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书画同源与诗画同体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50KB
约11页
文档ID:205159882
浅析书画同源与诗画同体_第1页
1/11

课题:浅析书画同源和诗画同体纲要:1、概述诗书画之间的关系2、 书画之间的关系3、 诗画之间的关系4、 小结浅析书画同源与诗画同体在历史进程中,传统书画各扬其道,以各自方式,分科发展,但 皆以独一无二之风姿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借彼物理,抒我心胸,流 露出中国人心灵之极致,均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探本溯 源,书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画而言及书,论 书而涉及画,交错环互,历有阐述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就 说:“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o "在古代,人们还经常将诗与画联系在一起诗画本一律,天工 与清新”,为苏东坡之名句,其从所追求的美学特色方面,概括出诗 与画的一致性据此观点,他还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 诗歌与山水作了综合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书、画之间,交织着扑朔迷离的关系网诗、书、画可以 融为一体,这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其间似乎存在着某种信息 全面地考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就会感觉到,只有将传统书画置于中 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才富有意义那一招一式,那智慧的灵光, 无不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涵义:①指 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②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 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后者曾经成为文人画兴 起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对于文字起源的研究始于周代商周时代的 甲骨文和金文中保存有大量图画文字,这些字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 能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表现范围它首先是对于人 自身的表现,包括对人的身体外形、手足、五官,男女长幼、人的 活动、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其次是对于山川、草木、鸟兽、 天文气象、居住环境、服饰、器用等方面的表现,进而发展到表现抽 象概念,如方位、数字等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出人对自身和客观 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的绘 画意识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演变为由线条 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 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而运用毛笔的线条来描绘图 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这一意义上,书法与绘 画正是在同一出发点上发展起来的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可说是真正的抽象派 艺术中国绘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这种抽象手段的。

书法的用笔是 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书法家的 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正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从而,中国 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 象之美,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地 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 “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 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他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 分书(文字)、画的区分来自目的的不同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 绘画的作用在于见形;字学六体中的鸟书也就是画周官教国子以六 书,其中的象形,即是画的意思,由此可知书与画本是异名而同体的 事物;他认为到后世绘画与文字分离,绘画的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 绘画的形象作用超过了用文字书写的记传与赋颂张彦远的论述反映 了早期对于书画同源的认识宋元以后,文人画家由于对于笔墨的重视,乂从新的角度强调了 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 美意义元代书画家赵孟^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 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角邑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一书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书画同源:一方面在 用笔的技巧上,例如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 观画的 葡萄,都是由草书中得来的;另一方面从书体所体现的审美理想上, 如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等境界,更是书画相 通的。

现代画家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 有殊庸工(《古画微》)〃这些论述主要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 相通之处,并以此说明文人画家和书法家需具备广博的修养和丰富 的艺术想像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 为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 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 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 证之书画,斯称至言中国绘画史上书法和绘画运用到极致的画家不计其数,善书者多 善画,徐渭就是那样一个代表人物,诗书画样样精通徐渭(1521-1593),初自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 道 士、漱老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鹏山人、鹅 鼻山人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文学家、戏曲家、画家、书法家 徐渭多才多艺,曾自称“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但后人 有更高的评价,如周亮工说:“青藤自言书第一,画次,文第一,诗 次,此欺人耳吾以为《四声猿》与草草花卉俱无第二〃(《赖古堂 画跋》)推崇其诗者认为其诗一扫近代芜秽之习而郑板桥推崇他的 绘画,甘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可见其文章、诗歌、戏曲、绘画、 书法,在当时都算得是一流的而 他纵横奔放的水墨写意画,更是 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他善于以草书之法 入画,其《墨葡萄图》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 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其画面上所呈现的那种乱头粗服的美, 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更具有一种野拙的生机正如他自己所说:“信手拈来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韵”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 体价值的象征,一种不得志的愤慨及无奈的矛盾心理仿佛自画中扑面 而来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常以书法入画,作品大都简远飘逸,擅画水 墨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技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 写山石,画树木则兼师法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 岸,浅水遥岑,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用笔 轻而松,燥笔多,润笔少,墨色简淡,却厚重清温,无纤细浮薄之感, 能以淡墨简笔,有神地笼罩住整个画面,识者谓其“天真幽淡,似嫩 实苍这种“简中寓繁”的风格,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 传世作品有《杜陵诗意图》、《狮子林图》、《渔庄秋霁图》和《六君子 图》等我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诗画结合,源远流长,经历代画家诗 人的共同雕琢,已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独特艺术。

诗画结合,是指在国 画创作中表现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把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结合起来,在诗中达到绘画艺术的视觉效果, 在画中达到诗的运动性和抒情性的想象效果这种特殊的姐妹艺术,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诗情画意本同源翻开中国文字史,象形文字告诉了人们,书画 本同源随着文字语言的发展,远古的人们把口头上咏唱的事物记录 下来,成为了最早的诗歌流沙河说:“每首诗一般都是由两个部分 构成,一个是描写部分,一个是叙述部分”描写部分即是诗中的画 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篇描写的形象生动,很有诗 情画意如《鄢风》有…首诗题为《柏舟》的前四句:“泛彼柏舟, 变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前二句写在一条河里浮荡着一只 柏木舟,被河水任意地飘流;第三句叙说了抒情主人翁沉郁的心情; 接着点明夜不成眠的原因是由于悲伤涌上心头四句诗使我们仿佛看 到一个“河水汩汩,舟横人忧”的画面从这诗中,我们知道了诗歌 内在的画意与诗情原来就已水乳交融了,而从文字记载上,诗画开始 有联系是从汉代的刘褒开始的他从《诗经》中选了《北风》、《云汉》 二诗配了两幅画,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出现诗 画结合的是东汉的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他是依照据当时一百多 年前的汉魏诗人曹植写的《洛神赋》而作的。

画法古朴典雅,注重人 物眉目传情,把诗中描写的意境化成具体生动的艺术图景,成了文艺 史上诗画结合的最早范例总的说来诗与画的结合分有以下几种形 式:首先:诗与画的内面结合诗画相通最初得以阐明,就是上述东坡 对王维诗画的评价画中诗”是指诗意已在画内,而并不是另行题 诗如,传为王维画的《江山雪霁图卷》,看了之后马上使人自然而 然地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两句诗 他的许多诗也处处有“画境”,非常地形象化,读起来回味无穷,感 人至深如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这十个 字,寻味不尽,解说不得,故画中之人别有天地,谪荡奇妙这种诗 与画的内面结合,是中国画中独具的特色与诗画内面结合相对的便是诗与画的表面结合表面结合又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依诗作画,即用画描写诗人所述的境地或事象《中国画论》P508)诗画表面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是为画题诗,即诗人在画中引发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唐代,由于诗歌、绘画的繁荣发达,题画诗也出现了争奇斗艳的 局面直到杜甫时,题画诗始显,正如清•方薰所言:“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杜甫)使笔如画气有画迹可考在画上题诗的,当推宋徽宗赵佶为第一人。

元、明、 清以来,题画诗大为盛行,文人画家倪云林、沈石田、石涛、郑板桥、 赵之谦、吴昌硕等人几乎是每画必题,每题必诗,诗画合璧,相得益 彰,既能阐发画中情景,乂能阐明画外寓意题画诗的产生先有诗后作画的结合方法,据史考证,起初只是 个别画家的“偶尔为之,没有形成为风气……至晋末陶潜开始偶作田 园山水诗”,“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画由萌芽而逐渐发展起来……到唐 代诗画结合已趋明朗化”清代沈德潜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 体者,老杜也”说题画诗始于杜甫,其实不确切,“在杜之前,有郑 虔、王维、李白等人就题过”题画诗并非始于杜甫,六朝时有些诗 人就为画扇、屏咏过诗气这一断言有史可证,东晋时桃叶题过一首 画扇诗:“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气虽 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还有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庚 信,曾作《咏画屏风》诗25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 在诗画结合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画结合与文人画的关系:中国画诗书画印相互结合的艺术形 式,是在中国文人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们的情怀,文人们的 审美观点,都会同普通画工有较大的差别,画之不足,自然缀之以诗, 以抒发个人天马行空般的思绪。

历史上,王维首开诗画结合的先河, 苏轼则以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完成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 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 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所作破墨山水, 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对后世影响颇 大明末董其昌在其创立的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列为南宋绘画之祖 王维的绘画作品在北宋还有较多存世,仅《宣和画谱》著录的作品就 达126幅,但今己无作品传世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 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 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 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 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 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 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 坚硬顽强;虽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