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影视分镜头下的特写一、导入 师:福克纳论写作,曾说:“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由此可见,画面感对于写作非常重要,但很多同学脑海里没有一幅幅的画面,写作时感觉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不具体,缺乏形象思维借助电影分镜头可以提升同学们构建画面的能力 (屏显) 影视分镜头,即分镜头脚本,是深度解读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剧本整理好后,影视导演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根据剧本对现实生活所熟悉的动作过程、运动环节进行分解,以便进入拍摄阶段也叫动作的分解 师:由此可见,分镜头可以理解为将故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可供拍摄的,能转化成“看”得见的场景和动作画面镜头的方法如何运用它来指导借物抒情写作训练呢? (屏显) 借物抒情: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之一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对物的描写之上,通过对某些物品形态、色彩、特征的细致刻画,委婉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 师:我们一起回顾电影范例《少年班》中借物抒情的片段,请补充说说感染你的情节或镜头 (屏显) 男孩吴未(董子健饰)为替朋友顶罪被學校开除,乘坐公交车离开校园,离开少年班女孩周兰(周冬雨饰)知道吴未的心意后追着车跑了很久很久,一直不愿停下…… 生:男孩转身的一刹那让我特别伤感,还有挂在腮上的眼泪,紧皱的眉头等。
生:我对奔跑的身影特别敏感,我觉得那个身影跑了很久很久,一直没有停下来 生:公交车开动的时候,我和男孩一样难受,也许是触景生隋吧,让我想起离开老家和奶奶爷爷分别的情景,特别有触动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感触,相信也激起了你对某一段时光的回忆有没有在你的脑海里缠绵成画面?把画面描写下来,你的文字就充实了请继续思考:如何借助事物将这段离别情感抒发出来?咱们一起开启这段写作之旅,尝试写具体,从分镜头开始二、初分解写基点—明白锁定写何物 师:基点即选择准确恰当的物体来抒情,即选好用来抒情的某个“象征体”我们先将故事分解成一个个镜头(画面),运用分镜头法分解动作,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及表达的事情写得具体化例如影片《少年班》中46秒的离别情节分解镜头 (屏显) 师:以上四个运用分镜头法分解的画面,清晰具体,可以进行看图作文,将抽象的离别描摹具体镜头一男孩哭泣时挂在脸上的眼泪,镜头二紧紧攥在手中的银白徽章,镜头三追赶车子的人影,镜头四教室窗帘的弧度将充实我们脑海中的画面,借助它们,离别的伤感呼之欲出选择哪一种物最能传神表达离别时复杂伤感的情感?同学们再借助例文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屏显) 青花碗里盛满了一切,比如小米、高粱、馒头、鸡蛋,比如豆酱、青菜、腊肉……一年一年走过,奶奶用这只青花碗喂活了五个子女。
看着浩浩荡荡的儿子满堂,她把青花碗放在枕边安然而眠我曾看到她端着这只碗,一整个下午昏昏欲睡,额头几乎贴在碗边,细微的鼾声在青花碗里奏起一声声回响在清晨,在午后,她把自己盛在碗里 —《一只青花碗》 师:该文瞄准物体“一只青花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此物来剖析奶奶,准确又匠心独运地再现了奶奶的珍惜、虔诚与期盼,架起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的桥梁试想,若选取常见的“老屋”“木凳”“蒲扇”,可能达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也无法上升到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高度选准一物,可谓摄准借物抒情表达情感的“灵魂”,尤为关键 生:我觉得车后的人影,女孩周兰的背影很萧索,看着让人心疼,是我觉得最为合适的物 生:我比较有触动的是空荡荡的教室,还有阳光慢慢斜射进来的一点一点的弧度,揪紧了我的心,带我回到了毕业离别的旧教室,不由得想起那些熟悉的老同学们 生:镜头中的徽章非常抢眼,而且还是从男孩的衣兜里拿出来的,我觉得肯定是有寓意的,我会选择它来寄托情感 师:是的,当我们再来细察慢赏镜头,再次对比,显然选择电影镜头中“男孩手中的银白徽章”“车后的人影”“教室窗帘的弧度”来托物抒情,比选择“离别的眼泪”这类司空见惯,大众化的物更能凸显人的情感。
(屏显) 这给我们写作方面的启示就是—一双慧眼摄此物三、再分解,写美点—体悟为何写物 师:美点即事物与情感之间确定联系后,物与精神之间要契合统—之处,即所托之物与作者情感有共同点,实现物与人对接,即“物我合一,形神兼备”物的色调与情感要契合,营造意境,如入其画笔墨可以有所集中,突出某个“点化主旨”的特征处例如同样是“梅”,陆游用来表现“寂寞孤独”,毛泽东则是“傲霜独立,笑看风云”因为写作需求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再分解、比较多个镜头,情感的主旋律是伤感离别;色彩及光影变化较大,用时最长,笔墨最多的当属“徽章”:被眼泪浸泡的,紧攥在男孩双手中的徽章;被掷出窗外恋恋不舍的徽章,都集中饱满地呈现了男孩内心复杂的心境在空气中震荡的发出蜂鸣声的徽章,它们既然是导演摄影机下的青睐之物,也成了我们借物抒情表达的主角因此,电影镜头下选择的物的功能是用来展现离别的,聚焦之处也必然是最能扣动人心弦的物男孩手中的徽章也必是伤感的,它的特征成了寄托情感的绝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