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50KB
约9页
文档ID:205479719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_第1页
1/9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引言 2一、 散文中展现的理想化的湘西世界 2(一) 山水秀美奇绝,景致如诗如画 2(二) 人性美、人情美 2二、 湘西世界 3三作者深沉的忧思 4四、沈从文散文区域特色的文化土壤 5(一) 自然风光、湘西人与楚文化 5(二) 独特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化 6参考文献 8摘要沈从文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关于湘西神奇瑰丽的长卷在这一长卷中,作者 i方面延续了其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现实 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其中既渗透着作者对湘西复杂人生形态的关照,又表现了其对湘西命运 的深刻思考关键词:沈从文散文湘西Abstract: Shen cong・wens prose for readers opened a picture of the xiangxi magical hand.painting magnificent. In this scroll, the authors on one hand lasted the novels of constructing the idealized xiangxi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o the reader a reality real xiangxi world, which is the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complex life in ca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te of the western hunan deep reflection.Key words: in shen congwens prose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可以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他远离 社会矛盾的中心,始终坚守着“湘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神性的土地,抒写着自己这个“乡 下人”对故乡、对人性的某种朦胧感受和认识。

《湘行散记》与《湘西》分别写于1934年 和1938年前者是作者离家后第一次返乡探视母病,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致 夫人张兆和的信札,后来将这些书信略作整理加工而成;后者则是作者于抗日战争期间,出 于廊清湘西是“匪区”的谬传,向外来者介绍“诗意的湘西,富裕的湘西,而且也是生气勃 勃的湘西 抗战中的湘西"(萧乾语)的需要,以其第二次返乡旅行作为视角,结合20 年前其在沅水流域传奇式的生活经历所作的散文,文集将报告与评说相结合,既兼有地方志、 乡土史、调查报告的特点,又是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散文《湘行散记》、《湘西》与作者 的小说一样,一如既往地表现人性与人情的美,绘制着湘西世界独特的风景风情画,但更重 要的是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作者表现出深沉 的忧思,他将整个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浓缩为心灵的歌哭与哀欢一、散文中展现的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在《湘行散记》、《湘西》中,作者延续了《边城》、《长河》等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 想的“湘西”世界,为我们绘制了湘西世界独特的风景风情画,表现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山水秀美奇绝,景致如诗如画沈从文对湘西土地魂牵梦绕的热爱,使沿途的山水景致在作者眼中无不美妙至极。

两 岸皆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 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三十丈上下 的吊脚楼《鸭窠围的夜》)沈从文以诗意的笔触,饱蘸浓郁的感情色彩,把自己对故乡的 热爱通过山水的描写而尽情展露.有时他还以议论笔法来帮助自己言说景色之美,笔端充满 着对故乡的热爱在《桃源与沅州》中,他写到:“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 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 据我想来他文章也未必写的美丽作者笔下的山水美轮美奂,超尘脱俗,是他心中情感的 表示,在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湘西”世界,就是山美水美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所创作的“湘西”世界里,不单单是自然景色美轮美奂,更重要的是充满了人性 美,人情美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湘西”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引起读者的无 限憧憬和向往在《湘行散记》、《湘西》中,①沈从文笔下的男男女女,诚实、善良、毫不①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25-28虚伪,敢爱、敢恨、敢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向上的生命力。

他们活得热烈,活得有生气他们摆脱了金钱、权势的熏染,较多地保留了人的自然本性 他们的生存是“优美、健康、自然”的,是合乎人性的,体现着生命的本质在《湘行散记》、《湘西》中,沈从文以健康活泼的笔调书写湘西人的人生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作者笔下的湘西人物画卷也独具风貌水手、商人、妓女、兵士、船夫、寡妇、青 年学生……②在作者笔下无不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他们纯朴、正直、忠诚、执着、刚强、 乐观,而富有生命力水手牛保与吊脚楼妓女的爱情,诚挚热烈,一往情深当他得了四只 苹果,便不顾忌等开船的水手们的百般咒骂,飞奔而去,把它们献给吊脚楼里那个钟情于他 的女人分手时他们彼此相约,不许胡来,回头再见,于是便开始了长长的思念等待;8岁 时就用石块打死人的虎雏,“船上他一切在行,篙桨皆能使用,做事时灵便敏捷”“,一见别 人做事,就赶快帮忙去做”;还有“打家劫舍捉肥羊”后来被五个军官设计捉到后而机智投 井的煤矿工人……他们或慷慨仗义,或负气任侠,或机智从容,浸染了浓重的楚人游侠尚气 的气质沈从文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远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 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 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他的两本散文集中,作者从这些鲜活的生命与爱的疯狂追求中间,进行着爱欲即为生 命,生命契合自然的人性的哲理思考。

作者把这些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关照,发 掘其古朴而纯真的人性美二、理想化、现实话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散文力图全面地展示湘西的风貌,是湘西的历史与现状的反映湘西的山川景 物,风俗民情,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各色人等,无不在他的笔下得以展现因 此,沈从文说自己的这些散文是“沅水流域的杂记二在许多人心目中,湘西是个交织着神 秘与恐怖,野蛮与优美的地方,沈从文创作这两个集子,也意在消除一般人对于湘西的神秘 与恐怖,为去湘西的旅游者减少不必要的忧虑,“补充他一些不可免的好奇心,以及给他一 点来到湘西为安全和快乐所需要的常识”为此,他本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描绘湘西,反映湘 西在《湘行散记》、《湘西》中,作者记录了二十余年来,在湘西的土地上发生的重大社会 事变湘西虽然偏僻荒蛮,但早己不是人们想象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了特别是 近代以来军阀的混战割据,使湘西经历了血雨腥风⑥桃源城门上的斑斑血迹,凤凰两位朋 友的坟墓,以及有关当事人的牺牲始末的叙述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实行反革命大屠杀 的历史见证这场大屠杀造成的政治恐怖,一直延续到30年代《沅陵的人》、《沅水上游 几个县分》分别叙述了官、兵、匪在这片土地上的横行。

官府的强行抓丁,逼得乡下人上山 为匪,使沅陵几乎成了 “女儿国”;合掌州一夜的枪声,是土匪团长带人抢夺民女做压寨夫 人;怀化镇山头上一列堡垒型的富丽堂皇的房子,是那个“由地主而团绅,由团绅而做大王, 由大王升充军长”的陈大章,“用人血做成的”但这个杀人的地方军阀又被另一个军阀暗杀, 收刮聚敛的“三百五十条金子”和“几个美丽的姨太太”旋即烟消云散,不知下落这种变 异不定的政治局势和此起彼伏如轮转的地方军阀势力的兴衰更迭,使湘西下层人民必然陷入 悲惨的人生境地《湘行散记》、《湘西》不仅真实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经济上受到的残酷压榨,及其在贫②王明文:《牧歌情调里的沉默与忧思 沈从文〈湘行散记〉解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65-71困和死亡线上的凄惨挣扎,还进一步揭示出他们在封建专制下遭受的精神摧残《湘西•凤 凰》记叙了放蛊、行巫、落洞少女三种怪异的人生现象:蛊婆“年老而穷,怨愤郁结”,以 至产生“隐性疯狂”,自觉有致人于死的魔力,以放蛊这种报复形式排泄感情;巫婆在凤凰 与别处不同,行巫不是故意装神弄鬼,引人迷信的谋生手段这里的巫婆往往是“平时为人 极老实忠厚,沉默寡言,常忽然发病卧床不起,如有神附体,清醒后对病中作为毫无所知“; 落洞少女”则发生在青年女子中间,自以为被洞神爱恋,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 生命,终于衰老死去。

这三种现象都是人的精神在极度压抑下的变态发展,以致人神错综 的产物封建专制的观念与秩序,完全剥夺了妇女的爱情与婚姻自由蛊婆、巫婆和落洞少 女,正是封建专制导演的人生悲剧,妇女成为必然的牺牲品尤其是落洞少女,或因早熟, 或因晚婚,精神上所受的压抑更大结果只能从虚幻的人神爱恋中获得满足,从而揭示出封 建专制的违情悖理C沈从文在湘西现实关系的直接再现中完成描写,为人们打开了观察与认识湘西的现实主 义窗口沿着作者指示的路径,湘西的山川景物、民情民俗、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 变、原始遗迹,便连续不断地闪现出来,交织成令人目不暇接的五彩织锦《湘行散记》、《湘 西》不仅抖开了一幅长长的山川景物的连轴画卷 常德河面上形态与性格各异的船只,沅州的美兰香草,鸭窠围的吊脚楼奇观,沅陵的轻烟细雨……④作者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 画出湘西山光水色的神韵,确实“满眼是诗”;而且作者还详尽地介绍了湘西各地的物产: 地面上的满山的药材,源源不断的桐油、白蜡、干果,都是大宗的出口商品;地下埋藏着各 种矿藏作者娓娓叙出,如数家珍,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湘行散记》、《湘西》既非纯然 的山水诗,也非地方的物产志,在这里,与山川秀丽对应的是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物产丰 饶与人民的悲惨命运恰成对比=三作者深沉的忧思沈从文凭借着他对湘西世界的了解和感情,顺着沅水、辰水来建构他的神话,表达了他 对自然和谐的迷恋C他那么迷恋他的湘西,湘西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整个精神家园。

他以湘西 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个 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他企图通过对湘西理想生命形式的抒写来建造自己的希腊小庙湘西 生活所代表的是“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边城》可以说把这一 理想推向了极致:那和谐宁静的纯朴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形式,朴素而执着的民族性 格,再加上风土民情的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共同构建了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神土而人 物翠翠那宁静、朴实、纯净、忠贞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典型的湘西人生形式然 而重回故土后所见所闻的湘西,让作者感到忧虑,他的理想的家园正在一天天的沦落透过 沈从文的散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湘西,一个让作者深深忧虑的湘西立足现实,思索未来,沈从文站在一个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他的散 文着力暴露湘西在近代社会变动中的黑暗堕落,其目的不只在引起人们一般的厌恶憎恨,而 是希望人们从深处明白湘西的问题他写湘西下层人民悲惨的人生命运,也不欲猎取对湘西 人民廉价的“同情”,而是贴近这人生,真正认识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现实湘西人之所以历代遭受外来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和屠杀,其根源就在于湘西的落后,在 于湘西人的愚昧无知。

更使他感到悲哀和忧郁的是湘西人又有那么-•种弱点 “负气” 与“自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沈从文觉得有必要有责任改变湘西的现状⑥在《湘行散记》、 《湘西》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愿望:让外而的人了解湘西,认识湘西;让湘④宋西顺:《艰难的超越 沈从文早期散文散论》,《河南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