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代理问题下国企股权激励与私企股权激励的差异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50KB
约5页
文档ID:205491572
浅谈代理问题下国企股权激励与私企股权激励的差异_第1页
1/5

浅谈代理问题下国企股权激励与私企股 权激励的差异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摘要:现代企业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得股权激励成为企业良好经营必不可少的政策 之一,私营企业需要股权经营的同时,国有企业同样也需要股权经营,股权激 励对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都有激励作用,但是激励程度大小不同,而这激励 程度的大小的影响因素也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股权激励的主要不同之处,本 文浅析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股权激励不同之处的原因关键词:股权激励;国企股权激励;私企股权激励;一、股权激励政策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的股东与管理层、大股东与小股东、股东 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被称为传统的委托 代理问题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制度背景,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情况尤其突出,于是我国公司的治理一直集 中在处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是在大股东利用其自身在公司 的绝对控制地位来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使小企业的利益被掏空股权激励作为缓 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机制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我国 激励不足使得公司管理层贪污受贿、在职消费尤其严重现在我国公司的治理关 注点除了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还着重于处理管理层与股东之间 的利益冲突。

原本企业的发展绩效和管理者的自身利益无关,但是通过股权激励促使企业管 理者和企业的经营相联系,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与管理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无 论是通过绩效股的方式还是通过管理者股票期权的计划,都使得管理者和股东 的目标趋于一致,即公司所追求的股东利益最大化一旦公司的发展业绩和企业 管理者的薪酬相挂钩,企业管理者就会不自觉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促进股 东权益最大化,绩效股是指通过衡量管理者在企业绩效方面做出的贡献从而相 应给予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奖励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会为了获得经营优良的 企业的股票而选择做出更好的业绩,而更好的业绩会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好,管 理者就会获得更多的股票,呈现一个良性螺旋上升的趋势管理者股票期权计划本质上与绩效股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关键在于企业管理 者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性,可以选择在未来某个时点以确定的价格来购买企业的 …定数量的股票,正是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选择权使得企业管理者愿意更 加积极地做出业绩促使企业的良好经营,企业股票股价越高,对于管理者的收 益就越多,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相比确定数量的股票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以及更 加能够激发企业管理者的才能,试想如果企业规定完成某个业绩可以获得500 股公司的股票,那么管理者就会以追求这个目标为最终目的,一旦达到了,即 使还有多余的能力,也不愿意继续创造更大的业绩,因为这部分多余的业绩固 定数量的股票无法补偿,但是管理者股票期权计划却可以。

所以两者相比,管理 者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效果更强,企业一般也更愿意采用二、私企股权激励近年来,尤其是这两年,发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数量有很大的增长对于私营企业来说,也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整体经营呈现难以遏制 的下滑态势,企业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企业为了能够有效激励和挽留住核心人 才,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从而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企业通过给予公司的核心 员工以及管理层股份或者期权,使得他们不再只关注自身的眼前利益,而从公 司的长远发展出发,使得公司核心员工、管理者和企业股东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达到共赢的目的,尽可能地去减少在职消费、贪污受贿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明细表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中小板、创业板公 司截至2017年5月20日,我国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有296家,其中像大 华股份、欧菲光等这样推出两个及两个以上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有59家中小 板公司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共达538次,从2012年以来,推出股权激励政策的 中小板数量逐年递增从2012年仅有49家中小板推行股权激励,到2016年有 86家中小板推行股权激励,数量几乎翻一•翻推出两期及以上股权激励政策的 达到113家,如银河电子、康威视等;参与股权激励政策的中小板涉及的行业高 达45个之多,参与对象甚至达到10多万人。

当下行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软件, 机械工程等行业股权激励政策运用比例也十分的高股权激励政策以及员工持股计划双管齐下的中小板达到了 99家,实行股权激励 政策和员工持股计划的中小板的年平均营业总收入、净利润都大大高于行业平均 水平,可见股权激励政策对于企业的绩效效果显著笔者引用了相对比较准确的国有企业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绩效差异的结论柱 状图、上市公司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绩效差异柱状图、股权激励在国有企业与 上市公司激励效果差异柱状图来进行分析,通过实施激励的国企和未实施激励 的国企,实施的上市公司和未实施的上市公司,实施的国企的上市公司在各个 年份比较它们的绩效(总资产收益率R0A)均值如果股权激励可以激励员工, 那么该公司的公司业绩就会得到提升,激励效果越强,公司业绩就会越好 如下图1所示,样本全都采用私营企业,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中小板公司业绩增 长产生促进作用实施股权激励的私营企业的公司绩效明显都要高于没有实施股 权激励的私营公司的绩效,这说明股权激励政策对于私营企业具有激励作用图1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绩效的比较 下载原图三、国企股权激励近年来国企改革已成加速之势,包括南方电网、中国五矿、中储粮、新兴际华等 多家央企密集换帅。

2016年央企的改革比2014年更为丰富,增加了市场化选聘 经营管理者、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 史遗留问题等试点员工持股这项股权激励机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社会整个市场来看股权激励具有激励员工、提高公司绩效的作用如图2所示, 是抽取的国有企业样本,不实施股权激励和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绩效,当然, 图2所示的柱状图可能具有偶然性,准确性也不是很高,但还是可以作为一个 粗略的参考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各个年份中,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绩效 明显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绩效,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实施 股权激励是可以激励员工起到提高公司绩效的作用U!两者差异为了比较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股权激励对员工的激励效应,以及对公司绩效影 响的差异,首先通过比较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自身实施股权激励和未实施股权 激励企业绩效的差异,然后再比较国有企业的差异和私有企业的差异大小如图 3所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后企业的公司绩效和未 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公司绩效的差异都是正数,说明股权激励无论对国有企业 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国有企业绩效差异虽然和私营企业相比差异 大小虽然一直有波动,但明显还是一直大于私营企业,可见国有企业的股权激 励作用要大于私营企业的股权激励作用。

图2国有企业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绩效的比较 下载原图图3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中的差异 载原图 上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国企的股权激励作用明显要强于私企一般有两个原因: 一是国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国有企业的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高 管的薪酬跟私企不同,他们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严格管制,无法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国有企业员工中很多一部分不愿意付出巨大的劳动,积极性非常低但是民 营企业不同,他们的公司凡乎不受上级部门的限制,是市场所决定的,薪酬对 于他们的激励作用木来就很强,他们一般都会努力工作来提高薪酬而当再通过 股权激励来促进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人的精力有限,及时有再多的利益共享, 工作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民营企业和国企同时通过股权激励来让企业员工分享 公司未来的发展成果,通过激励员工来提高公司绩效,民营企业薪酬提升的空 间会远远小于国企,因此国企的激励效应会明显大于民营企业第二个原因众所周知,股权激励是所有者为了防止公司管理者只看到自身利益, 忽略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减少在职消费、贪污受贿等,把企业的利益与管理者 的利益相联系起来,同时也希望管理者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为公司谋取 福利的手段。

在民营企业中,股权激励的实施一般都是由老板发起,而老板作为公司的所有 者,具体的股权激励政策无论是聘请外部人员设计还是由企业员工设计,都会 根据企业的所有者,即企业的老板的想法去设计,一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 国有企业却不同,尽管法人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完善,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非常 严重,国有企业中股权激励的政策一般是由经营者提出,而经营者提出股权激 励政策不是为了激励员工,获得较好的公司绩效,他们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他们的目的关键在于获得股权激励,从而得到一部分公司的利益民营企业和私 营企业不同,民营企业之所有实行股权激励,是为了减少委托代理成本,从而 尽可能地去扩大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这样来看,实行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更好 经营所采取的手段,但是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管理者主动提出实 行股权激励就是为了能够获得股权激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这样 实行股权激励就是国有企业的目的,但确是私营企业的手段实行股权激励政策无论给予管理者现货,还是期货,无论是虚拟的股票,还是 现实的股权,股权激励政策都会为所有者的利益所服务,涉及到企业所有者的 主观意愿,这样必然会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以及资产流失问题,还有国有股 权的稀释问题。

而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不会有所有者代表为激励经营者承担国有 资产流失的责任很明显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就是为了能够参与 企业利益的分配,即剩余价值的共享,这种目的及手段的激励政策会更加地具 有促进作用但是很明显,一味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共享也会引发一系列潜在的问 题,短时间内极强的激励效应确实可喜,但这种畸形的激励政策所导致的问题 却需要未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参考文献[I] 屈恩义.朱方明.激励、代理成本和公司业绩-基于两种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检[J] .湖湘论坛,2017 (6).[2] 张祺.我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5 (9).[3] 向飞宇.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2).[4] 王兴亮.中小板公司推行股权激励增强发展动力[N].中国证券报,2017 (6).[5] 唐继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及对国企改革的启示-基于R&D投入中介效应 下的实例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 (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