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528644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跨文化语篇对比的问题分析许力生(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随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越来越多地从句子扩展到语篇,近些年来跨文化的语篇对比有了很大 的发展。本文作者在文章中对H前语篇对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语篇不是句子 的放大和延伸,其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套用分析和对比句子及其它语言单位的方法与路径来分析 和对比语篇,因为,相比之下,语篇更多地受制于其产生和使用的语境,而且语篇之间的差异主要不是山 语言系统的差异所造成,也基本不反映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尽管语篇的具体构成状况与所用语言的特点 多少有一些关系。【关键词】语篇

2、;语境;对比分析Abstract: As discourse, instead of sentence,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the basic unit in 1 inguistic studies, cross-cultural contrastive discourse analysis has great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questions some of Hypotheses and practices that have been popular in contrastive

3、 discourse analysis. It argues that discourse is not just a unit larger than sentence but is fundcimentally different in mtiny aspects. As a matter of fact, discourse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and context-dependent than sentence in its production and use and what actually distinguish discourses are no

4、t necessarily what distinguish 1anguages. Therefore, discourses should not be approached and contrasted in the same way as sentences are.Key words: discourse; context; contrastive analysis1. 导言对于超越句子层次的语篇的系统研究,在语言学界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对语篇 研究的重视,说明语言学家的视野正在扩展。然而,我们注意到,研究的利象变了,研究的基本路径却不 大有根本性的改变,许多时候

5、语篇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被当成r句广的放大和延伸,继续套用分析和对比句 子的方法来分析和对比语篇。事实上,语篇不仅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a unit of language above sentence),更是使用中的语言 (language in use)。语篇是在语境中、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语言运用。我们不是不可以象分析句子那样 去分析语篇的组织构造,但这种分析绝对不能脱离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语篇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语篇的样式,有其自己的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与社会文化语境的方方面面有枣I分密切但又不那么显而 易见的联系。目前语篇对比研究中还存在的不少问题,而旦往往都与对语境的忽视有关。

6、本文将探讨其中 一些问题,希望能对改善和推动语篇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有所帮助。2. 过度概括和先入为主的问题语篇不是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尤其是书面语篇,在其组织结构I:都是很有讲究的。在这个方面,不同文 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对语篇构建模式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Kaplan开始就一 直是语篇对比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Kaplan10根据他所收集的外国学生用英语写的作文,对其文章中段落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 出了五种不同的段落发展类型,并分别与具有不同母语背景的五组学生相关联。山此,他认为,英语的语 篇组织结构具有直线发展的特点,其段落通常山主题句(topic sente

7、nce)直截当地点明段落的中心思 想,以后各句进而将其充分展开、说明,最后收尾。闪族语语篇的发展呈平行型,篇章组织主要采用一系 列复杂的平行发展结构。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的行文方式则往往是螺旋型,对其主题不是直接陈述和 论证,而是拐弯抹角地从不同方面迂回地进行阐述。而罗曼语系的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等)和俄语 则有些相似,其语篇模式多呈曲折型,在篇章发展过程一般都会包括一些偏离主题的内容,只是俄语在 转题和分岔时似乎更为自山。Kaplan这样对不同语言的语篇构建进行定型,固然简明扼要、生动形象,但也如后来被人批评的那样,有 严重的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问题存在。比如

8、,Kaplan将汉语语段发展模式视为螺旋式,虽有 不少研究的结果程度不同地支持了他的观点,可也不乏相反的意见和例证。如Mohan和Lo13考察了现代 汉语和英语的情况,认为汉语与英语的写作其实并无显著差异,同样都推崇有接表达的方式。许力生和李 广才19也曾做过汉英语篇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当代汉语语篇中,Kaplan所区分的直线模式和非直线(螺 旋)模式都不乏其例,二者似乎势均力敌、不相上下,究竟谁占主导地位还很难下结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相互矛盾的情况,跟研究中的过度概括倾向不无关系。语篇对比往往简单地将语篇和所 使用的语言等同起来,将语篇对比的基础建立在语言的不同之上,倾向于认为一种语言中必有一

9、种固定不 变的主流语篇模式,却没有对语篇之间、尤其是用同一语言写就的语篇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给予足够重视。同样,M Kaplan将英语看作直线发展模式的观点,有些学者(如Matalene12)也提出批评,认为带有 较浓厚的先入为主的英语中心主义倾向。实际上,其它语言的使用者可能也会认为自母语的篇章发展 模式是直线型的。例如,对英法医学论文语篇结构的对比分析显示,在描述病情发展过程时,英语论文 般会按时间顺序描述几种病情症状的发展变化,而法语论文则倾向于将几种症状分别从头到尾描述,并H. 可能在描述某个症状发展过程时顺带提出对其发展趋势的推测。说法语的人会认为这样做最自然不过了, 但在英语国家的人

10、看来,这样的描述是1111折型的,加进了一些不必要的插曲。可是,英语论文的描述在法 国人看来也不是直线型的,因为几种症状同时交叉描述,犹如由几股绳索扭在一起,有可能让不习惯这种 方式的人难以理清头绪(参见许余龙20)。针对Kaplan的观点,Young |1516|根据自己所做的调查研究指出,西方学者有时并没有真正理解东方 人的思辨方式。英美人一般是先表明自己立场观点,然后再加以论证,遵循的是论点往何处去(where the argument is going)的方式;而中国人常常是先摆事实、讲理山,然后再得出结论,遵循的是论点从何 处来(where the argument is comin

11、g from)的方式。英美人时常认为中国人讲话不着边际、不可理喻(inscrutable),其实是他们不J解东方人的思辨方式。Scollon & ScollonM则认为,汉英语篇之间之所以有差异,主要是因为它们分别倾向于采用归纳式的和 演绎式的话语模式。在归纳的话语模式中,说话者在得出某个特定结论之前要充分说明多方面的原因,并 通过详述论据来试探听话者对话题的潜在接受程度,直到认为合适的时候方引入话题;而在演绎的话语模 式中,话题是在说话之初就引入的,以此来使后面的一系列支撑性论据显现出清晰的关联性。而Hinds 9 却提出,的确存在于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东方写作方式,但这既不是归纳式的,也不是演

12、绎式的,而是他称 之为的半归纳式(quasi-inductive),在这种写作方式中,话题的引出常常隐藏在语段之中某处,而不 是出现在语段开头或结尾之处。论点往何处去和论点从何处来”也好,归纳式(或者半归纳式)和推理式也好,究竟何为直线发展模式, 何为非直线发展模式,其实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将它们分别对应于特定语言的做法是值得商栋的。 对于同一类语言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局内人(insiders)和局外人(outsiders)的阐释可能 会有很大的不同。Kaplan的母语是英语,他对其它语言的概括仅以外国学生用英文写成的习作为材料,只 是局外人的看法,难免偏颇与误解。如李战了18就指出

13、,当年Kaplan论文并非完全客观地指出语言之间 的差异,而是隐含着不少带有相当片面性的价值判断。然而,就是这样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定型,却常常成了许多语篇对比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尽管在语料选 择和分析方法上比起Kaplan那时候有了很大改进,山此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却依然免不了过度概括和先入为 主的嫌疑。3. 语篇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现在的语篇对比研究一般都赞同Kaplan从一开始就提出的观点,认为语篇的构建模式在世界各地并非 普遍一致的,而是具有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随语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人们似乎也顺理成章地 认为,语篇与语篇使用的语言及其相关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固的对应关系。可是,语篇状况

14、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对此产生质疑。Scollon & Scollon在讨论归纳式和 推理式话语模式时就指出:.这两种话语模式没右天生固定的西方或亚洲模式之说,因为据我们所知, 两种模式在所有的社会都有使用 14(P. 75)。换句话说,语篇模式与特定语言或文化(即通常说的东 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等)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联系。比如,即使在西方,人们也 并非一直都推崇话题先行的模式。在中世纪,比较常用的表达模式是极具归纳性的,一个人会先提及所有 可能与自己观点对立的人的意见,然后转向陈述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而直到最后才说出自己的结论 14 (p. 99) o而话题先行

15、的演绎性模式只是在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思想逐渐占据统治 地位才为人们所认同的,在政治、商务、教育、学术研究等许多领域被当作最自然的交际方式。我们知道,Hinds 9提出过用作者责任型语言7读者责任型语言的区分来解释语篇利比中发现的差异。他 认为,讨论语篇构建,必须考虑读者与作者的相关责任问题(relative reader/writer responsibility), 也就是读者与作者在语篇交际过程中对意义的传达和理解各负多少责任的问题。按照这样的区分,Hinds 认为英语是作者责任型,11语是读者责任型,而汉语正处于从读者责任型朝若作者责任型方向变化的过渡 阶段。象这样拿语

16、言的所谓不同来解释语篇的不同,尽管已成为比较通行的做法,其实是很成问题的。语篇构建 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主要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而不是与特定语言有关,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 什么汉语正在从读者责任型过渡到作者责任型。如果说确有Hinds所认为的作者责任型和读者责任型的语 言区分,原因恐怕也不在语言本身的差别,而是与Hall 6所说的高语境(high-context)交际文化与低 语境(low-context)交际文化的差异分不开。在高语境交际文化中,意义的传达更多地依靠语境和读者的 意会”,作者用不着把什么都说出来、说清楚,这也就是为什么Kaplan阅读古汉语文章时会感到吃惊,认 为作者没有尽到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的责任。而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意义主要由语码来负载,作 者自然要承担较多的责任。要说今天的汉语正在从读者责任型过渡到作者责任型,那只能意味着当代中国 社会正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