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联合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临床观察手术联合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手术联合治疗在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 肥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2月 我院收治的6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治疗方法分为联合手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鼻中隔 矫正术,联合手术组联合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与下鼻甲外移术,观察比 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手术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 照组33. 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联合手术组好转 率100. 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联合手术治疗组术后3d 1例鼻中隔局部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3. 33%o 对照组患者术后复查2例出现鼻腔局部粘连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 6. 67%o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o结论对于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在CT与内镜 技术辅助下试试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下鼻甲外移术治疗效果较好,旦 对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可靠,符合临床上功能性治疗原则,提高临 床效果。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凡鼻中隔偏离中线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均称鼻中隔偏曲[1]事实上鼻中隔正 直者甚少,如无功能障碍,可不作诊断和治疗;如发生功能性障碍, 可对鼻中隔偏曲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肥大是指下鼻甲粘膜 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引起水肿,导致鼻腔阻塞[2]鼻中隔偏曲合并 下鼻甲肥大也较为常见,但其严重程度高于其他鼻科疾病我院对于 收治的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的患者实施联合手术治疗,取得了 满意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 鼻甲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由持续性鼻塞症状,部分患者 还伴有头疼、头昏等鼻科检查均存在鼻中隔偏曲情况,31例为勺〃 型偏曲,29例为〃C〃型偏曲[3]多数患者伴有显著地崎突和(或)棘突,下鼻甲肥大在一定程度上与鼻中隔粘连,而前鼻镜检查不能窥 探到中鼻甲,下鼻甲对血管收缩剂敏感度低术前进行鼻窦冠状位 CT、鼻内镜探查以排除慢性鼻窦炎[4]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手术 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联合手术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 龄25-78岁,平均(46.81.2)岁;病程1〜6年,平均(3. 11.2) 年。
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3〜75岁,平均(46.21.2) 岁;病程1〜7年,平均(3.31.5)年 1.2方法 对照组患 者:选择Stryker (美国)030鼻内镜合摄像监视系统辅助进 行手术选择传统式左侧弧形手术切口,操作步骤同传统手术[5] 在鼻内镜监视下,局麻后使用带吸引器鼻中隔剥离子缓慢进入鼻中隔 软骨及粘骨膜中间,再在鼻内镜引导下同时进行抽吸血液和向后方分 离粘骨膜,至越过偏曲部分鼻中隔软骨或者筛骨正中板剥离一侧后 再以同样的方法剥离另一侧粘骨膜之后在鼻内镜直视下去除偏曲部 分鼻中隔软骨、犁骨、筛骨正中板、上颌骨鼻突[6]联合手术组在 完成上述鼻中隔矫正术后,再进行下鼻甲外移手术在下鼻甲表面放 置一片棉片以起到保护下鼻甲粘膜的作用,使用剥离子将鼻腔外侧壁 部位的下鼻甲向鼻腔内部、鼻中隔方向进行移位,感及下鼻甲轻微骨 折音后,将剥离子缓慢进入保护中的下鼻甲中隔面,向下鼻道方向下 压,以使其尽可能移向鼻腔外侧壁检查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距离 约为5 mm左右即可[7]术后向两侧鼻腔内填塞膨胀海绵维持3 d 所有患者术后给予布地奈德鼻喷剂使用3个月 1. 3疗效判断标准 选择国际视觉模拟评价方法(VAS)对鼻塞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VAS评价,总分为10分, 0分为无鼻塞状态,10分为严重鼻塞状态,由患者根据自身症状进行 评分VAS减分率二(治疗前VAS-治疗后6个月VAS) /治疗前VAS①痊愈:VAS减分率超过90%,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鼻腔畅通,且下 鼻甲明星变小,能观察到中鼻甲、中鼻道以及钩突,下鼻甲和鼻中隔 不贴,能顺行看见鼻咽部;②显效:VAS减分率为30%〜90%,自觉症 状改善明显,下鼻甲明显变小,能观察带中鼻甲头部和钩突前缘;③ 无效:VAS减分率在30%以下,自觉症状未改善,切下鼻甲大小无变 化,下鼻甲和偏曲鼻中隔相贴,不能窥视到中鼻甲好转率二(痊愈+显效)/总数X100%o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0. 05时差异显著2结果 2. 1两组疗效比较 联合手术组治愈率73. 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 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联合手术组好转 率100. 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见表lo 2. 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联合手术治疗组术后3 d拔出膨胀海绵之后,其中1例鼻中隔局部血肿,给予血肿清除术后易凡 士林纱布填塞两侧鼻腔2 d,血肿消失,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并发症 发生率为3. 33%。
对照组患者术后复查2例出现鼻腔局部粘连现象, 给予手术分离后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率为6. 67%O两组患者术后并发 症发生率之间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o 3讨论 人体在发育过程当中鼻中隔偏曲是鼻腔结构异常的一个原发点,能引起 两侧鼻腔空气不对称流动,狭窄一侧通气不畅,宽敞一侧通气过度, 导致相关组织结构出现增生肥厚等,以下鼻甲肿大为主要表现,又进 一步增加鼻阻力,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咽腔负压增高或塌陷[8]此 外,鼻腔气流降低还会导致咽部开大肌兴奋性降低,乂进一步加重咽 腔阻塞或塌陷鼻阻力主要因为鼻瓣及鼻粘膜肿胀引起,鼻瓣位处鼻 孔后方1 cm左右,也是上呼吸道中最狭窄部位,包括下鼻甲头部、 鼻中隔、鼻阀,其阻力是鼻腔至肺泡总气道阻力的50%[9] o在中鼻 甲之下的下部鼻腔则接受超过50%的气流,而该区的主要结构就是下 鼻甲,对鼻腔通气具有阀门作用,能通过体积变化调节鼻腔气流大小, 下鼻甲和鼻中隔间最小截面积决定了通气阻力大小下鼻甲肥大会改 变其正常解剖结构,进而改变鼻瓣区的重要生理功能,甚至改变鼻腔 流体动力学,并最终以改变气流流量、形式来直接影响鼻腔通气功能、 嗅觉敏感度、气温调节功能等。
对于鼻腔阻塞的源头性因素,Paccoi 等研究者结合鼻瓣理论,提出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下鼻甲肥大处理手术, 起到纠正鼻瓣失能、扩展鼻腔通气有效容积、降低鼻腔气流阻力、缓 解起到阻塞的手术效果多数鼻塞在于鼻中隔偏曲引起两侧鼻腔通气 不对称而形成湍流,改变了鼻腔结构,包括粘膜、鼻甲骨增生肥厚, 尤其是当宽敞侧鼻腔下鼻甲组织变化在这些变化难以改变时,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虽然在理论上能控制两侧鼻腔等容,但实际上还会提高 原本宽敞侧的鼻腔阻力,加重鼻塞在矫正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中进 行下鼻甲外移术则能解除下鼻甲和鼻中隔间已经存在的接触阻断或 增加最小截面积,达到对称性通气的目的同时,下鼻腔外移术仅仅 改变其位置,对正常鼻甲组织无损坏,有利于恢复正常通气,也符合 功能型治疗理念本组研究结果也证明联合手术治疗组患者的痊愈率 73. 33%以及好转率100. 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o当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术式也是提高手术疗效的 关键,这直接影响到鼻塞症状缓解效果及其通气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在鼻窦CT与鼻内镜联合辅助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下鼻甲 外移术对鼻中隔偏于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能取 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舜.手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 3(20): 141-142. [2]韩德民,王彤,减洪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手术[J].中国医学 文摘,2009, 24 (2): 103-105. [3]韩德民,张 罗.鼻生理功能及其临床评估[JL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 30(1): 44-48. [4]查潇逸.鼻中隔偏曲并发鼻窦炎53例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17): 99. [5]Paccoi P, Di Peco V. Septal cartilage graft for nasal valve incompetence associated with deviated septum [J]. Am JRhinol, 2007, 21 (5): 622-625. [6]刘永刚.鼻腔解剖学变异对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蚌埠医学报,2007, 32 (4), 447-448. [7]韦树春,黄天勇,刘为纲,等.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综合处理鼻中隔及下鼻甲病变[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 外科杂志,2009, 15 (1): 65-67. [8] Park HY, KimHS, Kang SO,et al. Effect of septoplasty on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8, 134 (4): 419-423. [9]马有祥,于德林,蓝志杰.鼻内窥镜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32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 12 (4): 186.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