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名人故居]无锡的名人2篇范文

上传人:贵13****忠志高 文档编号:205941145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名人故居]无锡的名人2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无锡名人故居]无锡的名人2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锡名人故居]无锡的名人2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名人故居]无锡的名人2篇范文(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锡名人故居无锡的名人2篇一:无锡的名人名人故事8600字 华罗庚的故事名人故事8600字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祖籍江苏丹阳。丹阳有着舫仙桥,镇不大但交通方便,地方小却物产丰饶。上个世纪未,这里曾一度是商业兴旺的大集镇。华罗庚的父亲华瑞栋,又名华祥发,也有人叫他“华老祥”的,自小当学徒,后曾在舫仙桥镇上经营一爿丝绸店。年轻时曾参与亥革命的有关活动,被当地的保皇党人视为异类。华罗庚的母亲巢性清,娘家是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她小有文化,端庄淑慧,一生敬神信佛。华瑞栋夫妇有诸多亲友在金坛。有一年,他俩在舫仙桥经营小店因遭人暗算失火,迫不得已收拾起残剩家当来到金坛城里谋生。来金坛后,华祥发经营丝业兼营棉花

2、买卖,曾有过短暂辉煌,一度被金坛县商会推举为丝业董事。后因商界互相倾轧,加之华祥发心有别鹜,无心生意,家业渐渐败落下来。最后只落得在县城清河桥(现名“南新桥”)东首开一爿小店“乾生泰”,以代销棉花、经营草席、杂货之类,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华罗庚的母亲常年患病,30多岁才生下一女名莲青。华老祥想有个儿子,一有空就到小南门大街的风鸣台、清言阁茶社去喝茶消遣,并找那里的算命瞎子算命打卦。总算是皇天不负忠厚人。就在岁月的车轮转至19202211月12日这一天时,华老祥终于梦想成真,其妻于夜间给他生下了一个体态羸弱的男婴。华老祥40岁得子,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给这孩儿起名华罗庚。照华老祥后来对其亲友的解

3、释,这“罗”者,即“箩”也,象征“家有余粮”,又合金坛俗话“箩里坐笆斗笃定”的意思;“庚”与“根”音相谐,有“同庚百岁”的意味,也同时表示着“华家从此有根”的意思。这小生命落地之后,那华老祥立即就将事先准备好了的两只箩筐把这孩子小心翼翼地对扣其中。这既为了“避邪”,也是对天祝愿:我家的宝贝儿子已安稳地“生根”其中了!华罗庚小的时候,父母与亲友都亲呢地叫他“罗罗”。华老祥经商之余,常将这宝贝儿子抱到堂前搁着的一张小竹床上,让儿子在他仰躺着的胸脯上蹦来跳去。罗罗会跑路了,他又常常趴在床上给罗罗当马骑。罗罗呢,也常把家里一张小板凳,用一根绳子扣着,牵着当马。罗罗骑在上面,有时嘴里还“马嘟嘟,马嘟嘟”

4、地嚷着。这张小板凳,现在还存放在他家乡的“华罗庚纪念馆里。罗罗四岁那年,其母夜间突然做了一梦,梦见观音菩萨对她说,罗罗是天上的“文曲星”,难带难养,要想平安无恙,就得往东北方向走一趟。他爸因生意忙走不开,他娘便雇了一辆三轮车拉着他母子俩去丹阳。出金坛城丹阳门外几里地,那车经过一座石桥时,车夫因不慎失手,母子俩同时落水。在千钧一发之际,幸亏她娘在滑向河心时脚下踩着了一块石头,借助一股向岸边涌去的浪头,就势一蹬,加之车夫即时赶来,罗罗母子才侥幸获救。自此以后,华老祥夫妇敬神拜佛就更加心诚了华老祥不惜重金托人去宜兴“请”回一尊做工极精致的观音,由巢性清日日焚香礼拜,有时还拽了莲青、罗罗一道磕头作揖。

5、罗罗的母亲逢人便说:“要不是观音菩萨保佑,我家罗罗哪能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啊!”孩提时代的罗罗,十分顽皮淘气。他常同他姐一道玩“搬家家”、“开小店、“炸飞机”之类的游戏。他让他爸用木条、锡块、白铁皮做了一杆“盘秤”;搬来家里的板凳、桌椅,用一块长木板搭成一个“柜台”,学着做生意的模样。他总是当“老板,让姐姐作“顾客”,当小莲青一本正经地喊着“嗳,老板老板,我要白糖一斤,细盐八两”时,他便弓腰从身边的笆斗里捧出一堆烂泥,像模像样地用那“盘秤”秤起来。当姐弟俩将燃着的炮仗放在空铁皮盒里放的时候(他们称这叫“炸飞机”),整座小院一片噼里啪啦声。这时小罗罗高兴得手舞足蹈。而此间担当“后勤”的姐姐则常常忙

6、得满头是汗。有一次她妈妈在隔壁一家豆腐店里跟几个牌友“摸花鹘”(一种纸牌消遣),罗罗要他娘回去给他拿点什么,他娘正玩在兴头上,没空来搭理他。他一急一气之下就从地上蹿向牌桌,裤档一扒,小肚子一挺,煞地一泡尿就将那桌上的纸牌冲得个七零八落!打那以后,小罗罗便得了个“雅号”,叫“罗呆子”。“罗呆”不呆罗罗虚岁7岁那年,与姐莲青一道进了金坛城里的仁劬小学。小学后门不远处有家专门加工旱烟烟丝的怀仁烟铺。莲青姐弟放学回家,那烟铺的伙计们常拉他们玩一种叫“抓豆豆”的游戏。罗罗他们玩赢了,伙计们就奖他们一两块小糖;若玩输了,就要被刮一通鼻子。罗罗天性好胜,他对抓豆常输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功课之余就同姐姐“对垒”

7、操练起来。大约过了两个多礼拜,他就渐渐地摸清了其中的“诀窍”。原来按比赛规矩,甲乙双方展开比赛,豆总共是9粒,每人每次只能拿走l到3粒。先拿的人无论如何一次都不能拿完。因此,只要想办法在先拿时设法造成后拿者面对9粒的困境,使他不能一次拿完,你就必胜无疑。9的倍数18、27等是如此,豆的总数即便是10、11、12,也只要以这种办法去应对,就能稳:操胜券。罗罗于是将这“拿法”自编了一个“口诀”,叫:“你拿一,我拿八,你拿二,我拿七你拿八,我拿一,一八八一总为九,你对九数便要输昏头!”在他知道了这个“诀窍”之后,他再跟那些刮他鼻头的伯伯叔叔们“对垒”,那帮伙计们就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糖果去“奖励他那张得

8、意非凡的小嘴了。罗罗上小学五年级时,他爸将他转到了金坛县立高等小学(旧称书院小学,现为金坛市朝阳小学)。罗罗在这小学的两年依然顽皮,学习成绩一般。他平时爱玩叠纸,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将自叠的官帽、上衣、裤衩、飞机、船只、猴子等,往往按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组合到一个特定的画面中去。譬如他曾将叠好的猴子戴上官帽放在船舱中,让竖起的桅杆上歇了一只燕子,题名为“春游”。他十分喜欢城里的“灯会”、“庙会”,和在丹金漕河或老鸦塘内举行的“龙舟竞渡”。他曾为不满意父亲“几年一贯制”给他扎的“兔子灯”而在床上撒赖不肯去上学,他也曾因多次逃学跑去看“庙会”、观“龙舟”而遭到父亲的责罚,被跪在家里的观音菩萨前。有一次

9、,他竟然拽了一个小伙伴,跟那顾龙山的“庙神”一直跟到庙里。看清了那位“庙神”卸妆后竟是一个女的,便跑回来对妈妈说,“姆妈,姆妈,你阿晓得啊,奈格(那个)菩萨,原来是格(个)假佬(假的)!真格(的)是假、假到底匿(了)!”由于学习不用功,他在小学里只拿到了一张修业证书。1922年,11岁的华罗庚进入了由邑人韩大受先生独资创办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成为该校第一个班级的学生。这个班当时只收了8个学生,到华罗庚毕业时,班上还剩有6个学生。华罗庚在初中一年级时,仍调皮贪玩。他有时逃学到县城“别洞天”戏院看京剧和滩簧戏(锡剧),并仍着迷于看“出抬阁”、“赛龙舟”之类。有一次,他同几个小朋友翻过校园墙头,爬到

10、一棵大桑树上,去看丹金漕河里的龙舟竞渡时不慎跌伤了左腿,在家歇了好些日子。其时,他有个小友,人称“勋勋”(曾任无锡市民盟秘书长的虞寿勋先生)。有次他俩去城外一块墓地玩。那墓地里有好多石人石马。两人各骑一尊石马,“马嘟嘟,马嘟嘟”地欢叫了好一阵,又对唱了好几首“春二月里暖洋洋”之类的金坛民歌。罗罗问勋勋:我们坐的这石马你估它有多重?勋勋答说:这哪个晓得啊!罗罗讲,我们得想个办法把他估出来。勋勋说,这除非有一杆大秤,而且得找到两个能抬动它的人罗罗不满地瞪他一眼,说曹冲有法子秤象,难道我们就没有法子秤马吆?勋勋不语罗罗沉思了一会说:“以后我总有办法算出它的重量来!”罗罗上初二那年,有一回校里出晨操他

11、姗姗去迟。同学们上操都按学校规定换了短装,他进校时长衫外罩着马褂,他灵机一动,将长衫拎起塞入马褂下。做罢操回教室,不少同学忙着更换长衫,他却悠然自得地坐到坐位上,不紧不慢地重新将长衫从短褂下拽出。对他的这番“标新立异”,体育老师颇表不满。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校长韩大受则认为:古人说的“用心之妙,在于不法常可”,这用在华罗庚身上,“倒是蛮合适的!”罗罗“有悖常理”的行动,还很突出地表现在语文学习上。他上初三时,教国文的杨立三先生有次给他们出了一道作文题,叫“周公诛管蔡论”。这是一段人所皆知的历史典故,周武王死时,其子成王还年幼,当时由武王母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乃周朝贵族,对此心存不满。适逢武

12、庚联合东方一些小国和部落,起兵谋反,管、蔡二人就加入了这个队伍。后来,周公旦领兵东征,历时3年平定了叛乱。他因早看出了管、蔡取他而代之的野心,于是平叛后便立即诛杀了管、蔡。杨先生出此题的本意,是要学生按儒家正统观点,阐述管、蔡二人附逆武庚,理当遭诛,可罗罗在作文中竟指出了:“政治家的争斗皆出自各自利害的考虑”,他在文中写道:“周公倘若不诛管叔、蔡叔,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因为管、蔡看出了他的阴谋,所以周公才把他两人杀了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来诛杀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也就封住了自己的口,不便也不必再去造反了!还有一次,杨先生让学生做一篇读胡适作品的读后感文章。华罗庚得到

13、杨先生借给他的一本胡适的尝试集。他读罢全书再看序文,见胡适序中有如下几行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罗罗读后想:陆放翁原诗中讲的那个“尝试”,明明说的是干任何事情“要想一试成功古来无有”;而胡适这里说的“尝试”,只是强调做任何事“只有通过尝试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理解。胡先生怎么可以以自己理解该词的内涵,去否定一位伟大诗人在同一个词上人家自己所确定的另外一种内涵呢?想到这里,他便写了一张条子,署了自己的大名连书一起交给了杨先生。杨先生一看,见那条子上写着:胡适序诗逻辑混乱,狗屁不通,不堪卒读!杨立三先生看到这个纸条后,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14、口中也只得喃喃着:“这孩子,怎么这样放肆!”。这位老先生已领教过“罗呆子”的厉害,只在纸上批了四个字:“懒人懒话”,便退给了他的学生。可见,“罗呆子”并不呆!只身沪上1925年夏天,华罗庚以单科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学科平均成绩名排全班第二,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当时,他的家庭经济日渐拮据;去外地续读高中完全无望,他不由得忧愁满面,哀叹不已。正当二家人为罗庚的读书问题进退两难之际,华老祥从上海亲戚那儿获得一个信息: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招收贫苦人家子弟,收费十分低廉。经友人帮助,通过报考,华罗庚第一次离开故土,只身去上海求学。在上海职业学校时,华罗庚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

15、报名参加过一次上海全市性的珠算比赛。当时的参赛者,大都是银行、店铺、钱庄的职员和伙计,大中学校的学生参赛的极少。比赛那天天气阴冷。入场后,那些熟谙珠算的老手各逞其技,唯独华罗庚,坐在那儿好长时间,才“进入角色”。但谁也没料到,这个装束平常、面黄肌瘦的青年学生,竟是第一个交卷的。后来经过严格的评定,他竟出入意外地获得了此次比赛的第一名!说奇怪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他从小就帮父亲照料店务,对珠算早就训练有素,而他这次参赛,则纯粹是与那众多的珠算“大家”斗巧而已。譬如,这样一道珠算题:189987X9998()其他人以珠盘演算,繁难异常,而到了他手里,罗庚很快就将其化解成为如下算式:189987X9998189987X(100002)18998700001899871899871899870000190000190000+13+131899870000380000+26罗庚将这几道算式先默默记在脑中,而后他只拨动4决算盘,前后只花了几秒钟,那答案就被他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