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05076513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在口益激烈的竞争中,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水平行业特色高 校如何发展?笔者认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需要清醒认识自身定位,充 分发挥比较优势,突破传统固有瓶颈,整合力量,创新发展。应该抢抓协 同创新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 涵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长期服务行 业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学科专业布局、资源投入配置 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办学模式。经过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大 部分原有中央行业部门所属高校划归为直属教育部或者地方政府管辖,教 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有33所是行业高校。这类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虽 然已不再隶属行业部门管理,但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较为集中的特色 学科体系,在行业内拥有领先的科技资源和一定的行业影响力。1.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必须贴近行业需求,推进协同创新,明确发展定位一是强化主动竞争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与原 有的行业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缺少行业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资源支 撑,学校内部需要强化主动竞争意识,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人才 引进培养力度、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成果产出等方式,不断求新 求变,保持高

3、水平的办学质量,从而在与众多综合性大学竞争的过程中占 有一席之地。二是强化合作办学意识,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经过高等教育管理 体制的改革,固有的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体制被打破,为高校深入利用各 类社会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以满足行业需求的应 用型学科为建设基础,具有丰富的与行业部门合作的经验,在巩固此类合 作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和兄弟高校之 间的交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三是强化区域服务意识,积极调整服务面向。随着行业院校划归部属 或地方管理之后,其单纯服务行业的职能定位逐步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服 务国家、支撑行业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多重角色。高水平行

4、业特色高校需要 在保持自身行业特色和创新优势的同时,逐步增加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2.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是特色学科优势明显。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 学科设置多是围绕行业展开,在长期服务行业需求的过程中与行业内建立 起紧密的联系。特色优势学科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 体现,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林学、风景园林学;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冶金;中国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农业工程学;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都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占据领先的地位O二是学科集群建设先行。在面向社会办学、服务行业需求的过程中,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

5、学往往率先对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具 有围绕行业发展调整学科面向、整合学科资源的自觉,大多自发地进行学 科的调整和融合,学科集群建设程度较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率先成立 了国内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校以国家 和行业的高水平项目为牵引,促进林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水土保持 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优势学科集群。三是基础平台扎实完备。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基本属于国家“211工 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范畴,可以有力地推动科技资源和物质资 源的整合利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现有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 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6、研究站、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 原料研发中心、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等五个国家级的科技平台和以北 京市实验室、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为主的数十个省部级科技平 台,具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高度共享的体系,为学校的协同创新提供 了重要保障。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实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困境和挑战也逐步 显现。不再有行业部门的资源支撑,服务行业的深度和广度明显萎缩;自 身专业特色优势削弱,核心竞争力不足;人才培养的特色、科技创新能力 和社会影响力下降等,都是摆在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面前的共性问题。这 就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探索出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1

7、.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对内以学科建 设为龙头,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外“以政产学研用”为依托,吸 引学校发展的外源支持。将学校的发展放在国家科教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下 思考,立足林业、生态、环保等优势领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核心竞 争力,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为依托吸引外部资源,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驱动。学校深入剖析学科的本质内涵,构筑以特色优势学科为牵引,队伍建 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平台基地建设为保障的学科建设体系。 明确学科建设思路,完善学科结构布局。以20

8、12年学科评估中获得全国 第一的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为主干,加以富有潜力的林业工程学和农林经济 管理学,形成特色鲜明的四大一级学科建设框架,并且完善二级学科布局。 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将艺术类、设计类学科有机整合,成立艺术设计学院。 各学院也结合国家行业需求,科学地规划学科体系和结构,形成可持续、 高水平的学术体系和能够产生持续创新能力的学科群;坚持人才强校战 略,提升学科发展活力。2. 坚持引育并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完成了以学院为主体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了学 院选人用人的自主权。深化岗位聘任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 教师科研创新的活力。充分利用国家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支持

9、,加大领 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注重I才I队建设和青年后备力量的培 养。3. 强化科研基地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学校把基地平台保障放到重要的地位来抓,建立两级科技平台管理模 式。优化平台的建设方向、功能划分和组织结构,科学明确任务和资源配 置,有效利用资源,大力实施开放共享,建立以产出规模和质量为标准的 绩效考核评价机制。4. 以“政产学研用”为依托,吸引学校发展的外源支持学校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引入办学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聚合政府、高 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将学校置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创新技术转化的 网络连结点中,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推动多元创新 主体协同发展;

10、紧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校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明确了优先发展林木等可再生 资源培育、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生物学、 园林与城乡人居环境安全、生物质材料及能源、生态文明等特色人文社会 科学等重点领域。主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重大公益项目的研究,及 时了解国家需求,为国家政策咨询提供有力的支撑。5. 与地方政府建立深度的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学校强化与教育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环保部、住建部等行业主 管部门的合作办学机制,紧密依托科研创新优势,促进教育科研相互融合。 学校主动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参与三峡工程、全国 水土

11、保持规划和国家重点林木厘种基地设置等国家重大建设和战略的论 证和评估。加强生态文明相关的科技支撑和宏观战略咨询,组织专家参与 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重大咨询项Ho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牵头建立“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 同创新中心。注重国际合作办学,依托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机制推进 学校在亚太地区的林业教育合作交流。紧密结合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和产业无缝对接。学校围绕林业 产业的发展趋势,推动优势学科与林业产业的直接对接,提供有效的科技 支撑。学校以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为平台,主动接轨现代产业需 求。园林植物学科依托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韦I绕花卉产业链全程 开展研究,已经研发1

12、0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抗寒梅花、 高山杜鹃等研发新品种已经在国内多个省市推广。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北方平原林木良种创新与示范实践基地 “枣树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二积极 服务首都生态建设,为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提供科技支撑,完成北京市植 物种质资源调查,参与北京市郊野公园的总体规划。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的再思考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为高等教育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高 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大多完成了规模扩张的过程,正逐少转向以提升质量为 目标的内涵建设。要抓住协同创新的重大机遇,发挥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 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 一体化。1

13、 .借鉴国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创新型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主要载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提升创新能力最主 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硅谷模式;口本的官产学研体 系;德国的“知识-资本”互换模式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应该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通过构建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和政策 制度,保证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知识传播与转移过程的 高度畅通,建立推动自主创新良性发展的成好生态环境。2. 创建符合协同创新理念的体制机制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打破传统的科技力量自 成体系、学科布局分散重复

14、、科研成果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共享的姿 态,科学配置科技资源,建设合理的评价机制。要打破学科建设的藩篱, 推动教授治学,建立起以学术为纽带的无边界或者虚化边界的柔性创新组 织,构建协同创新的共享机制,推动创新主体的深度联合,引入骨干企业 和科研院所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实验平台,缩短成果落地转化的 时间,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3. 坚持行业高校个性化特色发展特色是行业高校的生存之本,“协同”不等于“趋同,在以往规模化 的发展模式下,“趋同”和“去行业化”成为主流;但在提升内涵质量的 发展过程中,回归特色和个性应该是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不二选择。高 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要坚守住行业主阵地,面向国家、面向行业、面向区域 经济,建设赋予特色和竞争力的品牌学科,通过不断的渗透、交又、嫁接 探索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过程中,高水平行 业特色高校要牢牢把握特色这一利器,发挥高校掌握的资源效用,将科技 创新的驱动力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力有机结合,汇聚创新主体的力量,共同 发展。责任编辑:于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