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934626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一、以系统认识论解读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 更不是人们一般认识上的县级经济。要科学把握、全面理 解县域经济的内涵,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 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要按 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 点所蒙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 看问题;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事 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透过现象看到事物 的本质。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 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

2、。掌握“三 论”特别是系统论的精神,将会使我们眼界更开阔,将会 帮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动态的角度、联系的角度来考虑 问题,而不致使我们陷入“一叶障目不识泰山J “只见树 木不见森林”的境地。那么,什么是县域经济呢?纵观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它特有的属性,我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 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 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一种 区域经济,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它有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 深刻内涵。具体来讲:K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 到生产、流通、消费 分配各环节,一、

3、二 三产业各部 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 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我国自秦朝置县以来就有了县域经济。在2000多年的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由于化儒愚民、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的政策效应愈积愈深,自唐宋盛世以后我国县域经济开始 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萎缩 越来越萧条,整个封建王 朝也由兴盛走向衰败,由富强走向贫弱,由先进走向落后。新中国建立以来,县域经济获得了 “两次解放”,国民 经济也随之实现了 “两次提速”。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 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7亿 亩土地,免除700亿斤粮食的地租。19 52年,粮食产量因 此比1949年增加

4、了 45%,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粮的18%o 19 521958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 7%,高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第二次是80年代初期的家庭联 产承包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197 8- 1985年,农业附加值增长了55.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增长1.7倍,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1979X X年,国内 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增长9.4%,是中国经济发展 最快的时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长3%左右的速度。相反,上个世纪“大跃进”时代,县域经济遭受了巨 大创伤,国民经济也面临崩溃边缘。当时,我们为了 “坐 飞机,乘火箭,赶美超英十五年”,实行“全民炼钢,以粮

5、 为纲”,并且试图消灭商品经济,建立了公共食堂,实行吃 饭不要钱。然而,19 59年和1960年,大约有200 0万人死 于饥饿,少生了 1500万个孩子,因为妇女虚弱到没有了分 娩的气力。在推进“大跃进”最卖力的安徽、河南、四川 的一些地区,农民们甚至连妻子也出卖,妇女们也乐于被 出卖到有饭吃的人家;农民们为了避免吃掉自己的孩子, 不得不相互吃掉对方的孩子。在中国供应最好的城市一一 首都北京,年死亡率也猛增了两倍半。为减缓城市食品的 供应压力,2500万城市居民被迁往乡村。2、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摇篮。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都是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而 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

6、靠资金、技术和人才。我国是一个传 统农业大国,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与城市化,长期采 取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政策。县域经济 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资金 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城 市经济在县域经济的摇篮中发育 成长。据统计,1 950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 形式,每年提取农业剩余净额155亿元,用于城市与工业 发展。19791997年,每年净提取811亿元,是改革前的 5.2倍;国家和城市又从农村拿走土地2亿7千万亩,用于 城区扩容 修建工厂和开发区,这笔土地以极低的价格从 农民手中买走,中间被国家汲取610万亿元以上的剪刀差。3、县域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温床。作为国民经济

7、基本单 元的县域经济,率先拉开了由传统小农经济 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的序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省部分农 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偷偷摸摸地将一些麦 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凤阳 县小岗村便是这项改革的发源地。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 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 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198 0 年,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 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全是自己的。由于“包产到户” 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计划体制,极大 的释放了农业

8、生产力,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据统 vf, 198019 90年,中国农业年均增长率达5. 99%,工业 为1 1. 1%,服务业为13. 6%;与1965198 0年期间的农业 年均增长率2.8%、工业10%、服务业10. 3%相比,全面实现 了经济提速。4、县域经济是县域社会的脊梁。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 济发展的目的,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 必要条件。县域经济是县域社会的脊梁。县域经济作为一种市场 经济,一方面,不断剥离家庭的种种职能;另一方面,要 求社会更好地承担抚养教育赡养老人等职能。一方面, 合力抗衡政治专制;另一方

9、面,要求实行政治民主。一方 面,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求科学技术为 经济建设提供持久不竭的强大动力。然而,教育科学 社 会保障 政治民主的发展,都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离开 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社会发展便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县域经济分布在最广阔的国土之上,县域经济与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但由于中国县域经济带有几 千年自然经济体制的传统烙印,以及中国农村人口众多, 致使中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 的薄弱环节。XX年,全国有县级行政区划2 860个,其中县级市381 个,县1478个;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9 .2亿,占全国总人 口的71.6%;县域内国土面积

10、8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 积的93%;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5.7万亿元,占全 国GDP的5 4. 5%o县域经济人均社会总产值仅相当于大中 城市的1/4、人均收入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3;全国约有55% 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仍有2/3的农民由于收入低而缺乏基 本的消费能力。县域经济仍是一种弱势经济,是民生经济的短腿。其 根本原因在于:仁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一是未能组成新的市场 主体。一方面,原有的为农民产前产后服务的供销社、信 用社,由于沉重的制度遗产和历史包袱而难以充分发挥市 场中介的作用;废除公社体制后的乡村社区合作组织,大 多数名存实亡。另一方面,新兴的农民生产组织和为农民

11、服务组织,如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民运销联合体以 及“公司+农户”、农民经纪人等,未能成为有实力、有活 力的市场主体。二是缺少高等资源要素。在现代市场经济 条件下,高等生产要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专利 品牌 等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与城市经济比较,县域经 济所拥有的诸种资源要素,以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 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 术人才及科教机构 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 生产要素。2、缺乏有效的中观调控手段。1994年分税制没有界定 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为维 护并扩大其财政权力份额,往往凭借政治权力,或者平调 下级政府的财政收

12、入,或者摊派一些行政事务,以致县级 财政不能不在“保吃饭”和“保建设”两大刚性支出上走 钢丝,财政调控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原来接受县级管理 的金融保险、电信邮政、工商税务、医药国土、公路电力、 技术监督等调控职能部门收归垂直管理后,县级政府的中 观调控缺少经济的、法律的手段。3、“二元结构乃难以打破。一是现代工业并未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县域经济对外开放度不够,现代信息、 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还十分有限。农业的小 规模经营和土地的分散使用,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 展。二是“先进”的工业还要依靠“落后”的农业来支撑。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只有工业由抽吸农业转 向反哺农业,才能

13、避免农业可能出现的持续停滞,乃至反 过来拖工业化后腿。但中国的县域经济,因现代工业企业 没有全面解困,而不能享受工业反哺的正常待遇。三是县 域经济短期内难以跨入“三元结构”的门槛。中国的城市 化严重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1999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1 %,比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低14 个百分点,比中国工业化低11.8个百分点。现行的中国城 乡分割体制有所松动,但远不能说实现了城乡融合或城乡 一体,在这种“城乡区别”的体制下,县域经济主体仍然 是传统的“二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其内部难 以生长与“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 济)相适应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

14、的流动机制。4、农村市场难以开拓。一是国家财力支农不够。政府政策是一把“双刃剑S往往在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的同时 使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政府政策要具有可行性,就必 须是“挖多数人的肉补少数人的疮乃-如果挖少数人的肉 补多数人的疮,即使把那少数人挖成“排骨”也不可能补 上那多数人的疮!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 城市人口仅占31%。据统计,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用于 农业的支出绝对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 重长期徘徊在10%以下。这10%的财政支出,难以满足69% 的农村人口的需要。二是要素供给支持不够。据统计, 1998年全国银行系统累计发放贷款865 4亿元,比199 7

15、年 增长15.5%,但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却比上年下降11.3%;乡 镇企业贷款占全国信贷额度的比例由上年的7. 1%下降到 5.4%,大大低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劳动力就业中所占 的份额。三是制度供给支持不够。农村在经历了一系列改 革后,又产生了新的体制障碍。如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规模 过小的问题,“苏南模式”乡镇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就属 于一种体制障碍。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乃后, 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 文件都对县域经济进行了表述,并将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 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 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有效促进

16、了县 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2月,党中央在时隔 18年后,再次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 中国县域经济政策呈现出新的亮点:降低农业税税率 取消除烟叶外的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7 0亿元;将 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拿出10 0亿元对13个粮 食主产区的农民进行补贴。占二 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 46. 5%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界定政 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大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明 确了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义务,要求其必须拿 出一定比便用于所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 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优化配置县级资源,加 快农村改革开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从 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巨大的物质基础。二、以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