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以央视为例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8KB
约9页
文档ID:205124158
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以央视为例_第1页
1/9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讲述大纲目录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界定 3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概述 32.1述评结合型(电视述评) 32.2主评型(电视评论) 32.3评价两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33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 33.1《观察与思考》引航初发展 33.2《焦点访谈》初步完善 43.3《新闻1+1)成熟阶段 44.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发展演变 44.1节目形态的变化 由新闻述评到新闻评论类谈话 44.2评论主题的变化 强政治性到强社会性 44.3叙事角度 从仰视政治到平视现实 44.4电视新闻评论的常态化趋势凸显,时效性增强 45.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一-《新闻1+1》 55.1选题 55.1.1聚焦于国内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 55.1.2社会民生类新闻占多数 55.2节目形式 55.2.1 1+1的双人谈话模式 55.2.2挖掘图像功能,提供事实证据 523 “LIVE”标志的特殊性5.3新闻评论 65.3.1时效性强 65.3.2评论视角独特 75.3.3新闻语态的平民化 75.4主持人风格 86. 央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现状评析 8参考文献 9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界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借助电视媒体,针对现 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 共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F1样 式。

这一界定,区分它和消息新闻的不同任务前者是报道事实,传播新闻信息, 而新闻评论节目则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c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概述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 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2.1述评结合型(电视述评)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百分比大概分为 1: 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 型,例如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n, “用事实说话”的“镜 头”为节目提供叙述性消息,嘉宾点评为提供意见性信息2.2主评型(电视评论)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接近4:1,叙 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如央视《新闻1+1》,节目 先介绍新闻背景后,再由主持人提问,评论员进行评述2. 3评价两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述评结合型的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探索过程中的一步,但是真正的电视新闻 评论节目是主评型,因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只有做到从“用事实说话”转到“借 事实说话”,从以“事实为中心”转到以“观点为中心”,从“展现调查的过程” 转到“展现观点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电视新闻评论的魅力。

3.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历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己出现新闻评论类节目,发展至今经历了三 个时期:3.1《观察与思考》引航初发展播报评论文章,声画分离以1980年央视创办的第一个新闻评论性栏目《观 察与思考》为开端,节目诞生初期,新闻评论和电视没有很好的融合,只是 生硬的把新闻评论搬到电视上,播音员播放评论文章,画面是播音员的半身图 像或记者采访、采访画面3. 2《焦点访谈》初步完善深度评论引起社会反响c 1993年起,央视创办《焦点访谈》,这一时•期的电 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初步成熟,具备了初步完善的特性,主持人、记者、专家相 配合,对新闻事件及其背后原因进行深度剖析3.3《新闻1+1》成熟阶段对话模式,畅谈社会议题央视2008年推出《新闻1+1》,引入白岩松作为 时事评论员,采用一个主持人和一个评论员的1+1对话模式,每日播出及时探 讨社会话题4.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发展演变4.1节目形态的变化 由新闻述评到新闻评论类谈话《焦点访谈》主要是新闻述评,初期时主持人在演播室内,屏幕播放记者 采访画面,二者围绕题展开讨论后期邀请嘉宾,记者先介绍事件过程,然 后主持人抛出话题,最后嘉宾点评,相对粗糙的三段式。

《新闻1+1》引入时事评论员,开启谈话模式,在介绍新闻背景之后,主 持人先提出疑问,评论员进行评述,期间主持人聆听,适时总结评论重点及进 一步提出问题整个节目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画面介绍、嘉宾评论四部分相 辅相成4.2评论主题的变化 强政治性到强社会性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发展初期,政治性过强随着社会的改革,过强 的政治性论调不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随之而来的是节目选题中社会性话题比重不断加大,政治话题比重相对降低4. 3叙事角度从仰视政治到平视现实节目叙事角度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多用仰视的视角,从国家和谐的角度解读 当前政策当下,开始更多用平视视角看待社会,从普通百姓的视角解释国家 政策,选取普通的大众而非典型人物来诠释社会的变革4.4电视新闻评论的常态化趋势凸显,时效性增强过去新闻评论性节目多关注国家政策或重大社会事件,当发生类似社会事件 时,各个媒体都会出现评论节目,但平时则能省就省《新闻1+1》的创办开 拓了电视新闻评论常态化趋势,日播使新闻评论时效性得到很大提升5.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一一《新闻1+1》注:[1]此处PPT背景图中链接3月19日《新闻1 + 1》节目的剪辑版本,时长2分40秒。

[2]此处PPT只显示黑体字部分,其他为讲解部分5. 1选题5. 1. 1聚焦于国内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5.1.2社会民生类新闻占多数例如3月14 口至3月28 口节目选题如下:2014年3月28日大凉山:别让孤独的孩子孤独!2014年3月26日2014年3月25日杭州限牌:狂乱的一夜! 大凉山,别让教育着凉!2014年3月24日校服如何“致青春” ? !2014年3月21日睡得好,才有“中国梦”!2014年3月20日失联航班,期待确定消息!2014年3月19日2014年3月18日李代沫,唱的是歌,吸的是毒! 失联飞机:迷失?谜失?2014年3月17日“婴儿安全岛”,暂停,但请别放弃!2014年3月]4日MH370,究竟哪儿去了?5.2节目形式5. 2-1 1+1的双人谈话模式《新闻1+1》开创了一•种主持人加观察员的“双人相互谈话”节目形式董倩 作为节目主持人,而白岩松的身份是新闻评论员,两人交互双向制动,形成开放 的话语场董倩作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卅联者,而且宏观把握着节n的 走向,对新闻观点进行有效平衡和补充,把选题外围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 而白岩松主要是担任“评”和“说”的任务,是整个节目的灵魂,通过他系统的 分析和解读,使得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更为清晰。

5. 2.2挖掘图像功能,提供事实证据当今的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电视新闻 的传播要求不仅仅是停留于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将“浅层”信息与“深层”信 息都尽收眼底与传统媒介不同,电视画面可以为电视新闻言论提供论证过程的 论据,这也是电视新闻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一大优势传统的纸质媒介许多时候靠 的是记者对单一的新闻事件进行描述,没有具体的图像、场景、现场画面等可观 性事物的展现,使得新闻媒介形式十分单一而电视新闻弥补了这一缺陷,运用 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等多种方式,为主持人的评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充分发 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符号功能,用图像评论与口播评论共同建构起-•种令人信服 的逻辑推理关系在《新闻1+1》中,会将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和重点板块推荐 到观众面前,使新闻更具有跳跃感,视野更有冲击力5. 2.3 “LIVE”标志的特殊性《新闻1+1》与其他的节目形式不同,是一档直播性的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是事 前录制好的,这一点通过电视屏幕右上角的“LIVE”标志就可以看出众所周知, 直播节目较于录播节目难度会大一些,尤其是对于新闻评论类节目来说,主持人 在直播时就相当于是在一次次“冒险”,对于突发的新闻事件应当如何评论?从 什么角度评论?评论的尺度在哪里?这些都是栏目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做好 直播性的新闻评论节目很难,而且在央视的平台上,做好新闻评论节目更是难上 加难,一旦把握不好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就会引起社会的舆论狂潮,无法胜任人 民群众的意见领袖。

也正是由于困难重重,央视才花大力气去扶持和鼓励《新闻 i+i》这种直播性的新闻评论节日,以此来打造有价值的栏ri品牌,从而提高节 目质量5. 3新闻评论5. 3.1时效性强《新闻1+1》十分注重评论的时效性,选取的是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 话题进行分析评论,所涉及的话题都是新闻发生当天或至少是短期内的社会热点 新闻c例如在“十八大”会议召开以后,《新闻1+1》总共做了7期关于“十八 大”会议的节目,每期节目的侧重点都不同;又如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当天,新闻《1+1》就利用“现场连线”的方式采访了莫言,紧跟时事热点 可见,《新闻1+1》的评论时效性很强曹景行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新闻 在爆发后,有一个解释权的问题,大众还有一个知情权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 里,中国大陆事实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解释权放弃了一个新闻事件发生 后,如果你保持沉默,民众就会去寻找其他的消息来源作为媒体,其实最大的 竞争就是解释权之争第一解释权可能要比其他解释更重要因此,《新闻1+1》 对于时效性的重视,就是对第一解释权的重视5. 3. 2评论视角独特尽管《新闻1+1》的创办宗旨是“给您不一样的解析”,希望能从不同角度对 事件进行深刻分析和评论,但毕竟在中国现有的行政体制的大环境下,它不得不 时刻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去解读一些重大新闻事件。

而值得称赞的是,在《新闻 1+1》的节H中,评论员会首先按照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对新闻事件作出正确客观 的评价,再根据各大纸媒及网络上民众的言论进行整合分析,并没有一味的传达 政府的政策与精神,尤其在涉及政府的一些负面新闻时,评论员还会给予严厉批 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也是节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例如 《雾霾升级,治理要不要升级? !》(20130130)这一期,大雾问题己经困扰华 北地区多口,但是雾霾情况并没有解决,相关部门也没有给出合适的处理方案, 白岩松评论中带有讽刺,讽刺中又夹带着思考,语言犀利且有深度由此可见, 《新闻1+1》不仅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同时也很好的兼顾到了受众的利益,有效 地引导社会公众的思考由此也可以看出,评论员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3.3新闻语态的平民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语态 最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了以往的电视媒体的说教态度,逐步走向新闻 语态的平民化2007年,白岩松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作MFA课程 讲座,曾对央视评论员的语言有过这样的定义:“区别于官方话语系统与民间话 语系统的第三套语言系统。

而这“第三套语言系统”也可看做是新闻评论语言 平民化的象征,所以,《新闻1+1》就运用了平民化的思维方式和传播语态去表 达陈述言论观点,使得新闻评述中假、大、空的内容少了,客观、具体平实的话 语逐渐增多这样一来,新闻语言就会变得非常的通俗易懂,表达方式也是简单明了、随意自然,大大增加节目的可观性,使得各个文化程度的受众都可以接受, 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引导正确舆论的作用5. 4主持人风格 5.4.1董倩调理清晰,有扎实的采访功底,对整个节目的进程和脉络把握的十分 到位5.4.2白岩松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拥有较高的新闻素养,评论别具一格,令人 耳目一新6.央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现状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