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影与文学之浅谈《致青春》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KB
约6页
文档ID:205405963
电影与文学之浅谈《致青春》_第1页
1/6

文学与电影之浅谈《致青春》作者:佚名(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城市:北京 邮编:102488 )摘要:文学作品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多重纠 结与双向互动的关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例如今年 票房大卖的《致青春》这部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畅销青春文学小说《致我们终 将逝去的青春》,由赵薇初次执导的电影票房大卖的同时,还在第29届中国电 影金鸡奖上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导演处女作等奖项的提名 不得不说,原著是电影能同时收获票房与口碑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文学;电影;改编;致青春Abstract: Literature and film as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always have two-direction interaction with multiple tangled relationship. In recent years, a growing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movies, for example, "So Young of this year, whose box office is very successful. Adapted from a best-selling youth literary novel called “To Our Eventually Lost Youth" of a Internet writer named Xin Yiwu, directed by Zhao Wei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film achieved a huge success at the box office and also won the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best actress and best directorial debut award nominations at the same time. Have to say, the original nove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film to get the great box office and reputation altogetherKey Words: Literature; film; adaption; so young一、原著的选择是电影成功的基础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能的艺术。

正是这些主要方面使得 文学在一切精神财富中间,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言,具有不可动 摇的位置,尽管电影和电视正在取得口益显著的成就⑴文学除了能够为电影化 的移植提供素材之外,“它还能够(而且首先能够)为真正的银幕创作提供丰富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神话和传奇、主题、情境、题材、风格、美学观念,尤其是 语言风格、人物心理和读者心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⑵因此,从文学作品中吸 取养分,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可以为电影增色不少然而,当电影制作 团队决定了从文学作品中选择电影素材以后,首先摆在面前的便是如何从如过江 之鲫的文学作品中找到适合的作品进行改编一部合适的原著是电影成功的重要 基础,经典名著通常备受电影制作人的青睐,例如《白鹿原》、《悲惨世界》、《了 不起的盖茨比》等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部分拥有广大受众群 的畅销网络文学逐渐受到电影人的青睐,例如《杜拉拉升职记》、《搜索》、《那些 年》等赵薇团队选择了从众多网络小说中选择了《致青春》,真可谓是慧眼识英雄 这部2007出版的以青春为主题的网络言情小说,讲述了 18岁的郑微,自喻为“玉 面小飞龙”,洋溢着青春活力,心怀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终于如 愿考上青梅竹马邻家大哥哥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等她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 却遭遇打击——林静出国留学,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杳无音信。

郑微倍 感失落,患难时刻认识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阮莞,同时也与室友朱小北、黎 维娟及师哥老张结下深厚友谊,同时富家公子许开阳对郑微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而备受男生欢迎的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爱情的忠贞一次偶然的误会 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 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展开死缠烂打的追求,而陈孝正也 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大四毕业之际郑微的生活再 次经受考验: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 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多年后,郑微己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 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 这部小说早已在网络上早已拥有一批忠实粉丝,而且电影以青春怀旧风为主打,⑴[苏]c・格拉西莫夫.电影导演的培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⑵[法]艾•菲兹利埃.文学和电影的关系[J].世界电影,1984(2 )小清新文艺范十足,与主流大片相比更是别具一格,这些都为这部电影在票房上 的大红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赵薇团队选择的开拍和上映的时机也拿捏得 十分得当。

国内第一部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是2000年上映的由陈小春和 舒淇主演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然而这部电影的反响却是平平究其原因,当 肘网络小说虽已兴起,但与如今大热的局面相比还是相去甚远还有就是,电影 人对网络小说的改编还不具备足够的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今网络文学与 电影似乎正处于“蜜月”期,像《失恋33天》和《杜拉拉升职记》都为《致青 春》提供了小成本电影与网络文学“联姻”而获得成功的蓝本《致青春》在类 型上应该属于青春片,在内地,青春片这一题材类型还没有形成像台湾、日本、 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比较稳定的电影类型,至今还比较匮乏这类电影的表达方式, 不同于大片的波澜壮阔,则是以细腻的情感而扣人心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清新 感觉,由此掀起的一股全民青春怀旧浪潮更是进一步推动电影的大热二、文学与电影在改编中妥协和挣扎文学家以文字叙述故事,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电影则用形象的视听 画面描述故事,用光与影的交织,将虚拟的场景现实地呈现在大银幕上,映入观 众的眼帘,更具瞬时的视觉冲击力很显然,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 此间又存在着分合难定的暧昧与紧张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 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

文学与电影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 和性,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电影和文学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 了互动一个导演如果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不能充分领会,不把千方百计地去体 现这些文学价值看作自己的最高任务,那所有的电影手段的运用就不免止于形 式的卖弄⑶所以当改编文学作品时,电影人首先要考虑如何适度保留原著的 文学性,让它适应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不过,问题是原著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 哪里?到底是原著的情节,还是经典的桥段和对白,或是从作品中升华的深刻主 题?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电影制作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电 影最后是要走进影院,接受市场的考验的,电影制作者在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之131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 在一次导演总结会上的发言[A]・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 后,对电影情节做出适度删减或添加,这是值得理解并且无可厚非的艺术本身 就带有主观性,有人认为尽量不要对原著进行大量改编才更能体现出原著的原汁 原味;有人则认为只有在大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即可,关键是要扣住原著所想要烘 托出来的气氛和表现出来的主题现实是,电影只有大约两个小时的片长,想要完完全全复制原著的情节是不 大可能的。

既如此,那么便应该设法更好地去诠释电影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从 这个角度上分析,《致青春》做得还是不错无论是对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大 学校园生活的呈现,还是对青春、爱情、友情等主题的解读,都来源于原著,但 比原著更加现实,或许是电影希望能达到更加震撼的效果在情节的连贯上,校 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反差太突兀,显得不太连贯;在结局上,原著是郑微和林静 终成眷属,电影则是开放式结局;在人物设定上,陈孝正比小说中更现实自利, 林静则少了原著中的强势,郑微似乎比原著里要更古灵精怪和难缠,富二代许开 阳比原著中要飞扬跋扈得多,朱小北则由女博士化身因自尊受辱而愤然退学的假 小子……事实上,对一个编剧来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 甚至比重新创造一个剧本还要难因为原著越畅销,越成功,对电影剧本的干扰 也越大在原著背景下创作剧本,其实是一个更挣扎与纠结的过程对演员来讲, 演绎从文学作品中走出的人物也比单纯诠释电影角色要艰难得多可以看出来, 《致青春》的导演赵薇、编剧李槁和一众演员们已经在很努力地协调电影剧本的 情节和人物与原著的冲突诚然,电影在情节上和人物设定上做了很大的改动 不过,电影仍然表达出了原著中对青春的追忆和不舍,对成长的无可奈何,对现 实的挣扎。

影片最后,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的青春不朽,陈孝正以切归救赎内心, 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 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青春的真谛就是如此,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 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三、不可避免的残缺美法国电影理论家乔治•萨杜尔(George Sadoul)在《世界电影史》的绪论 《电影史的资料、方法与问题》中曾说道:“要深入研究一部影片,一个重要资 料是它的原创电影剧本但他同时也提请读者注意,“电影剧本都是拍摄前的工 作计划,在拍摄或剪辑过程中都会作出重大的修改”,因此,“我们不能把一•个 电影剧本或一个分镜头剧本看作是一部纸上的影片’,而只能把它看作一部影 片的拍摄计划、最初草图或草稿,影片本身才是主要的文献”⑴所以,最后呈 现在荧幕上的影片与电影剧本出现些许不同是很正常的,而电影剧本与原著本来 就有偏差这样说来,电影与原著是不可避免会存在出入的在电影的拍摄的过 程中,导演会受场景和天气条件等的限制,或者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 做出改动,是值得理解的选择再者,由于电影本身具有市场化这-一特点,在影 片的拍摄过程中,电影制作团队也不得不考虑电影成本和广告植入等因素。

这是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影人必然的选择也有人批评说,过度市场化,电影的 艺术性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假如置市场于不顾,单单只考虑艺术性的小众文艺 片最终只会失去市场,而不得不被淘汰单纯的文艺片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大,而 过度的商业片则会显得粗制滥造,从而失去市场电影只有结合文艺性和商业化, 才能在既获得票房的同时,又收获良好的口碑然而,怎样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文 艺与商业的两边,或许是需要电影人不断探索和追寻的梦正如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众依据自身不同的经历, 对青春也有不同的解读,对影片也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尽管导演不失时机地 运用唯美的摄影、迷幻的照片、怀旧的道具、静态场景的动态化处理以及计算精 确的笑点和泪点交织进行,力图尽显专业本色而越是这样才更显得专业过猛, 心机过重在情节上,校园和职场的戏份比重由原著中一比一在电影里变成了二 比一,电影在故事的衔接上给人一种断裂感,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够丰满《致 青春》作为赵薇的处女作,她想要尽可能显示出日己的专业,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想,如果她连一•些专业的技巧都无法拿捏好,批评声或许更激烈至于情节的 断裂,则是很多以文学作品为素材的电影的通病。

而《致青春》大概是想要表达 的东西太多,而受时•间的制约,造成后半段有些夸张和断裂我更愿意把这当成 是一种残缺的美,青春正是不完美的,而正是这份不完美的残缺,才让我们的青 春有了那么多刻骨铭心的回忆那一道残缺在我们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