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8917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摘要:目前,反思型教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 泛关注。在我国,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当前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 反思型教师的定义出发,重点介绍了反思型教师的特 征和一些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简要分 析了如何培养反思型教师。关键词:反思型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一、反思型教师的定义“反思型教师”没有一个准确的严格的定义,主 要的说法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能够借助先进的教育 教学理论和他人的教学经验,积极主动地对自身教育 教学观念及其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分析、研 究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教师。”其实, 反思型教师具有以下几个

2、共同的特征。第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反思型教师,要有终身 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的意识。教师作为教育环节中 最重要的知识传递者,必须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革以 及知识结构层,不但从知识层面,更要从整个人的精 神层面,带给学生新的知识文化。第二,反思应该是对自己课堂进行的客观记录。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不但要反思自己的长处优 点,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理性的批判者。从自己的 课堂中找出不足与缺陷,对口己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其次,反思也要观测周围学生的反应。第三,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每个学生 性格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方方面面都有所不同。二、提倡反思型教师的必要性提倡反思型教师,既是时代的要求,又

3、是个人成 长的需要。提倡反思型教师是中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的推动力。提倡反思型教师对于个人而言意义重大。 要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终身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人知识能力的提升。其次, 提倡反思型教师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和反 思能力。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都能够使教师更 具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三、成为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 与国家政策、社会支持联系在一起的,学校也可以针 对自己的学校以制度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规 划和组织。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让教师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或者组织专题演讲与各种竞赛活动,让教 师了解国内外关

4、于外语教学的最新动态,掌握最先进 教学理念。教师通常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反思自己 的教学。1. 教师日志/日记教师的日志和日记就是教师对自己一天实际教学 的忠实记录,将在课堂中的有意义的所作所为通过日 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一些好的想法和改进意见都可 以写进去,这样在下一次教学中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录像、录音教学,这些都是一 线教师宝贵的教学材料。2. 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教师也许不能直接从自己的课堂中找出自己的优 势或者是缺点,但是定期观摩别的教师的上课,就会 很轻松地找出他人课堂中的优势和缺点,因为这个时 候教师不是当事人,而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 观察。把这些都记录下

5、来,然后再与自己的课堂进行 比较,这样就能很轻松地找出缺点和不足。3. 教学研讨教学研讨不但要求学校提供特定的时间和环境, 更要求教师自身具有研讨意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 理论基础,否则是没有办法进行理论上的研讨活动的。 可以积极为学校建言献策,教师之间不定期地召开教 学研讨会,重点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失误、难点等 进行讨论与分析,集思广益,最后每位教师都可以从 别人身上和从讨论的结果获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本文所述的反思型教师的特点来看,反思型教 师、反思型教学都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学而言的,被认 为是教师较好、较完美的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方式。 对于何为反思型教师,当代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 题:首先,反思型教师的概念不是特别清楚。其次, 教师还是缺乏一个比较有利的反思环境。最后,对于 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技能并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这 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同努力,探索出更加系统、 更加符合现代教学要求、满足教师发展的新模式。参考文献:1 薛笑丛反思教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界,2000, (4).2 任学印仮思型教师教育微探J.外国教育研 究,200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