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章 社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4节 社会动机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50KB
约11页
文档ID:205699951
第2章 社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4节 社会动机_第1页
1/11

第2章社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4节社会动机第2章社会心理学I需要I |心理紧张I |动机I |行动I |需要满足紧张 减除I I新的需要I社会动机的概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第一单元概述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 心理过程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 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 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见下图:动机的功能动机过程示意图(一) 激活功能 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二) 指向功能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因而具有目的性在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不会停止三) 调节功能 个体行为在达到目标前,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 行为受阻,某一动机可能被其他动机所置换,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四、 动机的分类(-)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前者由人的自然属性 使然?是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引投的;后者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是后天习得的,因而是 人类独有的自然动机亦称原发性动机,社会动机亦称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二) 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人由于有多种需要 而形成多种动机,其中强烈而稳定的称为优势动机;微弱而不稳定的是非优势动机。

在个体 动机结构中,优势动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三) 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自觉程度较高;模糊动 机是无意识的• 84 •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五、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但其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 是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 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 在动机的最佳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 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任务难度增加时■,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单元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社会动机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的,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 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本节涉及的社会动机有亲合动机、成就动机、社会赞许动机在个体 的社会行为中,侵犯与利他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也一并在此讨论一、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 是人际吸引最低的 层次呆合需要引起茉合动机,而茉合动机导致茉合行为 •(一) 亲合起源于依恋 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合群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 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

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 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 就会的先天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 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也难于对双亲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因此, 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二) 亲合的作用1.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例如爱的需要,交往与尊重的需 要2. 获得信息人在孤单时信息来源很少,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 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3. 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愿意与他人同享快乐,痛苦时希望他 人帮助排忧解难4. 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如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中,无人作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 .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压力越大,群体 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社会心理学对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 探险家)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 精神症状2. 情绪因素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 有密切关系。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 明显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 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3. •出生顺序 它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长子、长女恐 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 庭中,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其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二、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 动机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 .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经济因素不可或缺,但重要 的是全社会的成就动机 较高2. 经济成功的原因中,成就动机水平居于重要地位3. 教育中强调成就的倾向,是高水平社会成就的主要因素之 ■O(二) 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 计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 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 想做好、想超过他人的,其抱负水平高。

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 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三)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 目标的吸引力 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2. 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 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 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3. 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如果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达到 的目标风险小的价值也小,此时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就小4. 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机会越多,成就动机 就越强以上因素中,个体的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起的作用较大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在培养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则目标1.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 告式的引导使儿童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成功的追求热情较高;而过度管束和限制 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往往成人后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此, 从小就应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自我实现者高峰体验的基础2. 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麦克利兰研 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儿童读物中的故事内容所表现的成就动机,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 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

三、社会赞许动机个体的许多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赞许,即取悦于人如果个体做 的事能获得别人的好评和称赞,他会有满足感这类动机称为社会赞许动机一) 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社会赞许动机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发展非常重要,往往产生积极的 约束作用由于看到他人和公众赞许某些行为方式,也看到他人不赞成的行为方式,于是 个体知道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做,从而学到了社会规范,对自己行为有所 选择和约束二) 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社会赞许动机是学习的产物个体在婴幼时期的赞许动机以成 人,主要是父母的规范为标准;在儿童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赞许,即同辈群体的规范的 影响往往超过成人四、侵犯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 动机引起的一)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伤 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指 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 犯是亲社会性质的;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广义的侵犯包括 以上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二)侵犯的原因、1. 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使人遵 循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保存本能使人适应环境避害趋利。

侵犯是性本能的-•部分后来, 他指出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人类基本本能,两者是对立的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 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 侵犯形式表现出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 式表现,则是竞技、冒险等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 不利社会认可的宣泄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如体育等2) 罗伦茨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医学及生物学奖,1973)的习性 学家他的侵犯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论是从动物习性研究得出的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 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 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代代相传,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 目的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 免侵犯及其“升级”,要采取耗散侵犯巳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 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II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2 .挫折——侵犯学说1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乂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 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 折的一种后果”,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1)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2)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 系3)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 小;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如果预期惩罚一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 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 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 侵犯得以加强3.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 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 支持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 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

五、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乂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一)利他的性质1. 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 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2. 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与利他都是亲社 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这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3. 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 为目标二)利他产生的条件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增加利他;噪音减少利他2) 社会情境他人在场他人在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