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的体例发展概况张华前述:体例和结构是教科书的组织形式,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精选出来以后,教科书编写的最关键的问题就 是确定体例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是在史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史书的编纂体例是一种构架,是历史内容的 组织形式历史主要叙述的是史学家对历史认识,了 解和研究的成果,而要将这些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更好 的转化为全社会的知识财富,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 表现出来,实现历史知识自身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 和社会价值历史撰述的体例结构是多种多样、逐步 发展、不断完善的,例如我国的史书体例就经过了一 个从单一到多样,由不太完善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善的 过程1《汉书•艺文志》上叙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 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此可得出,“记言” 和“记事”是中国历史编纂的两种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两种形式相互结合,不断变化发展,衍变出各种不同的教科朱煜,《历史教材学概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83页 书体例总的来说,中国史书的编纂体例,主要经历了编年 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编年体的主要特点是以时间为主线组织相关的历史史 事,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它 能都使“中国外夷,同年共生,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 让人们可以看到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相关历史事件的横向 关系,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整体全面的认识,《左传》、 《春秋》、《汉纪》、《国榷》、《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 鉴纲目》等皆为编年体史书纪传体大约开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其中包括本纪、 世家、列传、表、书五大部分,实为多种体例综合而成其 中的“世家”、“列传”主要以人物为中心,基本上是一人一 传或者数人和传的形式组织历史的相关内容,主要为了突出 人物活动,比编年体有更大的容量本纪”或简称“纪”, 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词,主要是以帝王为中 心,以天了、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的形式,反映 朝代的变迁和时代的大势实际上,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 按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 件《史记》中大事年表的性质和人物年表性质的“表”也 同样是以时间为顺序叙述史事,实则为编年体从而弥补了 纪传体史书的某些缺陷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转题材料集中在一 起这种体裁的首创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的《通鉴纪事 本末》就采用的是这种体例,每一历史事件按时间独立成篇。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 尾,集中的表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 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纪事本末体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宋史纪事本末》、《明史 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皆为纪事本 末体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分别以历史的三个要素一一时间、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组织历史内容,各有千秋,并成 为我国历史编撰的三种基本构架古代西方的史学教科书长 期以编年为主要的编撰体例,近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 教科书体例一一章节体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和教会学 校开设历史课,采用西方的历史教科书2至此,章节体引入 中国,经过我国史学家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沿用至今, 并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编撰体例1904年——1906年我国 近代维新派史学家夏曾佑编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 书》,由商务印书馆分三册推出,采用的结构即为章节体, 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演变更替,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一目 了然,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由章节体编纂的中学历史教科2马执斌,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概述,《课程・教材-教法h 1998年第1期。
书近百年以来,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采用章节体通史 的体例结构也就是逻辑式的组织方式来编写教材从外部式 样上来看,按照章、节、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的教科书的时期为例来加以说明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章”主要按朝代划分历史内容, 如第一章为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秦 朝时期和西汉时期的历史内容每一章的“节”,是按照同一阶段的专题历史内容进行 组织编排,如第一章的第一节是按照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专题 组织教学内容,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按照经济史和文化史组 织编排每一节中的目是进一步将各节的专题内容细分成若 干部分组织成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节”和“目”的编排,历史内容按照同一阶段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组成了横向的网状结构,从而完 整的叙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微观 上完整的把握更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内容显然,章、节、目的框架体系,把历史的发展线索和具 体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纵横交织,既是一个纵向的链 式结构,同时也是一个横向的网状结构,兼顾了历史教科书 中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诸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