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205081758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探究学习内容: 人教版学校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8自然段。 探究学习目标: 1、学问目标: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分清文章主次。 2、智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情景,主动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概括和探究力量。 3、情意目标:培育同学探究问题的爱好,体验猎取学问、运用学问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探究学习教具: 同学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 探

2、究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的预备: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双龙洞在浙江金华。 生2:我知道了巡游的挨次是从金华动身来到罗甸,然后上山进入洞口,到达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终出洞。 生3:我知道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生4: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非常漂亮。 生5:我还知道洞口很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已了解、把握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连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让同学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

3、1: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3: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详细? 生4: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生5:我想知道是怎样坐船进洞的? 生6:我想知道怎样以导游的身份用解说词把这些景点介绍给游客。 生7:我想知道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绽开: 探究问题一(让同学读第5自然段) 1、提出问题: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

4、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 2、同学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进行争论沟通。 3、探究结果展现: 生1: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生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3:我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才说一声“行了”。 生4:小船是这样通过孔隙的: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生5:进洞时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好像都在向他挤压过来,还感觉要是把头略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6:经过孔隙时心里既奇怪又紧急。 4、

5、做演示:拿出纸制的低矮窄小的孔隙、小船,演示进洞过程,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5、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做演示试验。 探究问题二(让同学读第6自然段) 1、提出问题: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2、同学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适当时候展现石钟乳和石笋图片) 3、探究结果展现: 生1:内洞一团漆黑,特别宽广。 生2:在洞顶有双龙,洞内还有外形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特别漂亮奇妙。 生3:内洞的特点是黑、美、奇。 生4:我觉得有的石笋像一座塔,有的石钟乳像一个蘑菇。 探究问题三(学习第7、8自然段)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具体,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小组读

6、文争论 3、探究结果展现: 生: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假如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师:对,我们写文章肯定要详略分明,不能重复、罗嗦。 探究问题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1、提出问题:扫瞄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怎样以导游身份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的一处景物, 2、同学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沟通。 3、探究结果展现: 生1:我觉得外洞、孔隙、内洞三处景点写得较详细。 生2:因为这三处景点特殊美,所以把它写得很详细。 生3:因为这三处才是旅游者要游双龙洞的目的,所以写得较详细。 生4:我认为外洞很美,我要介绍给游客们。游客们,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双龙洞

7、的洞口。瞧,它多宽呀,像个大桥洞,据说,在这聚集一千或八百个人开会,也不会觉得拥挤。站在这儿外看,风景更是迷人。你们看,这座山多高啊,山上树林茂密,整座山气概宏伟。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内洞、孔隙、外洞三处特殊美,因此写得很详细,这样也更好地体现出对双龙洞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这种抓住主要内容详细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做到有详有略。同学们回去依据解说词向家人、伴侣介绍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点。 三、探究学习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才是一篇好文章。 生2:我懂得了怎样用解说词介绍景点,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精彩的导游,把我们祖国的漂亮景物介绍给大家听。 生3:我懂得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生4: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游记要按巡游挨次写清晰。 生5:我学会了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细介绍景点。 生6:通过自己做试验,更好玩,理解更透彻。 生7: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互沟通,感到学得更生动,记得更坚固,爱好更深厚。 师小结:这节探究学习课同学们学得很仔细,做得很认真,想得很开阔,较好地完成了探究学习任务。盼望大家在今后探究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