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西游记》研究综述陈金枝关于《西游记》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在80年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发表论文约 300篇,除形象、版木、主题与作者研究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研究者 们的研究思路更加开阔,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入一、 形象研究形象研究一直是《西游记》研究的重要内容90年代,有关《西游记》人物形象的研 究成果虽然数量上较前有所减少,但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研究具体可分为原型研究和综 合分析两类1. 原型研究o 20世纪80年代人们大多就孙悟空与印度神猴哈奴曼之间的联系展开争论,但未成定论90年代原型研究不再是热门话题,只有少数文章论及此事,且注意力转 向了对沙僧、猪八戒和牛魔王等形象的研究姚立江从印度佛经故事与中国神话入手分析, 论证了印度佛经中的“金色猪”是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之原型,而小说《西游记》中猪 八戒的原型则是中国神话中的“河伯”,“金色猪”只是“河伯”影了转化的促成因素《金 猪与河伯 也谈猪八戒形象的原型》,《文史知识》,1990⑵)张锦池则认为猪八戒是“国产猪”,他大量考证了中国古代传统猪文化及其与“西游故事”的联系,指出猪八戒原 型是来自我国民间传说中的“黑猪精(《论猪八戒的血统问题》,《明清小说研究))1997(2)) 此外,张锦池还在《论沙和尚形象的演化》一文中,提出宋元以来取经故事中的沙和尚“出 身是由沙漠恶煞演化为弱水水怪”,“其前身是无名天将”,且木是唐僧的二弟了;而世本中 的沙和尚则“属品位不高的循吏的典型”,是作者“通书未下一谑辞”的“敬气“爱”形象。
(《文学遗产》1996(3))陈洪对牛魔王形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西游记》中不少形象是沿 以前西游故事演化而来,而牛魔王则是吴承恩的“独立创造物”,“吴把佛理中大白牛之 说与牧牛之说糅合在一起,运以己意”,产生了 “不同凡妖”的牛魔王《牛魔王佛门 渊源考论》,《南开学报》1992(5))2. 综合分析有关孙悟空形象的分析研究依然占主导,但分析角度、深度都较前有较 大差异肖锦龙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将孙悟空、猪八戒与堂•吉诃德、桑丘进行多方面比 较,从中审视中西民族文化的心态差异《从孙悟空、猪八戒与堂-吉诃德、桑一丘看中西 民族文化的心态》,《西北师大学报》1990(6))邹少雄提出孙悟空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 一个经历了 “由萌芽到自觉,再到成熟”的“人类超我意识”的形象体现,他身上的种种超 凡本领正是人类“超我的精神幻想”,而宗教本身所具有的超我性使得这一形象在《西游记》 中体现得更为成功《人类超我意识的集中体现: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学术 交流》1993 (6))田同旭认为孙悟空是反理学的斗士;猪八戒是理学压迫下的凡夫俗子, 唐僧是明代“三教合一”的形象写照《〈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西游记〉主题新论》,《山西大学学报》1994(2) ) o除以上形象分析之外,还有关于观音、如来佛、土地神、二郎神及佛祖等形象的论述, 均各持所见,各有心得。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西游记》形象研究,人们不再局限于对书 中主要人物的思考,一•些原来被忽视的形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这对于重新解读这部名著 有着积极的作用二、 版木研究与以前相比,90年代《西游记》版本研究逐渐“升温”,儿成“热点”参与这项研究 的学者数量明显增多,且考证更为细致,争论也颇为激烈徐朔方在《论〈西游记〉的成书》 一文中提出:在世德堂木出现之前存在一个《西游记》原本,而世本是在原本基础上写定的, 只是写定者“在文字上作了不少润色”,内容上进行了一定增删加工;而所有其他版木(即杨 本、朱本、《真诠》本)都是世本或其祖本的节木,只是详简各异而已《社会科学战线》 1992(2))侯会从小说情节的重叠与矛盾(青毛狮子两度作祸、“红孩儿”与“乌鸡国”故事 开篇之雷同)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指出“乌鸡国”故事很可能不是小说的“原装”内容, 而是在吴承恩之后,由另外的作者拟写插入的”;由此,他进一步涉及早期刊本中的江流僧 的刊落问题,认为我们今天所见的世木并非世木原刻,而是荣寿堂对流传中日残缺的世德堂 本经过了增插改动后所留下的“世补本”——增“乌鸡国”删“唐僧传”侯先生这一新说 在《西游记》版本研究中可谓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从“乌鸡国”的增插看〈西游记〉 早期刊本的演变》,《文学遗产》1996(4))程毅中、程有庆在《〈西游记〉版本探索》中,通 过对《西游记》版本的一些有关资料的查证对比,导出以下一些结论:(1) “从《大唐三藏 取经诗话》到百I口I木《西游记》中间有过许多种西游故事的古木小说(2)从《永乐大典》 本到百I可本之间,经历了多次增订、删改,出现了不少版本3)世木是“现存最完善的、 可能也是最早的百回本,它还保存着一些旧本《西游记》的痕迹(《文学遗产》1997(3)) 吴圣昔先生在90年代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叫目对读、世本夹批和李评本等诸多 方面进行具体入微的探讨,从多方面阐述了这些资料在版本研究中的价值,并由此提出了日 己的一些看法在《1口1目对读的发现和启示》一文中,他提出可以“肯定”杨闽斋木为世木 的翻刻木”《明清小说研究》1991 (2))此外,他从对读中发现李评木中出现的多处错 误,从而对证道本、李评本、其诠本等版本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推测但正如他日己所言,论 证尚不够全面《李评本二探》,《明清小说研究》1995(2))此外,苏兴在考察“如来佛制 伏孙悟空问题的始变”后认为,“似可证明”吴本是“源”,朱本和阳本是“流”,“是吴本的 节缩木气(《〈西游记〉第七回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2 (2))张锦池先生则从杨本、 世本、朱本的互勘中得出,“世本乃杨本的祖本,而朱本则又是晚于杨本的三缀本”。
《说 朱木是晚于世本和杨本的三缀本:〈西游记〉版本源流考论之二》,《北方论丛》1997(1)) 纵观这一•时期的《西游记》版本研究,研究者所涉及到的细节更为具体,对现有资料进行了 多方面多角度的更深发掘,推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但由于没有新的可靠资料出现,因 而方家们的结论都只是各自的推断,要达到共识,还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和进一步的考证三、主题与作者研究1.主题研究长期以来,《西游记》主题主要有政治、宗教、游戏诸说,90年代则进 入了众说纷纭的状态诸葛志提出主题新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将功赎罪的悲剧 小说”,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种“被动入世”的精神《〈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新论》, 《浙江师大学报》1991(2))刘勇强则认为《西游记》作者既“无意于劝惩,也不企图跻身 史林”,而是“破除了 拘儒观念和宗教意识的束缚”,显示“一种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意 识和审美理想”《〈西游记〉:奇特的精神漫游》,《文史知识》1991 (4))田同旭提出, 《西游记》的主题是情理之争,最终宣告了程朱理学的破产《〈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 《山西大学学报》1994⑵)金声认为《西游记》主题是为了宣扬“佛法”及其政治作用。
《〈西游记〉的文化信息与主题思想》,《山西大学学报》1997 (1))张锦池提出《西游记》 创作木旨在于弘扬个性心灵解放,它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人才观”的问题《西游记考论》,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竺洪波提出“自由”说,认为“追求哲理和审美意义上的自由(和 谐)即是作品的主题《自由:〈西游记〉主题新说》,《上海大学学报》,1996 (2))黄 霖对作品主题进行了主观和客观的分析,认为写定者主观上是想宣扬“明心见性”的“心学”, 以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而客观上却“弘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关于〈西 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II》,《发旦学报》1998(2) )90年代关于主题研究引起了不少争议 的是青年学者李安纲李安纲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西游记》主题的研究文章,并 在1995年推出个人研究专著《苦海与极乐》(东方出版社)李安纲提出:“性命主旨 是《西游记》文化原型”,而“金丹大道”则是全书主旨,全书反映的是一个凡人在修炼金 丹大道过程中“修心成佛”的“心路历程”,书中的五众,妖魔等形象都只不过是一个凡人 ——李世民的生理、心理的某一部分《心路历程:〈西游记〉主题新论》,《晋阳学刊》 1993⑸;《唐三藏探源》,《晋阳学刊》1995⑶)李安纲悉心钻研了多种古代道教典籍, 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好评,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宋谋,吴圣昔等学者著文与 之争辩。
宋谋 《是奥义发明,还是老调重弹——评李安纲教授的〈西游记〉研究》,《山 西师大学报》1997 (2);吴圣昔《评李安纲〈西游记〉论的版本基础》,《山西大学学报》 1999(2) )2 ,作者研究90年代《西游记》作者之争集中在吴承恩和“华阳洞天主人"身 上,相形之下,怀疑吴的著作权的“呼声”高于认同者陈君谋在《百回本〈西游记〉作者 臆断》中提出,“陈元之即华阳洞天主人,亦即百回本《西游记》作者”,他通过考察《西游 记》的流传和吴承恩作品著录情况,得出“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游记性质的作品”的结论; 又从陈元之背景研究入手,结合百I口怀的校者、作序者和作者三者的关系的情理上的推测, 认为此三者实为一人,即陈元之《苏州大学学报》1990(1))张锦池则从世本与杨本、 朱木的思想性质差异上进行比较,从各自突出人物不同的分歧中得出:世本思想风格与《吴 承恩诗文集》所体现的大相径庭;最后他指出“今见外证材料不能证明世德堂本为吴承恩作”, 而最后改定者是“华阳洞天主人”,此主人极大可能即陈元之《论〈西游记〉的著作权问 题》,《北京论丛》1991(1))徐朔方、程毅中和程有庆都认为《西游记》是世代累积型作品, 吴承恩是否是其写定者值得怀疑。
徐朔方《论〈西游记〉的成书,《社会科学战线》1992 (2); 程毅中、程有庆《〈西游记〉版本探索》,《文学遗产》1997 (3))李安纲认为作者应为道教 徒,并在其《新评新校西游记》(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中署名为“无名氏二而张乘健则 认为,尽管吴的著作权需进一步确证,但绝不可能出自道教徒之手《略论〈西游记〉与 道教》,《河南大学学报》1997(6))黄霖通过对《西游记》原刊的出现年代及陈元之序的分 析,认为吴确实不像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其书原本出自端王朱观淀时期的鲁王府”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II》,《复旦学报》1998(2))坚持吴承恩著者权的有陈 澈、蔡铁鹰、吴圣昔、杨俊、刘怀玉等人陈澈在《吴承恩作〈西游记〉的内证》中指出:《西游记》中九I-六、九I-七IE唐僧师徒被诬下狱与吴任长兴县丞时一件自身“冤狱案”极 其相似;另外,吴承恩的荆府纪善之任与书中“玉华王府”有直接、密切的联系,此二例恰 是吴承恩作《西游记》的内证《北方论丛》1990 (2))刘怀玉则由第六十六回提到小张 太子“收捕淮河水怪”之语,考证作者有意显示地方色彩的心理,认为“为吴承恩作《西游 记》说提供了内证。
《淮河水神与〈西游记〉》,《明清小说研究》1990(3〜4))蔡铁鹰、 吴圣昔则从反驳否定论的角度进行维护论证,认为现存资料不足以否定吴承恩的作者地位 (蔡铁鹰《〈西游记〉作者确为吴承恩辩》,《晋阳学刊》1997(2);吴圣昔《陈元之不可能是 〈西游记〉作者:评〈百回木“西游记”〉作者臆断》《苏州大学学报》1990⑶)主题研究 与作者研究往往互相关联,相互影响近年来,《西游记》主题的统一性基本上不再有异议, 分歧主要集中于宗教主题与各神非宗教观点关于作者的思考,人们似乎较注重于世本中出 现的“陈元之序”所透示的信息;另外,对明朝中后期思想史与社会经济的考察也逐渐引起 了重视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关于主题与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开拓思路与解读现有资料方面 有着一定的价值四、其他研究除形象、版本、主题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