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史记》语词考释研究《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己经达到高峰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 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畅淋漓的风格也 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 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它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 大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史记》是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但因为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司马 迁能“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再现了 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使得《史记》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成为一部优秀的文 学传记。
现在笔者查阅有关《史记》的文献资料,作如下分类综述:关于人物传记符号学特征,齐效斌在“《史记》人物传记的符号学特征与阐释”中运用 卡西尔的符号学原理分析,认为《史记》是科学知识的编码,传播的是指代性信息,所以有 逻辑的文化符号特点,属于科学的文化文木《史记》又是情感与形象的编码,传播的是非 指代性信息,所以它又有非逻辑的文化符号特点归结《史记》是兼容科学和审美双重性质 的特殊文本⑴关于《史记》的版本系统,张玉春的《历代《史记》版本著录考论》依据历代《史志》 及官、私所修《书目》所载《史记》的著录情况,在手检目验国内外现存《史记》诸本的基 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详尽考察了《史记》诸木的承继和流传轨迹,为《史记》版木 系统的确立提供了依据⑵关于“太史公”的研究:1、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故而被鲁迅先生誉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太史公” 一词是关键词,它不但涉及到《史记》百三十篇各 篇的著者、思想及史实内容,而且前后出现达一百五十二次之多指称不一,有时指司马谈, 有时指司马迁,有时又指称官职(与“太史令”,“太史”同)因此古往今来研读《史记》者 多有释名、考辨,然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今不揣浅陋,略陈臆说,以就正于方家。
历代对“太史公”的释名、考辨大致可分为三类,兹列于下:一、 尊称说1、东方朔尊称司马迁说;2、杨样迫尊外祖父迁和曾外祖父谈;3、迁尊其父,于官名后加称 “公”;4、“太史公”乃官名“太史令”的尊称二、 官名说1、纯官名说;2、武帝尊宠太史改令为公,司马迁因而追称父谈为太史公;3、官府通称说三、 司马迁从楚俗自题太史令为“太史公”,并追述其父综上数说,除“武帝尊宠太史改令为公,司马迁因而追称父谈”能较圆满地解释《史记》 尤其是其中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夕卜,其它皆不能我们之所以赞同此说,在于 《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乃完全出自司马迁的手笔,是他最可靠的文字记录⑸2、 “太史公” 一语,在《史记》中大量运用,其指代不一,已使人难以理解,加之古注 有释为官名的,有解为尊称的,这更使人无所适从,直到现在,仍无定说石爱华的《“太史 公”名义再考》在前人旧说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认为《史记》中“太史公” 一语不为官名而 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太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 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⑷3、 赵国熙的《“太史公”新论》用文艺理论中关于典型论的基本原理,剖析传记文学名 著《史记》中的太史公。
一反“太史公”或是司马迁,或是司马谈,或是书名,或是官名的 说法认为《史记》里的“太史公”是司马迁精心剪裁、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一个“扶倜傥, 不令己失时”的伟大史官的典型形象他忠于职守,修史著述,继承了历代中国史官的优秀 品质,秉笔直书,惩恶劝善,又不失儿女情肠,他是《史记》中众多光辉的人物形象之一⑶关于《史记》的错误:1、陈亮旭在《《史记.孝景木纪》举误三例》指出《史记》中的三条错误——首先景帝元年条:“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如果对干支纪年 稍有了解,就可看出在一个月之内,不可能同时出现乙卯和乙巳两天因为按照干支顺序, 乙巳在乙卯后50天,所以,这两个干支必定有一个是错的一般情况下,大赦和赐爵这一类 显示皇帝恩典的活动,应该是同时颁行的,不可能相差50天西汉前期采用秦正,以十月为 岁首,《史记.孝景木纪》中另有两处将冬天和十月排在年末,亦为错误⑹2、叶永新在《《史记》地名正误一则》指出:《史记》卷九十五《滕公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云:“汉王败,不利,驰去 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卒 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按,上文中之“丰"误,当作“下邑”这里的地名失误,在《汉书.滕公传》中同样存 在,这是班固照抄《史记》所致,也应予以纠正⑺关于《史记》人物研究的情况,杨宁宁在《建国以来《史记》人物研究综述》中总结了 建国50年《史记》人物研究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及人物研究的儿个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和原因综观《史记》人物研究的论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人物研究带有鲜明的时代 色彩;第二,个案人物研究过于集中;第三,文学审美性和介绍描述性的文章较多;第四, 综合论述范围广,成绩显著在总结人物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我们也 发现了一些遗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研究考据训诂文章较少,争鸣文 章少;2、个案人物研究范围窄;3、人物研究系列文章少;4、赏析类文章少;5、人物研究 专著少;6、人物对比研究少,类型人物研究少,主题人物研究少⑻有关《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柯天希在《《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中从文学 的角度,对《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进行一些探讨翻开《史记》,其间描绘人物形象的 精彩细节琳琅满bl,比比皆是这些细节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史记》中的细 节是真实的,它们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后的本质,忠实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木来面bl;第二, 《史记》中的细节富有个性特征,它们传神地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的独特风采;第三, 《史记》中的细节渗透着作者鲜明的褒贬爱憎之情,它们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强烈的审 美教育作用。
在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方面,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前辈相比,为后人提供了一些新 的东西一、由先秦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为“言志”记事服务,到《史记》中细节描写为刻 划人物服务,这是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的一个新的突破;二、采用“见一叶而知秋”的安 排细节的方法是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的又一个新的突破《史记》在运用细节刻划人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这主要取决于司马迁深 广的阅历使他能熟悉各种人物的性格,洞察事物的本质,为他捕捉到大量精彩的细节,并 运用这些细节刻划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用讳言,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司马迁也曾运 用一些荒诞虚妄的细节刻划人物,这些无疑是《史记》中的败笔,但瑕不掩瑜,《史记》在人 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杰出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⑼关于项羽之败,古往今来多从政治背景、决策得失、谋略运作诸方面去考察杨春吉在 《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中认为,不可忽视其观念和性格的因素就是说,项羽 悲剧乃观念性格的悲剧在项羽的观念、性格系统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极端的夏仇意识 和报夏心理由此造成了他的好斗嗜杀、妄日尊大和错位的仁爱;以殳仇为出发点的拼杀也 注定了他缺乏远大的志|何,只知固守乡土,以“富贵归故乡”为最高追求。
项羽观念、性格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复仇报恩之风以及由此而形成 的社会习俗的氛围对他是不无影响的项羽是楚国名门之后,家仇与国仇的交织是 与楚人中的夏仇情绪相一致的,而楚人的夏仇情绪则是项羽发仇之种萌发的土壤 第三,项羽白幼父母双亡,由叔父项梁将他抚养成人,项梁与秦有杀父之仇,他的夏仇情绪 比项羽更甚几分由项羽之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观念的陈III难成大业,唯开拓进取者拥有未来皿关于《史记》与《汉书》的语言比较,吴婷在《《史记》、《汉书》之语言比较》指出,《史 记》和《汉书》是两汉文学历史上的两朵奇葩,《史记》为纪传之始祖,而《汉书》为纪传体 断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响后世很大,后世常常史汉并称它们的语言均独具魅力笔者从 《史记》出发,比较、分析二者语言的特点,力图通过对比《汉书》来探究它们在语言上的 差异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并 使各人的言辞都能切合自己的性格司马迁的语言不仅能切合人物的性格,而且还切合人物 的身份对比与《汉书》的语言,《史记》的语言更形象具体班固很少用俗语方言,而多用书面式的语言进行描写,所以班固的人物语言多为记述式, 文字基本固定,缺少变化和跳跃。
总的说来,在语言上,《史记》的语言是在当时口语基础上精心创作出来的一种“文言”, 务求平易简洁,不求艰深,形成全书朴素、明净、深刻、生动的语言风格而班固好用古字, 熔铸了诗赋的语言,不仅富瞻稚丽,而且严整凝练,讲究韵味力求雅饬,有时技痒,论赞 全用赋体写成司马迁、班固语言上的差异,与二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观念是休戚相关的班固与司马 迁在创作思想上的差异,也使其创作方法和语言艺术风格很不相同,从而使《汉书》与《史 记》相比,生动性大大降低了,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⑴)关于《史记》语义夏现分析,李迎新在《《史记》语义发现分析》中指出,自金代王若虚 以来,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 烦累问题如果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些横|何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 含“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就不难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 即“语义复现”——它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手段,即出于强调、渲染等表达需要,某一语义 单位在单句的成分之间或夏句的分句之间重夏出现这种表达形式运用的合理性取决于语言 内部的多余机制,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
⑵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 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 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 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注释:[1] 齐效斌.《史记》人物传记的符号学特征与阐释.陕西师大学报.1994. ( 1 )[2] 张玉春.历代《史记》版本著录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 ( 3 )[3] 赵国熙.“太史公”新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 ( 4 )[4] 石爱华.“太史公”名义再考.滁州学院学报.2008. ( 4 )[5] “太史公”考释程远芬赵沛崎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总第63期[6] 陈亮旭.《史记.孝景本纪》举误三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 4 )[7] 叶永新.《史记》地名正误一则[8] 杨宁宁.建国以来《史记》人物研究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 ( 1 ). ( 1 )[9] 柯天希.《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7. ( 2 )[10] 杨春吉.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