈! 一endprint—〉 3. 1. 3积极研究铜鼓铸造技术,发扬铜鼓文化依托古老神秘的铜鼓舞文化,广南县在壮乡礼乐中成功创造了世 界独创的定音铜鼓乐广南与苏州华声乐器厂精诚合作研制,成功铸 造了按12平均律打造的以广南出土的古竟渡鼓为母本的18面低声部 定音铜鼓,其音调准确,具有低者饱满、浑厚,中音圆润、充实等特 点,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可演奏各类时尚乐曲和古老崩子,极具创 意广南型定音铜鼓的研制成功,在乃至世界乐器制造史上都是 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填补了中国民族声乐乐器缺乏低声音乐器的乂一 空口,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
[3]3. 2社区为辅的铜鼓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贵马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慧兰为代表的民间的传统 文化艺人,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很大的努力梁慧兰不仅将 现代元素融入铜鼓舞中,改变原本传统老套的单一铜鼓舞队形,根据 年龄程度将村里的男女老少分为少年队、中年队和老年队并将铜鼓舞 授之现在,贵马村人人会跳铜鼓舞,铜鼓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此外, 组织队伍到坝美、广南、文山、昆明等地参加数十场表演和比赛,为 铜鼓文化对外宣传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除政府和民间外,来自学术界和商业界对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的 功劳也是不可替代的以陆贵庭,农开文、兰天明、陈祯详、张瑛等 为代表的学者对广南铜鼓文化都做了研究,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展现 出来,为人们对广南铜鼓文化的了解提供了基础4. 广南铜鼓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虽然政府和民间及各界为铜鼓保护做了巨大努力,但广南的铜鼓 文化传承与保护事业仍困难重重,主要面临着铜鼓权属和保管方式不 合理、导致铜鼓大量流失、铜鼓文化传承人激励机制不健全及出现年 龄断层和受外来文化冲击,铜鼓文化的普及和交流难度加大等问题4. 1铜鼓权属和保管方式不合理,导致铜鼓大量流失目前,在广南县全县有铜鼓42面,其中1959年调北京1面,省 博物馆收藏1面(石寨山鼓),州收藏3面(底先麻江鼓、木娘遵义 鼓、杨柳井普弄麻江鼓),县博物馆收藏4面(沙果1、2号、者偏万 家坝鼓,牡宜特大石寨山铜鼓),2002年后被盗2而(瓦标冷水冲鼓、 木娘遵义鼓),下落不明1面(小普弄麻江鼓),[7],现民间收藏 31面。
据有关专家估计,现今已经出土和注册登记的广南铜鼓,只 占原有数量的20%左右[8]铜鼓大量流失和被盗与铜鼓的权属和保 管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就广南铜鼓的情况权属而言,有十二而属于宗 族所有私有产的延伸,四面出土鼓为国家收藏,余下均属村社所有 权铜鼓主要由村或族中有威信且较富裕的人家保管,如“寨老”或 村干部根据壮族传说,保管人为了不让鼓“飞出”与海龙王决斗, 便将铜鼓装满稻谷或用红布拴住鼓耳后把它绑在木楼上不容易被人 发现的隐秘之地彝族藏鼓则通常把它埋进土里甚至为使铜鼓不被外 盗或内盗,每每都要到夜深人静时,由藏鼓者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鼓藏 了起来,使其在村中“消失” o [2]广南对铜鼓的传统保管方式存在一定弊端首先,藏鼓者多是一 些年事已高的寨老,若他们在没有向下一代说明藏鼓地就逝去的话, 人们便很难找到铜鼓其次,为藏好铜鼓,寨老们通常都是将铜鼓藏 在村外的野地里,旁边参照物少且不明显,久而久之,难免会遗忘藏 鼓的地方最后,由于壮族认为铜鼓具有神性,会飞到江河湖海与海 龙王决斗,而且往往多数英勇牺牲,一去不复返所以,铜鼓被盗后 很少有人查找,为盗鼓者提供了便利[8]此外,大量铜鼓的权属属 村社所有,传统保管方式难以保证铜鼓的顺利流传,造成铜鼓大量流 失,这从根本上妨碍了铜鼓的传承和保护。
4・2铜鼓文化传承人激励机制不健全,出现年龄断层以铜鼓为载体的铜鼓文化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 和技艺的表现手段,并以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 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9]传承人通过一代接一代的 对铜鼓文化进行承接与传授、再承接与再传授,才使铜鼓文化传承至 今然而,广南在铜鼓文化传承人的建设上还面临着许多其他的问题4. 2. 1铜鼓文化传承人受官方认可与保护程度较低“传承人”身份的认定,是原生民间艺术、基层艺术得到官方文 化和上层文化正史重视的具体体现[10]在广南,虽然省、州、县都 设了不同级别的传承人,但获官方认可的传承人数较少,且在地理空 间分布上仅局限于小规模地区在广南铜鼓遍布的者兔、那洒、黑支 果、坝美、五珠、八宝、底坏、者太等11个乡镇中,只有极少数村 寨的传承人能获得传承人的命名,如贵马村的梁慧兰和梁正功,而有 的村寨连一个县级传承人都没有为数较少且分布不均的传承人中, 仅有少数人受到政府的保护与垂视,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未 被命名地区传承人的积极性,还很容易让人们对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 护失去信心4. 2. 2铜鼓文化传承人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现象铜鼓文化的传承人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许多铜鼓鼓点的打 法都要靠口传心授,随着老艺人们的离去,人去歌息、人去艺绝,铜 鼓技艺也就失传了。
[9]目前,铜鼓文化人才的队伍建设方面尚未取 得实质性进展首先,铜鼓传承人年龄结构不合理,除铜鼓文化保存 得很好的贵马村外,其他地方的铜鼓传承人多是年事已高的寨老,传 承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其次,青年传承人比例较低受城市化 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村寨出现举家外出打工情况,大量 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青年传承人比例很低此外,由于受到外来文化 的影响,许多年青人不再热衷于本民族4.3受外来文化冲击,铜鼓文化的普及和交流难度加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地处边远的广南县也受 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的LI常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 生产劳动等较过往出现了变化外来文化所产生的冲击,使人们对铜 鼓文化的保护意识很薄弱,缺乏自觉保护意识当政府大力宣传铜鼓 文化,选出铜鼓舞队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