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精品】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8938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精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论文关键词:大学牛诚信教育思考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 济的深入,社会诚信越来越受到质疑,其中大学牛的诚信问题尤其要引起我们的 关注。大学牛作为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一个群体,其诚信水平的状况、索质的状况 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徳状况,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诚信是大学 牛在未来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牛必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索质。通过对大学 牛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有利于探究有效预防和控制人学牛诚信问题的具体措施, 倡导大学牛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强化诚信理念的“内化”等手段,从而实现当代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我国现阶

2、段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小华民族的传统美徳。当代大学牛经 过多年的正规教育,在具备较高知识层次的同吋,其思想道德索质及诚信水平也 得以不断提升。因此在这一青年群体中,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能够将诚信视 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从而积极履行承诺,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 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互为信用的关系。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利益诱 惑和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 彖,如一些大学牛的诚信意识淡薄,使得诚信失去了它本来自身的价值。大学牛 诚信缺失问题,己经损坏了高素质人才的形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 大学牛在学习和

3、学术研究中的不诚信一是部分大学牛平时学习不用功,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复习,甚至有些学 牛作业也请人代做,以至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不争的一个 事实。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有些大学牛为写论文或完成作业,不钻研求实, 反靠剽窃求成。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对于部分大学牛來 说是家常便饭。三是大学牛以不诚实手段获取分数荣誉的现象严重存在。考试 分数高低是衡量人才标准与就业起点水准的重要标志,社会上仍有以这种不正常 的心态看待分数的情况,因而就必然导致部分学牛以不正常的手段来获取分数。 入党、三好学牛、奖学金等各类评奖评优制度在推荐毕业牛就业中都能发挥不 可低估的作用。

4、这些对于大学牛来讲,无疑都是极大的诱惑。2. 大学牛在日常社会牛活和人际交往11 *的不诚信现在不少大学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言而无信,如借同学、老 师的钱不归还;到附近的商店、饭店赊帐;助学贷款只签不还,毕业时就逃之夭夭 等现彖屡见不鲜。诚信缺失行为在校园内大有泛滥Z势,容易导致学牛冷漠、紧 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大学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 展。这可能会使高等学校校园处于不稳定的状态。3. 大学牛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一是自荐材料的虚假。大学牛为了能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过程小找 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牛采取涂改学习成绩证明、伪造虚假的就业材料。二是面 试中自我拔

5、高。有的毕业牛在面试吋夸夸其谈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结果到 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却发现其十分平庸。三是大学牛签约后随意毁约。一遇 到接收单位就迫不及待地与用人单位签约,后来发现可供IH己选择的单位比较多, 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义无反顾地与原单位解除合同,这容易造成了企业与大学牛 群体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大学牛就业陷入“恶性循环”之小。4. 大学牛在经济上的不诚信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一是骗贷逃贷,有一些学牛伪造困难证明,只签不还,合同意识淡薄,违约现 象严重,因而导致现在不少银行在启动助学贷款项Fl吋往往持谨慎迟疑态度,连 累了许多经济确实怵I难的大学牛。这些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整个社会的

6、信誉都带来了不良影响。二是恶意拖欠学费。H前高校中大学牛恶意欠费问题 成为了管理者很头疼的问题,在全国各高校都有一定的普遍性,所欠金额每年也 都在增加,甚至这种现彖造成有的学校办学都很困难。二、构建我国现阶段大学牛诚信教育的机制当代大学牛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诚信修养,否则得到的教训是非常惨痛 的,“狼来了”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促进现 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真正力量。诚信是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诚信是大学牛必备的人格要素之一,是大 学牛实现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大学牛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 当务Z急。我们要结合

7、我国诚信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大学牛的思想实际失信 现状,努力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牛诚信教育体系。首先,转变大学教育理念,改革大学德育体系。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各层次需要 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建构大学牛诚信教育体系吋,第一要明确大学徳育的H标, 即培养大学牛具有完善的人格,把诚信作为完善人格来追求、来体验,不能纯粹 地只以德育的社会价值功能为起点制定H标,而要从高校德育本身的价值和H标, 大学牛内在需求的多元化实质來建立新的德育F1标。第二,在大学德育教育内容 的建设小耍坚持“两手抓”,既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牛的科 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同时又不能忽视他们的人文科学

8、知识和素养的培养,增强大 学牛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以大学牛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 大学牛受到教育和感化。第三,是改进大学徳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深化大学牛 诚信实践教育。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牛的德行统一。从基木行为抓起, 让大学牛在日常的学习、牛活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 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道德的要求,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 质。其次,寓教于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诚信,在实践中落实诚信教育。要 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诚信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牛 脑袋的工作,在实践小认真落实。要注意从学校和学牛的实际出发,结合典型

9、事 例和学牛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学牛身边发牛的凡人小事的讨论和学校院士、 名教授的言传身教,把诚信教育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牛宿舍和学牛公寓,落实到 每一位大学牛中。诚信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再次,创设诚信教育实践、完善诚信教育措施需要大学牛诚信教育形成良好 的机制。刚性的制度和措施是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当前高校大学牛诚信 制度的建设可以从几个方而入手。(1) 必须建立具有强制力的诚信道德规则。让学牛充分认识诚信道德是大学 牛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遵守诚信道德规则是一个大学牛对自己最基本的要 求。对大学牛来说,个人信用首先体现为一种对诚信原则的敬畏精神,把诚信作 为自己安身立业的基点

10、。那种蔑视规则、缺乏自省的意识和言行对培养完善人 格十分不利。当代大学牛健康人格塑造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牛的负责任的能 力、追求平等的意识、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崇敬态度,这也是学校诚信教育的核 心内容。(2) 建立大学牛诚信教育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牛身份证、户籍、基本经 历、奖惩情况、助学贷款、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及其评价由学校统一管理, 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 案成为犬学牛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教育者应定期根据诚信档案的记录,对 每位学牛的信用等级做出评价,并对外公布,接受每一位教师和学牛的监督,使诚 信档案自身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因此,学校可通过

11、规范制度的建立来促进大学 牛诚信意识的养成。(3) 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和应的约束处罚机制,让诚信者受到 奖励,让不诚信者受到处罚、付出代价。此外,还应制订相应的措施保障这种诚 信评估体系,如对于诚信度低的学牛不得担任学牛会、班干部,不能接受奖学金 等;对于诚信度高的学牛应予以公开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以此来 加强对大学牛诚信的监督。(4) 学校还应该拓展诚信监督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 举报奖励制度等,促进大学牛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从学校入手,通过管理者带 头,实施者(教师)示范,主动创设、培育诚信环境,重视诚信教育的持久性。校园 是大学牛学习、牛活

12、的场所,校园的诚信氛围影响着学牛诚信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大学牛诚信教育工作,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是一个新课 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照抄,当然,也不能照搬、照抄。解决大学牛诚信缺 失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国家的重视、需要高校的重视、需要全 社会的重视。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克服或改变它,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 方方而而的因素共同参与进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牛的事情,同时还是社 会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必须而对的问题。各个高校要在“明礼诚信,以 德治国”方针指引下,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牛诚信教育体系,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再作贡献。参考文献:1 刘智峰著道德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邢元敬著道德创新与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 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朱新均人牛观通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