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山词梦意象和情感特质问题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6KB
约4页
文档ID:205380047
小山词梦意象和情感特质问题_第1页
1/4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小山词》梦意象和情感特质问题晏儿道是北宋小令词创作的最后一位大家,他的《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而他的词,既不同于秦观词的悲苦绝望,也跟苏轼词的旷达豪放迥异其趣它所表现的是一种 伤感虚幻的情感心态而这,往往又付诸于梦境来展现晏几道以其纯情锐感的资质和深挚、 婉曲、沉郁的抒情特色,合力造就了《小山词》的纯情品质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将婉约 词“哀以思”、“婉而深”的特点推到极处尤其是晏几道的爱情词,感伤怀旧,痴情怨绝,真 挚动人,成就很高被誉为“两宋词人,实罕其匹气古往今来,被小山词所吸引,被俘•获的文人骚客数不胜数无不惊叹于晏几道的痴情至 斯,无不流连于词中梦境不可自拔,对其的研究和争论也不曾止息宋代在宋代,对晏几道的小山词的研究和赏析,对其词中情感或梦意象的讨论还仅限于好友 之间,并集中表现在《小山词》自序中1、 好友黄庭坚就针对其自序给出过以下评论:“生平四大痴绝处”——“仕宦连蹇,而 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日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 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 一-痴也。

“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日立规摹常欲轩轻人,而不受世之轻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并提及小山“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 的境况谓小山:“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可见《小山词》的成功,与他痴情是分不开 的2、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叔原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将不可学肯定 了小山的词的成功3、 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定非穷家儿语”,李清照则认为晏儿道的词“苦无铺 叙”,表明她主张词要有铺叙,有情致,还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4、 晁无咎曰:“叔原不蹈袭人语,风度闲雅,自是一家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 扇底风,乃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5、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非常欣赏小山词,认为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得出来闻诵晏叔 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长短M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邵氏闻见 后录》卷十九)6、陈振孙也在其《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迫逼花间,高处或过之二、 元明《小山词》在元明时期不在仅限于友人之间流传,而逐渐世俗化对其情感特质或梦境 的探寻也更为深入1、 毛晋在《宋六十名家词》中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诸名胜同及删选相半,独小山集 直逼花间,字字娉娉袅袅,如揽嫡施之袂。

又说:“晏氏父子具足迫配李氏父子云2、 王世贞认为晏儿道之词乃“词之正宗”“作则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也”可 想而知,亦是为小山之才情所绝倒3、 杨慎之于“心”字解读,又考证“三弦”的始于元代等,为当代乃至后世研究小山 词有着巨大的贡献三、 清代晏儿道的小山词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巨大的突破,研究者不仅针对文笔用语进行探讨, 还针对现实进行反思1、 王士祯赞:“欧、晏正派,妙处俱在神韵,不再字句2、 冯煦评价“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 人,实罕其妙冯煦称晏几道为“古之伤心人也”,一语点中词人锐感多情、柔婉妍美的感 伤特质,并道出其词淡而有味、意蕴深婉的抒情特色3、 陈廷焯曾以“其情长,其味永,其为言也哀以思,其感人也深以婉” “工于言情” “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情胜也情不深而为同,虽雅不韵,何足感人乎? ”举出小山词“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认为其“浅处皆 深4、 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也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尽管清代务词派、词学家的词学观点不同,但他们无一例外的给予《小山词》很高的 评价和赞赏,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四、 近现代至近现代,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1、王国维感叹词中情感“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词”,乃“赤了之心”,“清真为词中老杜”感叹用情至深有“大历十了之流”,评价甚高2、 梁启超因其梦境的描绘,称其为“华严境界”寻一无争梦境,体会人生百态3、 吴梅说:“余谓艳词,日以小山为最,以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也"4、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5、 薛砺若“正代表他一种孤芳日洁的个性和忠纯贞挚的痴情,他仍未失却童心”6、 文珍“痴绝的品性更使人为挣脱现实悲剧而沉溺于梦的追求7、 沈琪芳曾说:“童话作家在其童话文木中成为人类潜意识的引领者,他们往往以幻觉 的形式创造一个理想的甚至是美到极至的应然世界(即童话世界),以此来弥补现实生活的苦 难和缺憾8、 近代著名词评家陈雁石说:“此在《小山词》中,为最凝重深厚之作……是殆不随人 俯仰者,其别有伤心可知9、 唐君毅先生说过:“有一种非常心态中之人生颠倒相,可称之为虚无幻火之感中之颠 倒相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或得而复失,皆有虚无幻灭之感”10、 陶尔夫,刘敬圻在《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中写道:“在于他执着于创造一个与现 实社会相对立的另一个审美艺术新天地”。

陶尔夫先生已从当时的社会风尚作了详细的令人 信服的分析,并指出这是小山的自作多情,而自作多情的背后是为了获得“心理补偿”在《小 山词》里,“梦”字竟出现六十余次”11、 近代词评家郑骞则在《成府谈词》中说:“小山词伤感中见豪迈,凄凉中有温暖,与 少游之凄万幽远异趣,小山多写高堂华烛、酒阑人散之空虚,淮海则多写登山临水、栖迟零落 之苦闷二人性情家世环境遭遇不同,故词境亦异,其为字写伤心则一也”晏几道登上词坛时,小令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小晏 的横空而起,却几乎使小令回光返照虽然他也是把词作为娱乐的艺术,并没有突破“樽前”、 “花间”的艳科,但他却认识到了情感对于词创作的重要性,并把全部心血注入到词的创作 中,并创造了令人1可往的另一•境界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当时众多词人的喜爱以致 群起合作,成为两宋词史上一段罕见的景观参考文献】1、 黄庭坚.小山词序[A].黄庭坚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 (明)毛晋编.小山词跋•宋六十名家词[M]. 海:中华书局.4、 (清)冯煦.蒿庵论词[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5、 吴梅.词学通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 鲁迅.守常全集题记[A].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7、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 程颐.《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9、 况周颐华东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词学研究论文集[M].上海:海古籍出版社,1982: 213-227.10、 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11、 薛砺若.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5.12、 晁无咎引自沈雄.古今词话[M] 〃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13、 文珍.小山词梦意象浅说[J] .琼州大学学报,2002 (2)14、 沈琪芳.论童话的和谐美[J] .浙江学刊,2007 (6) •15、 陈匪石.宋词举[M].淮阴:金陵书画社,1983: 117.16、 刘永济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7、 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5页./18、 陶尔夫.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99.19、 陶尔夫,刘敬圻.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J].文学评论,1990 (2).20、 郑骞引自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5页.21、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初版.22、 梁启超.艺衡馆词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3、 唐宋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