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

上传人:sq****j 文档编号:205038647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17页(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一】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1 第 1 章第 3 节第一课时交集、并集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想:一、教材分析: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同,本章在学生通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 补” 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 ” 运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 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有了集合的语言, 可以

2、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 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 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2、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3、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通

3、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四、教法、学法: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采用” 五环节教学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通过实例:学校举办了排球赛,08 小教(2)56 名同学中有 12 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 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 6 名同学。两项比赛中, 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

4、三个层次:层次一:发现要求没有参加比赛的人数,首先应该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并且知道参加比赛的人数是12+20-6,而不是 12+20,因为有 6人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层次二:老师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的观点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设利用 Venn 图来表示集合 A,B,C.发现集合 A,B 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 C. 层次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C 的元素的构成与集合A,B 的元素的关系。学生可以发现集合C 中的元素是由既参加排球比赛又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构成的,更进一步集合C 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 的元素又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构成的。通过对三个层次的探究和分析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第二环节:

5、最后抽象、归纳出交集的文字叙述的定义。定义给出后,让学生利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的集合表示。充分体现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第三环节:通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例 1 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2 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 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第四环节:最后对交集进行再认识, 并利用 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的性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只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在教师引导

6、下的” 再创造 ” 过程。应当准备预案。第五环节:通过综合性较强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这样的五个环节不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更印证了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交集的定义、性质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义、性质就顺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 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 ” 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小结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老师强调两点:一是交集与

7、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本节课进行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又要关注它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华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作业、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二】一、教材分析(一)内容说明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三角函数是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 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

8、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休 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二)课时安排4.8 节教材安排为 4 课时,我计划用 5 课时(三)目标和重、难点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

9、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0、(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 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2.重、难点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确定呢?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如何克服难点呢?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 横向距离 ” 和”kZ” 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单调性和对称性二、教法分析(

11、一)教法说明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2) 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 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

12、,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教学手段说明: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2)为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事先制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表,让学生当堂完成表格的填写;(3) 为节省课堂时间, 制作幻灯片演示正、 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三、学法和能力培养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

13、,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 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因此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四、教学程序指导思想是:两条线索、三大特点、四个环节(一)导入引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强调其含义和重要性,告诉学生,本节课将

14、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研究,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目的是打消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注意,也激起学生好奇和兴趣。(二)新知探索主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教学过程如下: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1.定义域、值域 2.周期性3.单调性(重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函数性质,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2)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课堂信息,使问题成为探索新知的线索和动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3)单调区间的探索过程是:先在靠近原点的一个单调周期内找出正弦函数的一个

15、增区间,由此表示出所有的增区间,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认识过程。* 教师结合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强调” 距离” (” 长度” )是周期的多少倍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因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意义建构,有助于以后理解记忆正弦型函数的相关性质。4.对称性设计意图:(1)因为奇偶性是特殊的对称性,掌握了对称性,容易得出奇偶性,所以着重讲清对称性。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再现过程。(2)从正弦函数的对称性看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数学的审美功能。5.最值点和零值点有了对称性的理解,容易得出此性质。第二部分 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设计意图:(1)通过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利

16、于学生作自我评价;(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促进生生交流,利于教师作反馈评价;(3)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三)巩固练习补充和选作题体现了课堂要求的差异性。(四)结课五、板书说明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 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六、效果及评价说明(一)知识诊断(二)评价说明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 作出适时调整、 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 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