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音乐鉴赏课中发声方法科学性的解读与探讨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50KB
约5页
文档ID:205373088
对音乐鉴赏课中发声方法科学性的解读与探讨_第1页
1/5

对音乐鉴赏课中发声方法科学性的解读与探讨[内容摘要】音乐鉴赏课是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 课,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声乐部分尤为重要然而,在讲授发声方法的科 学性问题上,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谓科 学,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它是人 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经验 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 如何解读发声方法的科学性成了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关键词】发声方法 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早在我国古代声乐论著“唱论”中就有对人声歌唱方法的理论探讨与 总结可见,中国古人对歌唱的表现力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歌唱是在 人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下,以喉咙为主要发音媒介的一种音乐艺术形 式声乐是指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技术训练,要求演唱者具有一 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通过科学发声训练使演唱技巧达到统一的 审美规范,演唱者与作品的思想情感相交融,有一定高度的技艺性和创造 性声乐演唱可大致分为美声、民族和通俗(流行),当然也可以更细划 分为原生态、通俗(流行)、民族(民通)、美声(美通)、中西结合等不 同种类。

一、美声声乐科学性美声唱法是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声乐演唱方法(BelCanLc),直译为美妙的歌唱或美好的歌唱,具有一套完整的发声技巧训练标准和美学 原则1.气息: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气息为动力,呼吸控制歌唱状 态2.起音:美声认为起音是美好歌唱的开始,好的起音能获得明亮圆润 的声音和观众的注意,起音依靠正确的呼吸、稳定喉头位置、积极闭合声 带、思想高度集中和良好的心理状态3.音色:美声注重音色的统一,音 与音的过度平滑匀净,音量强弱控制自如4.灵活性:美声唱法非常重视 声音的灵活性,通过训练扩展音域,锻炼灵活控制能力5.声区与共鸣: 声区划分与天生的嗓音条件密切相关,分为高音、中音、低音美声唱法 采用混合声区唱法面罩共鸣的位置稳定集中发出的声音纯净,歌声才有 穿透力和感染力6.语言:美声强调在不影响共鸣的前提下吐字、咬字, 追求字与音的和谐统一,吐字服从发声总之,美声强调符合人的身体构 造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发声歌唱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中西音乐文化 交流,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美声发声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呼吸的科学 训练使人的声带负荷较小,充分发挥共鸣腔体的作用,具有金属感和穿透 力的效果。

二、民族声乐科学性中国民族声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演唱方法,我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 歌曲和演唱方法,包括山歌、戏曲、说唱等,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各有 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声乐事业受到重视,在继承 和融合传统艺术歌唱特点的同时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所形成的一种 中国特有的演唱风格一一中国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 展,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发声理论1 .喉头相对稳定:指在演唱中无论 呼气还是吸气,喉头所处的位置都是相对稳定和放松的,喉头位置稳定声 音才能统一,喉头放松声音才会舒缓2.起音与声区:起音称为激起和起 首,在歌唱的发声中很重要起音的好坏决定了歌曲演唱的完整性起音 又分为软起音、舒起音和硬起音声区与人的自身嗓音条件有关,我国少 数民族的声区跨度大,高音区较多3.共鸣:良好的共鸣使声音洪亮,音 色丰富,表现力强共鸣因嗓音条件、唱法不同而各有差异民族声乐多 采用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4.咬字、吐字:由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吸收了 美声发声方法的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变得困难了因此,有人总结出了一 套完善的民族声乐发声体系,把每个汉字分为声母、韵母、语调和四声 按照传统声乐语言的结构特点将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要求字头清、 字腹正、字尾准、字正腔圆。

5.气息:气息训练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 训练方法,“气沉丹田”,以科学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作为气息的支持民 族唱法是现今我国主要的一种声乐演唱艺术,它注重歌唱的气息、呼吸、 喉头的稳定、声音的统一民族唱法在吸收美声发声技巧的同时发挥了民 族声乐演唱的传统风格中国民族发声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情感表达 更为细腻,气息控制自如,强调一定的个性,以声情并茂、演唱自然为最 高境界中国民族声乐体系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三、通俗声乐艺术通俗声乐发声方法又称为流行唱法,在我国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越来 越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和追捧通俗唱法是一种说话式声音扩大的发声方 法,其表现真实亲切,台上台下能自然而然地进行感情交流旋律活动范 围更接近人的自然发声区,因此,通俗唱法能充分发挥这一音区的自然情 感,易于表现抒情的特点,使歌唱者容易上口入情,听者容易接受,从而 产生互动通俗唱法常采用“轻声”“气声”为主要表现手段,好处是能 使歌声产生一种缠绵俳恻、余味无穷的艺术魅力通俗唱法具有大众性, 使人感到轻松活泼、旋律优美,易学易唱,娱乐性强这一唱法不太讲究 歌者音色的好坏,而更注重其音色的个性特点1.气息:一般气息较浅。

受过专门训练的歌手也有借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的2.起音和声区:起 音以舒起居多,表现呻吟等特殊的效果3.共鸣:类似说话,中低声区使 用真声,高声区偶尔使用假声,音量小4发声: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 两片声带闭合而发声,分为真声、假声、气声、喊声、哑声、泣声、挤声、 颤声,等等5.音色: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6.咬字、吐字:吐字清 晰,归韵收声准确是重要特征演唱不谋求大音量,而是尽量美化音色 产生共鸣主要通过话筒,充分利用电声扩大混响等音响设备达到共鸣效 果任何一个通俗歌手都要依赖音响设备的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 越来越多的通俗声乐的演唱者开始注重与美声发声方法的结合,希望通过 科学的发音技巧使演唱更富有感染力结语综上所述,各种不同风格发声方法科学性是相对的,各具所长,如这 种方法对•气息训练比较科学,而那种方法在声情并茂表达方面更为细腻、 科学,所以不能绝对化事物总有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声 方法的科学性,逐渐了解、体会各种唱法的风格与特点,包括民族声乐、 美声与通俗演唱的艺术魅力,不断与升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尤为重大参考文献:[1]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声乐学术委员会.声乐[M] .上 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2] 蒋超文,郑成伟.流行歌曲鉴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3] 易娟.浅谈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4] 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责任编辑:贺秀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