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布依靛染工艺韦腾荣(册亨县文化馆馆长)(刊登于黔西南日报2009年7月16日第6版五彩风中)蓝靛乂称南板蓝,山蓝属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叶 均可配治成良好的中西药物外,它的另一特大功效是亦可加工成染料 靛泥,能让染色后的服饰布料色质鲜、质期长、质感好、防霉透气、 不易褪色、无化学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市场开发价值蓝本植物里可制靛的有秋蓝、蓼蓝、山蓝(马蓝)、吴蓝、茎蓝 等五料基于册亨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特点, 册亨县土质比较适合种植的是山蓝草本植物一、册亨靛染工艺历史悠久蓝靛的植株称蓝,在我国已有3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史实记 载,在古代的印染工艺中,靛蓝是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一种植物 染料早在3600年前的夏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种植蓝草用于染色了 此后,随着染料生产及使用技艺的进一步发展,秦汉之后,人们又懂 得了用酒糟还原靛蓝染色(靛)的机理,使靛能以长期保存,使用范 围更加广泛当地的靛泥生产和使用技艺,与史实记载的靛泥生产和 使用技艺相差不多,可以说是传统靛泥生产和使用技艺的活化石在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 下,为了及时解决好穿衣难的突出问题,于是种蓝靛及蓝靛染料工艺 制作为主导的农产方式便在自给自足的生活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 用。
册亨大多数的布依族都是土著居民由于布依族与苗族没有蓝靛 制作工艺的文字记录与历史记载,大部分老艺人也相继离开人世因 此,年轻一代对蓝靛种植与靛染历史的起始年代没有准确的了解和认 定但从少部分还健在的布依族和苗族艺人的了解中,我县布、苗民 族懂得种植蓝靛与靛染制作工艺的历史至少有四、五百年之久史书 记载,在县域的布依族土著居民中,有极少数布依族是在明朝洪武年 间朱元璋实行“调北填南、调北征南”时期从江西湖广等地迁移过来 的民族,以至后来子子孙孙乂相继亲随祖辈迁至册亨,并与当地布依 族融合后逐步改称为布依族但其神龛仍写“江夏堂”“豫章常”等 等也有少数苗族是从贵州黄平迁居而来,追其源他们也是从外地迁 入贵州原来的江西湖广及贵州黄平等地早就掀起了农耕种植蓝靛和蓝 靛染料制作工艺的热潮据(嘉庆《黄平州志》卷四)记载:嘉庆间, 贵州黄平州是“靛之为利,较之种杂粮者,不啻倍之”;(同治《乐 平县志》卷一)记载:同治间,江西乐平县,“种菜种靛,出息更倍”; (同治《来凤县志》卷二九)记载:湖北来凤县,“种此者,种倍于 农”这些历史文献充分体现了江西湖广种植蓝靛及蓝靛制作工艺的 农产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因此,于明朝洪武年间,从上述江西湖广及贵州黄平等地 迁入册亨的民族,便将原有传统性的种靛制靛的农耕方式、农产工艺 带进了册亨与原来就居当地的布依族、苗族土著居民的种靛、制靛 技艺融为一体之后,当地的蓝靛制作工艺发展沿革由此焕然一新,制 作技法更加具体和完善,制作出的靛泥量是洪武年前传统产量的数 倍,靛染的服质效果更加优质化从此,自给自足的种靛农耕方式和 蓝靛染料制作工艺便掀起-1波波热潮从此,这1古老而宝贵的历史 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弘扬二、册亨县靛染工艺流程独具特色蓝靛一般在春季的二、三月份下种,秋冬季的八至十月份成熟, 成熟的蓝靛植株可长达六十公分左右采摘蓝靛分两道工序,因此在 -•年内可以采制染料靛两次:一是七、八月份采摘蓝靛叶称为采“脚叶靛”(只采蓝靛茎下部的叶片,采“脚叶靛”必须是在 交秋后才采);二是九、十月份采摘蓝靛称为“砍刀靛”(“砍刀靛" 布依语称为勺更软"、苗语称为“马嘎古捏”意即在蓝靛茎下部离土 留1—2寸桩全部割掉)该道工序的采摘是连叶带枝一起砍,并截取 下半部分的粗壮枝节存于地窖,或者在靛地内选好一•片粗壮苗预留于 地间,以便用于第二年压条的种苗同时采摘时必须赶在第一场霜降 前打制成靛(在交秋后或霜降前采的蓝靛枝叶制出的染料靛泥才是最 好的靛泥)制染料靛时需经过好几道工序:如采摘、下坑、祭祀、搅浆、 打花、出靛、上缸和储藏等。
文献《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蓝靛, 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 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中 药“青黛”专治咽肿痛蓝靛染料制作工艺(俗称为“打靛”工艺)过程是力气活过程, 所需的时间甚多民国以前,原始的蓝靛制作工艺程序主要体现在五 个方面:其一、先在大靛池放入儿十斤蓝靛枝叶,随后用石坂压枝叶,再 往大靛池加入适度的水,让池内的枝叶浸泡10-15天为宜;其二、清除大靛池中还未腐化的叶渣,将土木盆内调配好适度的 石灰水倒入浸泡枝叶的大靛池后,人工立即用猪笼或赤脚打靛1—2 个小时为宜;其三、待12个小时•沉淀过后,用土葫芦瓢把大靛池中的上层清 水清除,再把大靛池中的腐化靛装进木桶中;其四、等12个小时的沉淀后,再次把木桶中的上层清水清除, 最终形成染料靛泥;其五、用竹笋壳将靛泥包装封存民国以后,随着人们生活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蓝靛制作工艺流程 开始形成规模(现代具有规模性质的蓝靛制作工艺流程与原始的蓝靛 制作工艺流程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制靛只需一个大靛池方可,制靛 量小;而后者则需要具备有石灰池、大靛池、转角过滤池和地园靛青 池的池子方可制靛,并旦制出的靛泥量大。
其主要工艺程序是:其一、先将采好的蓝靛枝叶(约三百斤左右)挑到大靛池里,再 往大靛池里放入足量的水,其后用一根长约两米余的专用靛耙在大靛 池里猛然地来回搅拌池里的蓝靛枝叶如此搅拌每日2-3次,使枝 叶充分地在靛池里得到快速性及良好性腐化,并将其浸泡的枝叶泡 5—6天为宜;其二、随后的一个环节为祭祀求福仪式环节:先把一只未开叫的 鸡杀死,让鸡的血液滴入大靛池中并绕数圈后念:“福也,福也,四 个打靛郎、越打越满塘”,念完后用鸡毛帖在大靛池门边其仪式表 达的是:企盼一年一度的蓝靛染料制作过程顺顺利利,预祝丰收;其三、待浸泡的枝叶腐化后,用竹扫帚把大靛池里上层未腐化的 叶渣清除掉;其四、在石灰池里放入适量的石灰(每一百斤蓝靛叶约加石灰八 至十斤为宜,石灰以天然无杂色的大青石烧制而成的石灰或以木材烧 制而成的灰为极品)与适量的水搅和后放入大靛池中当地生产的靛 泥是主要是用蓝靛根、茎、叶加上石灰浸泡而成其五、打靛花必须赶在日出前或日落后(经验丰富的农民们在打 靛花时都以看靛水颜色为标准:水色若为桃花色说明石灰配比己适 度,这一池靛一定是极好的上等染料靛;也可以用舌头尝试靛液的咸 淡度来确定石灰配比的增减),2-3人用专制靛耙在大靛池岸使劲的 往靛池里搅拌30—60分钟,直至池里绽起漂亮的靛花;随后再经下 层水孔把大靛池中的沉淀部分的靛液放入到转角过滤池里(过滤池上 架上“竹网筛”,起到过滤靛渣的作用)过滤后,流存到地园靛青池 中。
其七、约12小时的沉淀待汁水分离后,把地园靛青池里的上层 清水放掉,只留稠湖状的靛泥3—4天后,稠湖状的靛泥就是制成 品的蓝靛染料一靛泥其八、把成品的蓝靛染料从地园靛青池里舀出来,密封在陶瓷或 塑料的大缸里,用时取出,不用则继续密封好,可保存3—5年不发 生任何质变与民国前靛染工艺流程相比,民国后的靛染工艺更具先进性,表 现为制作技法更加具体和完善,制作出的靛染泥量是民国前的数倍, 靛染的服质效果更具优质化特点三、册亨县“靛染”的特点及重要价值的表现基于蓝靛的染色工效,能让染色后的服饰布料色质鲜、质期长、质感好、防霉透气、不易褪色、无化学污染染色时首先用稻糠或酒 糟糠渣发酵,令靛泥还原成靛白后转化为水溶性的隐色盐,让纤维给 予吸收,最后经空气氧化回复成不溶性的靛蓝而固在织物上,完成靛 染过程靛染具有如下重要价值:第…、蓝靛制作工艺是我国传统性农产方式的社会缩影这种特 殊性的社会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农耕工艺生产发展、民族风俗及相关的 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第二、蓝靛能入药,能作为民族服饰布料的最佳染料,是具有特 殊性的市场开发价值;第三、对于加强社会交往、促进社会文化经济交流、促进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四、蓝靛制作工艺是县域布苗两个民族特殊传统性的农产方 式。
因此该工艺不仅具有市场开发价值,还具有民族特殊性的文化价 值;第五、蓝靛制作工艺的世代相传、自给自足的农产方式体现了布 苗民族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热血情怀基于靛染色功效的价值特点,经制靛染的代表作品有《阿妈的绣 花衣》、《阿妈的新衣裳》、《苗女婚服》、《布依婚服盛装》、《美丽的织 色布》、《苗女染色服》、《送给阿哥的蓝布带》、《送给阿哥的蓝布包》《靛青色、糠包秀》等这些精美的服饰在靛染的点缀下绚丽夺目, 大放异彩,由此让我县的民族服饰文化魅力无限、彩韵黔方U!册亨“靛染工艺”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面临着 严峻的濒危状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靛染工艺”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处 于严峻的濒危状态靛染工艺”流程费时费劳费力,整个流程都是 力气活再加上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冲击,机械化染色工艺逐步替代了 农产式手工靛染工作的发展;人亡艺绝也是制约靛染制作工艺趋于消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青年人到外地求职谋生等原因,年迈体 弱多病的老艺人很难找到自己的传承人,从而致使靛染工艺发展后继 乏人所以,基于濒危状况的严峻性,加大普查力度、挖掘抢救保护 工作已势在必行六、地方采取的保护措说近年来,在册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了 以县长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一些政策性 保护措施。
自2005年9月起,册亨县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册 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制定了措施、明确了责任加 大普查抢救及保护力度,对“靛染工艺”实行“政策上扶持、业务上 指导、生活上照顾”的方针,并多次拨款近6万余元作为“靛染工 艺”的普查资金费,以利于这一古老而宝贵的历史文得以传承和弘扬作者:韦腾荣 号:15885980939工作单位:贵州省册亨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