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980747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摘 要:教学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在素质教育 观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上。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向学生展示数学的意义, 通过一个过程,让学生享受过程推理的乐趣,享受从探索到发现再到收获 的乐趣。笔者认为,有效的过程教学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教学的 连续性和关联性;教学的实践性。关键词:高中数学探讨过程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 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 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 力的

2、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 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一、注重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教学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对高中数学 教学而言,知识的探讨过程比结论更为重要,教师必须要重视展现教学的 过程,保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建立自 己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反思,在学习中起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这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让整个教学过程产生 环环相扣的作用,力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系教师的教学策略和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

3、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根据椭圆性质的研究经验,会很快想到运用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 方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因此,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步骤:第一步,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先自己独立 研究;每名学生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在组内交流;请小组代表在全班发 布本组研究成果(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 离心率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二步,经过上面的研究,学生对双曲线的儿何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双曲线的渐近线,因此,笔者承上启下,进 一步提出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双曲线的两支向左、右上方及左、右下 方无限

4、延伸,那能不能用数学语言较为确切地刻画这种延伸的发展趋势 呢?比如说在延伸过程中和哪条直线可以无限接近?请同学们先讨论解 决,再对照课本确认。”在笔者的这一问题下,学生分组进行了深入的讨 论,最终初步掌握了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方程。第三步,笔者接着提出如下问题:“双曲线和椭圆虽然都是圆锥曲线, 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请从性质的角度,说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 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双曲线和椭圆各自的几何性。第四步,请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围绕双曲线的性质,在黑板上每人 设置一道练习题,然后由另一组组长推选该组折名学生上黑板解题,其余 学生在座位上完成。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论证,内容细分为评价 题

5、解的正确与否、题目设计的优劣、改进设计方案等。二、猜想、实践,注重想象和验证的过程教学我们说要重视过程教学,并不是只重视教师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连续 性,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思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能够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 完成课堂的学习。具体落实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两个步骤,即猜想和验 证。所谓猜想,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想象和理 论上的推理。第一步:分析实例,猜想定理。第二步:动手实验,确认定理。对定理的认识,需要从猜想到验证, 才能正确地把握其中的内涵,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正确地使用这一定理, 为解题服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定理和概念等类似的教学中,需要引 入一定的课堂实践活

6、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增强记忆深度。 如笔者就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个简单的折纸实验:过AABC的顶点A翻折纸 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 DC与桌面 接触),进行观察,同时进行以下儿个问题的思考:折痕AD与桌面垂直 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折痕ADJ_BC,翻 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了吗?(即ADCD, AD1BD还成立吗?)由此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折纸验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 况,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两种情况进行交流,探 索和思考“不垂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而正确地推导出垂直

7、的必要条 件,即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动 态演示模拟试验,然后按照“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定理和实验 进行相应的推理,最终顺利地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三、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新思维的环境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 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气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 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 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