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意境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KB
约8页
文档ID:205542377
【精品】意境理论的确立与发展_第1页
1/8

意境理论的确立与发展意境是由作者创造、读者意会的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主客一体、有无相成的艺术形象及其引发和开拓的审美想 象空间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最早体现在哲学思想方面早在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关于“道”为宇宙生命本体、观道悟道的 哲学,以及《周易》和《庄子》关于言与意、意与象关系的讨论,就在一 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禅宗“心”、“性”为本体的哲学的 出现,以及“妙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哲学观念的提倡,则进一 步为意境理论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正是受到“道” “禅”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强调用自然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宇宙和人生真谛, 很早就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在隋唐之前,谢赫就提 出“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古画品录》) 的主张,宗炳则提出“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征于言 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画山水序》)的主张魏晋至唐,随着 诗一类抒情文艺的发展,在诗论中还出现了 “意象”、“心象”、“境界” 一 类与“意境”密切相关的概念范畴,表明意境理论在文学创作与批评方面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意境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代著名诗人王 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物镜”、“情境”、“意境”三境,并明确指出“意境”这个概念皎然也曾提出“取境”、“缘境”的理论主张刘禹锡 则进一步用“境生于象外”来规定意境,指出意境产生于象又超越象,表现了宇宙生命本体具有无限意蕴和内涵的本质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则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等创作见解,进一步规定了意境的美学本质自宋之后,“意境”、“境 界成为评诗论画的重要术语宋至清,是意境理论的成熟期这一阶段, 众多文人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梅尧臣提出了 “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主张,诗评家严羽阐述了“兴 趣”、“妙悟"说的观点,以范唏文为代表的“情景”说,王士祯的“神韵” 说,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 “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 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 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这些主张与观点都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 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 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 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他自觉的以西方理论为 参照,从主客体、物我、情景等关系中剖析了意境,把“境界”作为把握 诗词艺术特性的核心术语,并将其作为评价诗词的重要标准,使意境理论 向我国现代文学理论转化,成为人们重视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的创构,从根本上说是使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寄托,所以“情景名为二,而时不可离",情景交融,方有意境朱光潜先生说:“情 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O清人布彦图也说“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意境虽为情与景的结晶,但在不同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对情景关系的把 握,古人曾把它们归结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王夫之),“前景后情, 前情后景”(刘熙载),“以境胜,以意胜”(王国维)种种综合前人的说 法,可以把情景关系大致归结为三种:一是“景中生情”这种藏情于景、 物以情观的手法,古人称之为“活景”王夫之评谢眺《送宣城山新林浦 向板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 以此写景,乃为活景”;二是“情中含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见一句 景物描写,但在诗人的悲怆中,却仿佛能看见一幅壮阔雄奇的画面:浩渺 无际的天宇、兀然耸立的高台、独立苍茫的诗人;三是“情景并茂”。

这一 类是上面两种方式的综合,情与景在这里难分多少,情景相融更显得浑然 一体、自然天成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创造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意境 是意象的更高层次,要求把情景交融这种意象导入一种艺术化境,以有限 中出现无限,激发欣赏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和生命体验虚与实, 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一对重要的范畴,它的哲学基础在于以道家为代表的 “有与无”、“虚与实”的辩证思想和学说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如在目前”既是指“实” 的部分,“见于言外”指“虚”的部分这里所谓“实”是实境,是读者 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作品中实存的景、形、境的描写;所谓“虚”是虚境, 是读者随实境描绘所产生的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 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意境创造也就是要写出虚的意境, 境生象外,韵味无穷,重光说的“虚实相生,无画之处皆成妙景”既是这 个意思。

虚实之间的辩证转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化虚为实,化情思 为景物”清人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对此作出了解释“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 笔墨有无间比若说李煜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诗人无限的愁思用一江春水来表现,既是化虚为实,使愁思形象而生动 二是“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宋人范唏文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 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指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观景物 的描绘与内在主体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一个艺术整体陶潜诗句“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诗人通过对东篱菊、南山等实景的描写,显现出了 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 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 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 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 “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 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 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 “立意”,五 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 “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 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

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 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 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 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 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萱重光 在《画筌》一书使用了 “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 “实 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 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 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 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 ,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 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 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 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 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 赏的依据。

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 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 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 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 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 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 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 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 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 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 的美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欣赏者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中国I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意境的美中国园林的意境就 是突破有限的对象,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 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的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 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明代造园学家计成 在《园冶》中写过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为什么柱子这么高?为什么窗户这么 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 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在这里,窗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园林建筑的窗子 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计成说“窗户虚邻”,这“虚”,就是外界广大的空间 此外,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园林中亭子的造型 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 这样的建筑物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色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 代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空间无 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 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通向无限意境理论在音乐方面也有所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姜白石的词 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

姜白石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词多半是他自 己作的曲(自度曲)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鬲梅溪令》“好花不与香 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荫,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 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距离现在有八百多年历史的这首宋代歌曲,今天听 起来还很有韵味但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境的韵味,而不能使人 感受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所以格调虽高,但是没有境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作 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形容洞箫的乐声 只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说明在这个洞箫的音乐声中,包含 了吹奏者对整个人生的某种感受人的一生是短促的人生旅途充满了酸、甜、 苦、辣但是人生终究又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情趣的人生中有许多事使人 遗憾,使人感叹,使人感到一种惆怅,但人生中也有许多事使人怀念,使人依恋,使 人得到安慰这大概就是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吧我们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 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 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西方艺术中当然有充满意境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 就充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