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542535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技术转移工作简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木稔莎工作简机(2010年第总第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2010年 月 日目 录研究进展水稻所3项成果获省表彰成果转化抗菌新兽药茜草素的研制及应用重大外来入侵害虫一烟粉虱的研究与综合防治技术推介甘薯蛋白生产技术纳米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技术及工艺设备新型复合生物菌肥生产技术经典案例农业观光园区的创建有机农药、肥料的应用交流互动农业部在京举办农业技术转移培训班水稻所3项成果获省表彰3月17日,从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 水稻所有3项成果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其中,由钱前研究员 主持完成的“水稻重要遗传材料的创制和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09 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

2、等奖;章秀福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水稻可持续 高产组合模式及调控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胡培 松研究员主持完成、已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袖型系 列优质香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也一并得到大会表彰。“水稻重要遗传材料的创制和应用”研究通过化学、辐射和自然 突变等技术,筛选了多种形态、生理、生化突变材料,克隆了有关控 制水稻穗粒数基因、粮饲两用突变体基因、水稻顶节间仲长的突变体 基因等。其构建的国际上第一套釉型形态标记涵盖了水稻12条染色 体,所携带的27个标记基因已全部克隆,并被作为遗传分析工具广 泛应用。从野生稻、地方种和现代改&种中挖掘抗病虫种质资源,并 对相关基因进行

3、分子定位和QTL分析。通过分子辅助技术将之和其 它抗病虫基因进行聚合,育成了高抗白背飞虱、抗褐飞虱、稻瘟病及 白叶枯病的系列优质米品种推广应用。创建的经8个世代套袋自交 的、基因型高度纯合的“广陆矮4号”,为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奠定材 料基础。“水稻可持续高产组合模式及调控技术研究”研究提出了油菜作 绿肥、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马铃薯等土壤培肥新技术,稻田周 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开展稻田生态环境改良的关键技术研 究,形成“氧营养”调控理论;构建高产水稻产量与株型模式,建立 以垄畦栽培为核心的水稻可持续高产和超高产集成技术体系。“利I型系列优质香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从大量资源中,筛选 鉴

4、定获得优质半矮秆弱感光香稻资源80-66,共育成品种38个,累计 推广面积2.1亿亩。其中多个品种在粮食企业成功开发,特别是香稻 品种占国内高档优质香米市场70%以上,打破了 “泰国香米在国内 高档稻米市场上的霸主地位。抗菌新兽药茜草素的研制及应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梁剑平研究员主持完 成的“抗菌新兽药茜草素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成果获中国农业科学院 科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成果首次对中兽药进行 系统的现代化研究,对六茜素及其衍生物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 研究,阐明其抗菌作用机理,经分析设计和进一步提取分离,筛选出 六茜素的第二代产品一茜草素。又从天然植物茜草

5、的根中提取、分离 出抗菌有效成分茜草素,并研究制定出茜草素的化学合成路线,解决 了保护天然植被与合理利用中草药资源的问题。为今后更广泛的研究 利用中草药提供了范例。首次确定了茜草素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 流程,解决了生产流程中的中间品分离工艺,中间品的分离由溶剂萃 取法改为水蒸汽蒸馅法,提高了纯度,简化了操作难度。起始原料由 铭化合物改为镐化合物,使反应温度由oc上升到常温,降低了成本。 建立了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茜草素含量的方法,对产品质 量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开展实验室生产,取得了茜草素原料和制 剂的新药批准文号。首次对茜草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药理学、毒理 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6、。首次将茜草素应用于兽医临床,并在全国大面 积推广应用。茜草素在兽医临床推广应用中治疗28万余例奶牛乳房炎、子宫 内膜炎,治愈22. 88万例,好转4. 56万例,治愈率为81.7%,总有 效率为98%。防治仔猪黄、白痢及仔猪水肿病10万余例,治愈8.6 万余例,治愈率为86%。防治鸡白痢16. 5万余只,成活率达到98%o 茜草素经过7年来在畜禽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新增产值1. 1亿元。重大外来入侵害虫一烟粉虱的研究与综合防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 联合完成的项目“重大外来入侵害虫一烟粉虱的研究与综合防治”取 得了重大成果,该项目首先发

7、现了 B型和Q型烟粉虱入侵我国,并 率先开发了能快速检测这两种外来入侵生物型的分子检测方法。率先 揭示了 B型和Q型烟粉虱在我国的入侵分布现状。发现B型烟粉虱 已扩散到我国广大地区,而Q型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甚至有取代B 型成为当地优势危害种群的趋势。首次阐明了入侵我国的烟粉虱的入 侵来源、扩散路径和入侵特点,发现B型烟粉虱有多个入侵来源, 其首先分别传入我国的沿海地区后,逐步向内陆地区扩散;入侵的Q 型烟粉虱主要来源于地中海地区,其入侵与1998年在云南召开的世 博会密切相关;B型和Q型烟粉虱在入侵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瓶颈” 效应,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的基因交流。发现入侵我国各地的烟粉虱种群间

8、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并首 次阐明了这种遗传分化与寄主植物、温湿度环境和杀虫药剂使用密切 相关。发现B型烟粉虱扩散、爆发与其个体发育时间短、种群扩繁 速度快、生殖竞争能力强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高温和变温更 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寄主适应性有关。首次阐明了入侵烟粉虱在我 国北方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及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开发出了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对烟粉虱有优良诱杀效果的物理防治产品;建立了粉虱 天敌-丽螃小蜂的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规模化生产线;筛选出 了唾嗪酮等10余种对天敌安全、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毒药剂。创造 性地提出了与我国设施栽培条件相适应,以隔离、净苗、诱捕、生 防和调控”为核心技

9、术的烟粉虱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可 减少杀虫剂使用量70%以上,从2000年至今已在京、津、鲁、冀、 辽、吉等六省市推广应用610.91万亩,累计经济效益56.48亿元, 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重大。甘薯蛋白生产技术一、项目简介甘薯具有营养保健的功能,近来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产量也大 幅度提高。甘薯除含丰富的淀粉和糖类外,甘薯块根中一般还含有2-Wg/lOOg干物质的蛋白质,在我国,作为工业原料的甘薯主要被用于生产甘薯淀粉、粉幺幺和粉条,作为副产物的甘薯蛋白往往被作为废 水而排放掉,这不仅使环境受到污染,而且还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甘薯蛋白质不仅是甘薯的主要营养成分,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10、、脱 氧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和单脱氧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这意味着甘薯 蛋白能够作为一种抗衰老物质加以利用。此外,甘薯蛋白除具有增强 免疫力、降血脂、降血糖、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和抗癌等功效外,还有 防止糖尿病、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作用。“甘薯蛋白生产技术及功能特性研究于2006年通过了农业部 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本项技术快速简便,分离提取的甘薯蛋白粉不 仅蛋白含量高,提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所得到的产品食用 安全可靠,而且该方法所生产的蛋白粉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 凝胶形成性和热稳定性等功能特性,可作为食品营养补充剂、添加剂 和功能活性物质在各种食品生产和加工中广泛地应用。此方法操作简 单,

11、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适用于进行工业化大生产。二、甘薯蛋白生产设备主要设备:离心设备、干燥设备、纯化设备、沉淀装置等三、甘薯蛋白的原料甘薯浆液四、市场前景利用本项技术生产的甘薯蛋白粉产品中甘薯蛋白含量达到85%以上,研究证明该蛋白粉不仅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凝胶形成性 和热稳定性等功能特性,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因此具有广泛地应 用价值和较好的市场前景,该项目的投资生产将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五、技术成熟度可工业化。纳米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技术及工艺设备纳米肥料是用纳米材料技术构建,用微胶囊技术和微乳化技术改性而制造的新型肥料,包括纳米结构肥料与纳米材料胶结包膜缓

12、/控 释肥料。主要内容针对我国肥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化肥利用率低,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等问题,通过执行科技部“863专题“纳米肥料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形成了包括纳米级胶结包膜剂生产工艺设备,作物专用缓/控 释肥生产工艺设备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组成的技术体系,共申报国家发 明专利5项,通过了成果鉴定。田间试验表明,与等氮、磷、钾养分 相比较,增产7%-40%,提高氮肥利用率13-20个百分点。特点1 .采用物理一化学过程、微乳化和高剪切技术,生产具有胶结 和缓释性能的系列水溶性纳米级应用于肥料的包膜胶结剂;2. 采用“异粒变速”技术,生产掺混胶结包膜型缓/控释作物专用 肥料;3. 设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3、纳米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 全套工艺,适用子尿素包膜和有机一无机缓/控释肥料生产,有广 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型复合生物菌肥生产技术生物肥料是由于微生物生命活动而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 应的一类制品,是将有效菌类与吸附材料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复合生物 肥科。研究所根据“以菌治菌”原理首创的集营养、生防和促生于一 体的新型生物肥料,除了可以提高植物的氮磷钾元素供应水平,从而 改善植物营养状况增加产量外,还可以产生各类植物生长素刺激植物 生长,拮抗土传病原微生物而抑制病虫害;此外,它还有提高化肥利 用率,改善作物品质、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作用。生物 肥料可使作物增产10

14、-30%,减少土传真菌和部分细菌病害75%以技术服务主要内容1 .提供优良高浓缩菌种;2. 协助厂家确定工艺流程,提供设备选型及成本核算;3. 协助厂家筹建实验室,培训技术人员及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农业观光园区的创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具有强大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已联 合农科院各相关研究所,将优良的果树、蔬菜、花卉、粮食作物、观 赏作物等新品种以及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打包,配合地方生态观 光园区的特点实行定点帮扶,已建立了4家农业技术观光园区。为当 地旅游经济、种植水平提供了帮助。有机农药、肥料的应用食品安全越来越显示出其的重要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 中心将资源整合,连续推出三个简单有

15、效的农用绿色药物以及肥料, 方法简便易学,主要采用中药残渣进行堆肥产生,可以有效的抑制多 种病菌,同时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目前已经在内蒙一家有机产品生产 基地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业部在京举办农业技术转移培训班为探索农业技术转移新模式,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企业和农 业产业转移转化,2009年12月25日,由农业部科教司主办、中国 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农业技术转移培训班在北京开班。80 余名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省市农科院,以 及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近40家科研院所从事科技成果转 化管理的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农业技术转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 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培训班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 地剖析了国内外农业技术转移的发展动向、政策环境、成功经验、发 展模式、投融资环境、农业科技项目评估,并积极展望中国农业技术 转移的走向。在国家政策方面,重点解读了国家在税收、示范机构认 定以及有关项目中如何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在北京农业技术辐 射现状方面,介绍了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服务体系、对外 省市技术辐射作用以及北京农业技术转移趋势。在科研院所中的技术 转移模式方面,介绍了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企业联合体的组成、 操作和促进技术转移的积极效果。在大学中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方面, 大家共同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