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

上传人:兰*** 文档编号:205373167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高考历史冲刺讲义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 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 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宗法制 目的:加强

2、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 互为表里 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

3、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 必要性: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全面落后于东方六国 可能性: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强化中央 集权 特点:变法分为两个阶段逐步深入变法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内容变 法时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

4、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作用 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 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实行愚民政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政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中央和地方治 经济 行政机构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大规模移民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

5、师,严禁私学,官办教育 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越族地区,开凿灵渠 文化 军事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新局面。使人 民获得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显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3、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 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任免

6、权由皇帝决定 郡县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以下是乡、里 基层行政机构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体系,奠定了两千 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 1积极: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 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奠定了中

7、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激化, 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 大破坏。 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汉

8、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中央汉武帝重用 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和原因 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发展 原因: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北魏统一北方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社会 发展趋势却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加之鲜卑贵族对各族人民的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措施: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意义: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促进了北魏的社会发展,魏晋空前繁荣顺应时代潮流,冲

9、破重重阻力,加快了各族人民融 合的过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社会条件:隋朝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和经济建设,唐朝建立实现国家统一时局面出 现的政治因素 主观因素: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确立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的经济的方针政策;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唐太宗民族政策 作用:实施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边 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0、;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的集权措施 北宋初期在地方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王安石变法 类别 理财 强兵 选才 元的中央官制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尉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

11、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省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确立并开始于元朝 (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不盛行时代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同与中央的 (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点 关系 方机构(2)长官由皇帝任免 相作用 同地位 点 目的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 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

12、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丞相制度的废除 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原因:是丞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内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后来内阁大学时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 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

13、、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康熙帝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中央集权:原因: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后来鳌拜专权,皇 权受到挑战。措施:除鳌拜,设南书房、恢复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 发展社会经济:大力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实行赈灾、减免赋税“滋生 人丁”永不加赋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何患 开博学鸿儒科,兴文字狱 目的:笼络士人,恩威并施,加强思想控制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的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汉

14、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水利设施的完善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 1、丝织业: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手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