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专业论文文献基于混合居住模式下的我国保障房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专业论文文献基于混合居住模式下的我国保障房建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混合居住模式下的我国保障房建设基于混合居住模式下的我国保障房建设【摘要】住房作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不仅关系到一 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还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随着保障性住房 建设的推进,凸显出不少问题,其中保障房空间选址偏远且过于集中 的问题为未来的居住分异现象埋下伏笔,因此,保障房该如何建设才 能让民众享受到更为公平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混 合居住模式产生的背景、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研究了如何在我国 保障房住区建设中使用混合居住模式,以缓解居住分异现象。【关键词】混合居住保障房一、混合居住模式产生背景(一)混合居住模式的概念。混合居住模式是指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在
2、邻里层面结合起来, 形成互补的社区,尤其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使之不致被排除在城市 主流社会生活之外。混合居住模式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实现阶层的混 合,促进阶层融合才是主要目的。就目前而言,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推行的混合居住政策主要有 两种模式:一种是混合居住法,该种模式将公共住房和商品住宅按照 一定的比例在住房建设中结合开发。另一种方法就是分散搭配法,在 中高收入的生活区内安排一定数量的低收入群体,以达到中高收入和 低收入阶层的混合搭配,该种方法主要通过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 补贴或由政府安置来实现混居目的。(二)混合居住模式的产生。在西方以自由市场机制为主要调控的经济模式下,不可避免的产 生出城
3、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城市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居民空间分 化,导致低收入与高收入群体的相对隔离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集 中。这一现象出现的最终结果可能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相对较高的失 业率和犯罪率、社会排斥问题、过度依赖社会福利等。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状况,最早在英国产生了高低收入混 居的思想。当时英国工业化城市过度拥挤、住宅和必要服务短缺,阶 层隔离加剧,不少学者呼吁将前工业化时期的乡村生活理想化为和 谐、混合的生活状态。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在一部分地区由 政府提供补贴,以帮助低收入人群购买中高收入人群居住区内的住 房,从而使中低高居民混合居住在一起,并进一步通过土地使用控制、 免税政策
4、等手段,将低收入阶层住宅不断整合到中高层阶层邻里中 去。二、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自1998年起,我国住房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改革了原先 的住房分配体制,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我国目前的住房政策分为三 个层次:(1)以城市低收入群体为目标的安居工程;(2)以城市中低 收入者为目标群的经济适用房;(3)以城市中高收入为主要目标群的 商品住房。自1995年“安居工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到2007年更为完善的 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已基本建成。保障性住 房作为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住宅类型,是一种具有社 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具体而言,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是指根据国家政策 以及法律
5、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 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 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o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主体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政策性租赁房、限户型、限房价的保障性住房。在这十余年里,保障性住房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不 少问题。其集中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低收入人群开始空间聚集, 强化了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分异。从长远来看,目前的这种大规模集中 建设保障房的模式所导致的居住分异现象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因 此在保障性住房全面建设的阶段引入混居模式的理念是有必要的也 是迫切的。三、混合居住模式对我国保障性建设的启示混合居住的目的是
6、保持居住区的异质性,从而促进不同的阶层之 间相互理解,消除社会隔阂,实现社会和谐。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 设的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住有所居”,而 是如何让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改善,避免买的起、住不起的现象。目 前而言,混合居住的居住模式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以下启示:(-)我国实行混合居住模式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采取的是大规模建设的方式, 强化了郊区中低收入者的弱势地位,并且也不能达到社会学中认为的 混合社区带来的“互补性”就业的机会。因此,在郊区保障性住房的 建设上采用小规模、混合居住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这种混合 居住模式可以采用“小隔离、大混合”
7、,“社区混合、邻里同质”的 规划布局,在尊重居住者合理选择住所权利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各阶 层的融合与发展。(%1) 合理安排混合居住,实现高低收入群体的混居。在混合居住模式实施的初级阶段,若不考虑混合群体将收入悬殊 的两个社会阶层混合在一起,那么会使得混合居住区的居民心里无法 接受。在进行混合居住模式实施时,需要将寻找“中间阶层作为过 渡层,做为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桥梁,缓解高收入群体和最低收入群 体之间的心里隔阂。因此,可以通过在商品房居住区中配建公租房和 在保障房居住区内配建公租房的方法,从而实现混合居住。(%1) 提供多元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群体间的交流。通过公共互动与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规
8、划引导多元居住模式从 聚居区层面向居住区层面的互动与延续,做到有利于社会公平,促进 不同人群的社会交往。这些公共空间包括:公共活动广场、商业设施、 娱乐设施等让居民通过接触和对话获得相互了解的机会,通过公共空 间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整合。参考文献:1 陈劲松.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 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郑思齐,张英杰.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理论基础、国际经 验与中国现实J.现代城市研究,2010, 9.3 焦怡雪.促进居住融和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07, (5)4 李和平,章征涛.城市中低收入者的被动郊区化J.城市问题,2011, 10.5 张永波.北京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探讨C.北京:2007中国 城市规划年会,2007.6 赵文聘,宋立刚.美国混合居住模式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启 示J.社会工作,2012, 12.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