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0KB
约6页
文档ID:205042375
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_第1页
1/6

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微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专业摄影报道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身处爆炸案现场的 亚当,斯塔西(Adam Stacey)用抓拍下一名男子站在昏暗而拥挤 的地铁隧道中,用手绢捂着嘴的画面,从画面中可以看到男子背后刚 刚发生爆炸的地铁车厢以及里面的乘客他迅速把照片发送给经营博 客网站的朋友,博客上的照片随即成为网络点击率最高的图片美国 纽约《时代》和华盛顿邮报等世界主流媒体在大爆炸后均刊发了在爆 炸现场市民用拍摄的照片在突发事件面前,报道及时、传播迅捷以及有强烈现场感是构成 好照片的首要要素,相比之下,拍摄者的身份、影像质量、拍摄技术等 均属次要因素而“我在现场”的个人化报道方式成为达成上述传播 要素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的影像采集、处理、传播和接收 过程给新闻摄影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满足了个人进行图片采集的 技术条件于是,在英文词汇中,出现了一个新词:Citizen Photojournalism市民摄影记者)专指那些用拍摄新闻事件, 并将照片发给新闻出版物,最终获得刊用的非职业人群这些非职业 化的摄影图片,通过与互联网平台传播,获得刊登及传播,不仅 成为传统媒体新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专业化的新闻图片生产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微图的传播特点微图始于何时,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各大网站 的论坛是网友贴图最早的载体即由网民根据事发现场的目击在论坛 发图,其他网民通过“添砖砌墙”式的论坛跟帖将热门图片“置顶” 引发众议此后,报纸等传统媒体对图片进行转载和延伸报道,从而使 被摄事件或人物放大为新闻事件,最终就造就了诸如“史上最牛”等公共事件及层出不迭的各式“网络红人"O2009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方式集中出现和快速普及,实 现了和互联网终端的无缝对接和实时互动,从而使用户顺利 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微博成为网友拍摄的图片最常用的传播渠道 以新浪微博为例,通过提供类似Twitter的微博服务的平台,用户可 通过网页、WAP页面、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从而使每 个用户不用电脑就可以发表信息、分享图片如今,新浪微博注 册用户超过千万,儿乎每天使用的超级活跃用户超过百万,其中有超 过40%用户访问来自于新浪微博被热捧,标志着“移动互联网 的SNS时代”的到来,也使得非专业摄影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目 前由非职业记者生产的“微图”已经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 终端等多个平台上,并体现出与专业摄影不同的传播特点。

1. “我在现场”的传播便捷性在微博上,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身处新闻事件现 场的民众可以通过论坛、微博贴图等形式第一时间传递展现现场画面, 通过现场目击和实肘报道,从而大大强化了传统媒体与、网站的 传播互动o2010年5月14 FI,广州遭遇暴雨侵袭,大雨造成多处水患, 微博博友纷纷用即拍即传贴图,全景展现各路段的街景,在突发 事件报道上扮演各路记者“现场直播”的角色,呈现出记者无处不在 的传播便捷性2. 传播内容的裂变性和辐射性微图既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 的一对多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多对多的裂变传播移动终端提 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博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微图的 传播速度呈几何级的递增,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 度和传播广度3 .传播方式的实时互动性微博网站具有即时通讯功能,可通过和MSN等即时通讯软件 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 因此,可以设想,对于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 有微博用户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 将超过所有媒体而新技术的运用则使得用户也更加容易对访问者的 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微图的内容类型1. 突发性事件2010年4月14日清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发生7. 1级地震 当FI中午12时左右,即地震发生4个小时后,第一张地震照片通过新 华社向全球发稿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一组灾情照片是由一位中国移 动用户通过彩信从地震灾区传出的,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纷纷转载, 通过这组照片,全球关注中国玉树的人们第一时间知晓了当地的灾情 据了解,从新华社青海分社所在的西宁到地震灾区玉树,最快也要10 个小时以上,来回就是20多个小时加上地震带来的交通不便、网络 中断等不利因素,选择到现场去拍照就会严重影响及时传递灾情信息, 鉴于照片较清晰、以彩信发送迅捷准确的特点,这位中国移动用 户用彩信发出的第一张地震照片就受到了新华社的青睐与玉树地震类似,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后,都会有关于事件的图片 和信息经过现场见证者拍摄,再经由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传递出 来,这些微图可能相对粗糙、拍摄的技术也不及专业摄影记者,但是满 足了突发事件发生后最急切的传播需求,并伴随着鲜明的现场感成为 呈现这些事件的第一印象,有些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2. 网络公共事件2007年3月,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张网络图片:一个被挖成 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 海中的一叶孤舟。

图片一时之间被网友热议和传播,人们将其称为 “史上最牛的钉子户"o随后经媒体披露,图片拍摄的是重庆市九龙 坡区杨家坪鹤兴路17号的房屋产权人拒绝拆迁,开发商将周围房屋 拆除后的场景在“猫眼看人"论坛,“关于最牛钉子户的最新 报道(组图)” 一帖,一夜之间引来近万人回帖,不少网友通宵守候,等 待事件的最新报道这张图片和它带来的影响引发国内外各大媒体争 相进行跟进报道3. 公众人物与“网络红人”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不断有关于名人照片的流传和照片引发的 各类事件,从80后作家中喜爱自拍的郭敬明,到名噪一时的“艳照 门”,公众人物照片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流传成为网络文化的一景 伴随博客与微博的流行,名人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和大家一•起写博文、 发照片,与传统媒体刊出的报道相比,这些照片往往更生活化、私人化, 让关注者从中得到了别样的满足感另一方面,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经由图片成为名噪一时•的“公 众人物”2010年2月21 H,在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秒杀 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犀利哥PS图片帅到刺瞎你的眼睛! 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的帖子帖中发布数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 丐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原始版的“混搭" 潮流,被网友广泛迫捧,并“人肉搜索”到其真实身份与流浪遭遇,并 成功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继“芙蓉姐姐”、后宫优雅等网络名人 之后,“犀利哥”几乎仅凭一张照片一夜成名,虽然这类的图片往往具 有浓厚的娱乐意味和巨大的炒作嫌疑,但是却难以忽视其传播的速度 和影响力三、微图的报道价值1. 微图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微图无处不在的采集渠道,使得庞大的非专业记者群体成为传 统媒体最广泛的“后备军"如今已经有不少媒体如报纸和网络向博 友征集照片,以弥补媒体对事件报道的的不足2005年8月26 FI,京 华时报将一幅用拍摄的北京和平门地铁站发生火灾的照片刊登 在头版,尽管照片的颗粒粗糙,表现力也很一般,但这是首都平面媒体 第一次将照片使用在第一版上近两年,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 竞报、羊城晚报等报纸也相继开辟“照片"专栏,专门刊登使用 拍摄的新闻照片2009年,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版开辟“图库” 专版,选登摄影记者“扫街”及读者拍摄的图片,呈现贴近市井民生 的趣味性杭州都市快报推出“有图有真相”版面,寻找每天最接近 现场的照片,号召“以最快的速度发给我们,构图、曝光、像素……统 统不是问题,只要在本栏目刊登,即可得到1000元奖金” o2. “观众进场”使微图的报道题材更具贴近性和新闻性从微图报道内容上看,非专业化的拍摄关注的是与公众生活密 切相关的主题,有些将不为人知的个体故事变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话 题,甚至引发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了事件本身的发展走向。

有些则生 动描绘了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情和景象,通过平民视角表达了公众的 感受,往往也能引起较大范围的共鸣和关注3. 公众兴趣成为影响微图新闻价值的标准微图新闻价值的大小,并不在于拍摄者的身份、影像的质量和拍 摄技术拍摄者的视角可以不拘泥于专业摄影记者的要求,不需要顾 虑拍摄的效果,可以任意选择题材,随机随性地拍摄微图具有的自主 性、开放性、个性化,其新闻价值完全在于图片所能引起的公众的兴 趣和价值认同4 .微图报道表达出公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诉求虽然海量的移动互联网图片中绝大部分会在传播过程中昙花一 现,但是不胜枚举的微图也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公众的声音、表达公 众的诉求在全民摄影的时代,普通网友都可以拿起相机去记录身边 的人和事物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新闻事件和场景,并表达出作者对事件 本身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这些微图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热 烈回应,形成公众的关注热点,通过传统媒体的转发,实现其从新闻效 应到社会效应的转化5.微图的消费趋势冲击原有新闻报道的观念微图的兴起,一定意义上标明了消费时代图像霸权的出现这种 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对文字报道构成威胁,而且危及到文字所代表 的力求揭示事件真相的理性主义报道原则。

而代表着消费、欲望的视 觉印象和身体元素在非专业摄影中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则是感性力 量的张扬如何应对受众消费的现实转向,无疑对传统的摄影报道提 出了更大的挑战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