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1640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尝试摘要:为了深入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木文提出了师生互动式历 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方法,介绍该方法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当中应用, 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教学日的、具体做法、关键及教学效果。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师生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即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多种有效 教学手段与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 以来,“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成为诸多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课堂上“昏 睡者有之,读小说者有之,背单词者有

2、之” O 一些到课学生明确表示:“上政治课只因怕点 名,缺课被抓,会影响期末成绩。”造成这种尴尬局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课程设 置、教材编写方面的缺失:教学体制僵化、教材编写枯燥。教学大纲千篇一律,教材明显具 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嫌疑,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使得大学生难以完成德 育体验;其二,教师理论功底、教学技巧不足:知识储备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新的课程体 制改革之后,大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有所增强。然而,单箪体制改革远远不够,制度由人来 制定、实施,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教师本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门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门课程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

3、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政治理论课不同,其主要是从 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为了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效性,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老师 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本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 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个性,运用参与式、启发式进行教学。进行课堂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民主,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 讨论、主题讲演与答辩、报告会、案例启发、情景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 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学内容,做

4、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历史情景, 适当播放教学资料片,安排讨论1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每个主 讲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实 践教学,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吃透相关理论,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身临 其境,直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利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 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从而提高该课教学的实 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笔

5、者介绍一种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事件是历史的基本素材。不言而喻,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最基本内容。因此,讲好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是讲好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根本基础。为了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教研室在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 教学法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以下拟将讨论的结果,做一简要介绍。一、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教学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 程,已经较为详细地了解过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对大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 就不能停留在中学历史课的那个水平上。我

6、们认为,中学历史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侧重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大学的历史课,就不 能去重复历史知识了,而应当把历史知识上升到历史理论。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最基本理论,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 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性,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通过许 许多多历史人物、事件所综合铸就的。我们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事件,其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认识这许多历史 人物、事件在促使、影响中国人民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比 如,中学教师己经告诉过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 制夷”主张的事件。而我们纲要课就不要再去讲述林

7、则2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过程、内容,而应当引导学生从中国的文化传 统、历史脉络,以及当时所处的国内外背景出发,分析这些人物促使出现这个事件的必然 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憧得在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下,先进的中 国知识分子必然会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二、实施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命题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1。教师命题,是开展互动 式历史人物事件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命题的1=1标,应当遵循教学目的,应当围绕中国近现 代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命题

8、内容不要太具体,只要给出题bl范围,让学生自己选择题bl范围内的某个方面进行 思考。不过,命题内容要囊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各个章节,同时要加强各个章 节之间的横行联系,足量让命题的题目,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练带C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十章中,我们逐章拟出以下10个题目范围供学生参考:1、林则徐禁烟的思想基础2、洪秀全与太平夭国兴衰3、民主思想深入民心是袁世凯称帝破产的主要原因4、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5、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6、台儿庄血战中的李宗仁7、林彪与江沈战役8、邓子恢与农业合作化运动9、刘少奇对“文化大革命”的抗争10、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主观、客观原因(二)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9、收集资料,是进行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预先收集与以上10个论题有关的资料。收集的资料,应当丰富多彩,既3要有人物传记,人物论著,人物事迹,又要有学术界对该人物的评论;既要有文字资 料,又要有影视资料;既要有讲述事件过程的内容,又要有介绍该事件的历史背景。教师收集的资料,要及时交给学生传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与发动学生,共同去收 集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辨别资料的真伪与可靠性;指导学生如何筛选资料。(三)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是互动式教学互动的一种重要体现。我们每个课堂的学生,都在90人左右。学生根据自己对以上10个问题的兴趣,自由结 合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612人。每

10、个小组,各选出一位小组长。由小组长 组织组员,在深入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分组讨论。讨论时间为一次课(2个学 时)。讨论后,各小组分别选派一位代表参加课堂发言。教师对各位代表的发言,进行评 分。所评的分数,作为这个小组所有成员的平时成绩。学生代表发言过程,要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或者要跟提问的同学进行辩论。学生也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拟定在以上10个题bl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的题Id,提交教师审定。经教师审定后的题目,就作为这个小组讨论的题甘。教师审定题目 后,应当为所审定的题目收集有关资料。(四)教师对学生所分析的问题,进行综合发言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

11、” 2,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去探究事 物的本质。客观事物是矛盾的统咻,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着。为 了认识事物的本质,人们可以把事物本来联结着的各个方面暂时分解开来,分别认识事物各 个方面的各种现象,然后从中去发现该事物总体的木质。当然,如果仅仅靠分析,还不能形成对事物统一完整的认识,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综合,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所谓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联结为一个整 体。教师综合发言的目的,在于把各个小组在不同方面的分析,综合到一个基本认识上,那 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好主导

12、作用4教师是开展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的决策者、指挥者,开展该教学法的成败, 首先要看教师是否发挥了良好的主导作用。当然,教师要想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得热情投 入,就得肯花苦工夫备好课。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注意以下若干问题:(1)留心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对学生有学术价值的创见,要指 导、鼓励他们撰写成论文拿出去投稿,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大学生已经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 强迫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愿望,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充分空间。(3)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历史人

13、物、事件的兴趣,是开展历史人物、事件分 析教学法的动力。(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发扬团队精神与提高沟通能力,进行 好小组讨论与课堂发言。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非常值得提倡,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 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科学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纠正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出现非适度的倾向。以往,在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时,经常出现要么大忠大义完美无暇,要么大奸大恶臭不 可闻。如果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不适度,可能就会出现弄巧成拙的消极后果。比如, 如果因为吴佩孚镇压过二七大罢工,教师就在课堂上全盘否定他,把他说成十恶不赦的历 史大魔王,但是,学生一旦知道吴佩孚后来

14、是在跟日木高层特务作斗争中以身殉国的,知 道我们党的高层领导人董必武曾经肯定过他的清廉与支持:五四运动,那么,学生就会对教 师讲课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再如,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与开展洋务运动时期的曾国 藩,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林彪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林彪,其性质就大不一样。教师 分析历史人物、事件,要全面,千力不要割断历史断章取义。教师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 历史人物时,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度。邓小平在谈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曾 经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 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3o5以往讲历史,往往侧重于

15、“惟一结论”,好人一定不会做坏事,坏人决不可能做好事。 实际上历史人物的表现,是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的。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左宗棠 等,很难加以褒贬。教师应当支持学生形成白己的见解和观点,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 物、事件的能力。不要强求学生观点一致。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木方法。其基本方法包括归纳与演 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类比与假设等,还包括历史事实的还原与重构、历史过程 的分析与解释等。再次,要引导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互动式历史人物事件分析教学法已经在我校获得了认可,学生更 加喜欢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互动,师生关系更加融合,学生白主性明显加 强,曰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主要参考资料: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壬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5、吴啥: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6、余志森:研究历史人物不可忽视各人特点,1984年10月15日文汇报。12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