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分析案例范文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205204622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分析案例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教学分析案例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分析案例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分析案例范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分析案例语文教学分析案例 抓住此典型大事让同学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同学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贵重。下面是办公室欧阳老师和大家共享的语文教学分析案例资料,供应参考,欢迎你的阅读。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同同学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同学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同学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

2、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沟通,以便同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同学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力量。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同学深化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缘由。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缘由。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抱负。 【过程与方法】 同学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同学把握课文的写

3、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化阅读时,重点引导同学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化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缘由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抱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化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缘由。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学校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同学: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

4、难点: 重点 会认、认写本课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 背景学问: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受写的。192022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受了猛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

5、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三、初步感知 1.课题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白中心。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留意生字生词。 3.同学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沟通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认真体会。 4.沟通字词。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

6、读书。 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内容: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 (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怀疑不解。 (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缘由(1517自然段)。 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

7、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生疏。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怀疑由来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缘由。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生疏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

8、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 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到底的奇异心和决心。其次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吵闹特殊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怀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沟通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

9、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化感悟。引导同学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同学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妇女哀痛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生气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

10、的繁华、吵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四、体验与反思 1.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争辩,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留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生疏。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念的泉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11、。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怀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始终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 (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 (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将来,民族的期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将来建设的栋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期望,我们是不是应当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觉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开放,让每一个文字由于中华不振而立在同学眼前,活在同学心中。同学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激发同学的爱国之情。经过分析,我发觉对同学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大事让同学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同学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贵重。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