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1120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儿童经验提升数学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儿童经验提升数学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儿童经验提升数学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儿童经验提升数学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儿童经验提升数学素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儿童经验提升数学素养王存文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12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 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中要注 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 过程。”这段话就阐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这 样的教学才会有效、高效。一、尊重已有知识经验,建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 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所以新知识只有在认识系统中找到 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并在“固定点”的基础上,

2、促使新旧知识 之间相互作用,才能使新知纳入旧知识系统而获得意义。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始:师先出示三个算式:l÷2、2÷4、3÷6,问:这几个 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把除法改写成分数,相应的就可以得到哪几个分数? 生:, (师板书。)师:猜一猜,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生L 我觉得这三个分数相等,因为上面的除法算式都相等。生2:我觉得这三个分数 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同。生3: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不一定 不相等,前面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就遇到过。师:你真是个学习的有心人,很注意 观察、思考。但现在既然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那就需要怎么办?在教

3、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使“固定点”更清晰,有利 于同化新知。再把三个除法算式改写成三个分数,要求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促使 学生1从商不变性质的角度作类比迁移一一获得这三个分数相等的猜测;促使学 生2从分数的角度作观察分析一一获得这三个分数不相等的猜想。教师再组织学 生探讨这三个相等分数内在蕴含的规律,从局部到整体,最终提炼出分数的基本 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分数的基本性质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再反复 练习巩固,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构建。二、唤醒已有知识经验,挖掘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直接提问、创设情境、问题解决、互动交 流等渠道来充分唤醒学生的

4、记忆,在唤醒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 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知识的矛 盾,从而推进学生建构知识的进程,提升数学素养。三、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新知起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或是模棱两可的。 学生的已有经验虽然是其知识系统中极为宝贵的组成部分,但只有在此基础上构 建新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巳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任务,就是根 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抓住本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不断完善 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猜想

5、,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验证的 方法有多种,每人要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验证的方法,然后每个小组再商量, 采用一种方法来验证。(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生1:我们小组用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画出这张纸的, 比较阴影部分的面积后发现面积相等,所以我们认为这三个分数也相等。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我们用的是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生3:我们是画线段图表示的,画三条一样长的线段,分别取它的,发现都一样长。生4:我们就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考虑的,l÷2= 、2÷4二、3÷6= , l÷2 = 2÷4=3÷6,所以

6、这三个分数肯定也相 等。生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都等于0.5,说明它们是相等的。生6:我们是这样想的: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 份,就是一半;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也是一半;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还是一半,所以我们认为这三 个分数是相等的。师: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证明了这三个分数相等,但这些分数的分子、 分母都不相同,这中间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 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在木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个猜想进行验证,有的小组从分数的意 义角度验证,有的小组从商不变性质的角度验证,又有小组用直观的方式验证, 还有的小组用推理的方式验证,学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验证。我想这正 是小组合作的成果,小组同学间的交流,彼此促进,相互启发,学生的听觉、视 觉、思维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发言。在第二次小组合作的交流中,因为数学语言的高度概括与严密,同样需 要学生在他人的提醒下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提炼自己的数学语言。所以,这样 的交流与倾听,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 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往中整合,切实提升他们的数学 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