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248785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学定教谈课程设计重建笔者尝试使用新教材缘于参加赛课,抽签结果是选了人教版的新教材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教学设计之初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也不清楚新课程改 革的bl标,接受赛课任务后,经过认真学习及同事间的反复听课、讨论和修改,才逐渐有了 了解。下面结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的几次课程重建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初 步认识。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改些什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2、主 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 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 则提出,新课程改革要构建新学生观、新教师观、新学习观、新师生观、新课程观、新教学 观、新评价观。这些说明要做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带来观念的变化: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对教材观念的变化以及对学生观念的变化。二、第一次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学影响非常大,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教学方式的改变。以笔 者教学从“师夷长技”

3、到维新思想这一课为例。刚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脑海中没有新 教材的理念,仅凭肴老教材的上课模式和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对新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次设计一、“师夷长技”1. “师夷长技”的提出(1)两个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与海国图志(2)“师夷长技”的原因2. “师夷长技”的实践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为什么要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实行的目的(4)与林则徐、魏源的关系(5)实行的结果二、维新变法思想辩论:要不要维新变法正方:要维新变法反方:不要维新变法(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2)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区别(3

4、)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4)雄新思想的影响第一次课下来同组的教师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 ” “本节课有没 有体现新课程改革观念的变化?从哪些方面体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 ”这几个问题 抛出来,笔者一下了就懵了。因为设计木课的时候笔者更多考虑对教材如何处理,教学如何 围绕着木课的核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关 注历史的三个内容,即背景、过程、影响,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让学生对问题 进行了辩论。因此自认课堂设计还不错,以为这就是课程改革。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 就是为了教而教,围绕着教材教,学生跟肴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想到这样设

5、计给同事的印象 是笔者的教学观念没有变化。于是笔者升始思考: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变化要体现在哪些方 而?进行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其次要求对教材观念及对学生观念的变 化。教学观念变化的基木要求是做到以学定教,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打破原有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闷头记的教学现象。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 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学会在课堂中留白,让师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从而实现教 学相长。带着这一认识笔者再次进行课程设计。三、第二次设计: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不容易第二次设计一、“开眼看世界”1. 原因2. 代表人物3. 影响二、“

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 提出的背景2. 实践洋务运动3. 影响三、维新变法思想1.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2. 实践一一维新变法运动3. 影响这次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所以上课时自我感觉不错,但是同事听完课后认为“和 第一次设计相比可以看出教师思想观念己经有意识地转变,但是对教材观念、对学生评价观 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两次教学设计并没有多大区别”。经过自己仔细对比、分析两 次教学设计,才发现表面上看两次设计是不同的,但从深层次分析就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并 没有变化。从对学生的评价看,两次的教学模式都习惯于以背景、过程、影响这三方面进行 设计、授课,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和

7、认识依然停留于知识点的掌握 与否,忽略了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成长。从教师对教材的观念看,在教材的处理上两次授课都 侧重于如何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思想史的特点没有体现,教学的设计严谨有余,而 让师生思想的碰撞留白不足。两次教学设计都沿袭旧教材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新教材的理念!这时笔者才意识到原 有的教学习惯影响有多大,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而要改变教学习惯还 要对新HI教材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于是把新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课木阅读了一遍,体会新III教 材的区别:旧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编写高中课本,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脉络比较清楚,它给 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网络,而对专题史不太重视,因此在

8、对教材的处理上,侧重于对知识 前后联系的分析。旧教材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能背书就可以把历 史学好。而新教材把初中的教学纳入了高中教学的视野,高中的课程不再是初中课程的重夏, 而是在初中的基础上以专题史的形式编写教材。要把高中的历史学好,得有初中的通史知识, 否则很难弄清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和相互间的联系。因此反映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侧重点不 在于是否能抓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而在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收获些什么;反映在对学生 的评价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关注的重点所在。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后,要进一少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还需扩充日己的知识面,于

9、是 笔者又找来蒋廷敝的中国近代史,郑大华、彭平一的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刘大棒、吴向红的科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罗怡明的康有为君主思想研究: 康有为君主思想的演变及探析等一些书籍、文章来阅读,通过阅读、查找相关的书籍开拓 日己的视野,通过知识的积累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教学达到举重若轻。经过大 量的准备工作,才有了第三次的教学设计。四、第三次设计:教学理念的改变带来授课方式的转变第三次设计一、两面的林则徐1. 我们熟悉的林则徐2. 你不知道的林则徐二、不一样的李鸿章1. 先进的李鸿章2. 彷徨的李鸿章3. 传统的李鸿章三、变法的康有为1. 强烈救世的康有为2. 无奈的康有为第三次

10、设计才真正把握木节课要从哪些方血体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教师教学 理念的变化,要以学定教,所以笔者决定把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放在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 近代思想史。对教材处理的变化,不再仅局限于书木的知识,而是通过史料的补充丰富教材 的内容,所以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放在以史料的比较推动教学发展。对学生评价的变化,不 再限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拓宽视野,培养思想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日己的价值观, 所以在教学中就借助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这 样在反复的思考与修订才最终形成完整的思路。 第三次设计的第一大亮点在于以人物为 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从中学生的接受

11、能力看,要把思想史的内容上得既有深度学生又 爱听有一定的难度。思想文化的内容不能讲得太抽象,否则学生不好理解,而且容易上成政 治理论课。在寻找本节课有什么亮点的过程中,笔者想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给15 岁的孩了讲述哲学的方法是:让一个个历史名人重新站起来,让他们来讲述日己的思想,让 站在历史这一端的我们和站在历史那一端的他们跨越时空界限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强烈感受思想巨变的沧海桑田。教学理念的根木改变,带来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笔者最后决定选取三个历史名人,引 领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第一个林则徐,选他而不选魏源,是因为在他 身上体现的两面性深刻反映了在西方文明大举

12、进攻的时候,即使如他这样的先进人物、民族 英雄,也认识不到当时中国不改革就没有活路的状况。第二个李鸿章,他是洋务运动的代表 性人物,洋务运动是在“师夷长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主要通过他在洋务运动中的彷徨, 反映新思想到来时社会存在的强大阻力和国家面临的艰难局面。第三个康有为,他是维新变 法的代表,用他来说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学西方(2不仅是朝廷的官员,还扩大到中国年 轻的知识分了。通过康有为变法前后思想的变化,说明当时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学技术的同 时要变革旧的制度,同时也突出以他为代表的社会先进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刻有传统文化的 深刻烙印。用三个历史名人带领学生体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

13、化的冲突给社会带来 的影响,以及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是如何蹒跚前行的。五、总结教学理念的变化带来对教材处理和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变化,这体现在木节课的第二大亮 点一一用史料比较推动教学。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在掌握 基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进一步 印证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也遇到了不少lU题。第一,选什么样的史料?使用这些史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本课是思想史,要带 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名人进行思想交流,教学中要让学生倾听历史人物的声音,触摸他们 的思想,所以设计时应首选第一手史料(历史人物的原话或文章),能反

14、映近代东西方的碰 撞中,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张。其次是后人评价的史料,这一类史料(有些是资 料)的选取是为了立体展现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名人,培 养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能力。第二,如何把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本课讲述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 午中口战争中国战败后,社会思想文化受到的巨大冲击,夹在新与I日、东方与西方剧烈冲击 下的历史人物,他们是矛盾与彷徨的,课程设计意图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展现那个时代人们 的矛盾与彷徨,突出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是如何艰难地向近代化社会迈进的,所以 I韦1绕着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分别设计的儿个大小标题,既是为了

15、突出历史人物在东西方 碰撞中内心的矛盾,更是为了把史料与教学内容围绕着这主题进行整合。当把这些问题思 考清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评价就不再受原有的教学习惯的影响,才 能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几经修改最终成稿,多次试讲反复修订才形成最后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才深刻体会到 新课程改革给|己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才知道所谓思想观念的改变既要包含|身教学 理念的变化,也要包含对教材观念的变化,更要包含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 真正实现新教材的理念:以学定教。参考文献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