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文档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KB
约6页
文档ID:204928630
中医基础理论文档_第1页
1/6

中医基础理论当重新构建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刘世峰刘世峰,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任重庆市荣昌县人 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重庆 市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975年开始自学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 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较高造诣擅治心脑血管疾病,急、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 及妇科杂病在《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亚太传统医 药》、《中医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论文70余篇 著有《传承中医》(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参编《挺起中医 的脊梁——废医验药正危害中医》(副主编)电 话(科 室):18323162596 邮 编:402460:554363491中医基础理论自《黄帝内经》奠定以来,2千余年,验之临床有 的颇有争议,如心主神明,三焦;有的则已经淡出,如命门,营卫学 说等,亟待规范,中医理论当为临床实践服务,理论应该有效指导实 践,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应当重新构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需要重 新编写1. 中医藏象理论体系的实质:①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②三焦由 血脉、经络构成,为人体联系五大系统,运行气血、水津之通道③ 宗气为人体营养之气,是营养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中医以心、肝、脾、肺、肾五脏 为中心,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五腑相配合,联系脉、筋、肉、 皮、骨五体,联结五官九窍(舌、目、口、鼻、耳、前后二阴)及面、 爪、唇、毛、发,将人体各脏腑组织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 统此外,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心脏主管实质上应该是心、脑 主神明,又主血脉2) 三焦为联结各系统之通道: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脏腑组织化 分为五大系统,乂将三焦作为网络联结各系统的通道,气血、水津不 断运行其间三焦尽管历来争议很大(主要是有形、无形之争),但 从“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中 医基础理论》)看,三焦当指人体的血脉、经络无疑《难经》说:“三 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三焦者,气之 所终始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乂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 出焉"以上经文明确提出了三焦是联系五脏六腑各组织器官,为人 体气血、水津运行的通道学说由此可见,三焦实质上概括了交通上 下、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血脉、经络的部分生理作用三焦是人体 各脏腑组织间联系的通道,它使人体五大系统相互联结,营养之气得 以输送全身,水液通过三焦(血脉、经络)在脏腑作用下运行不息, 完成整个代谢过程,维护正常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说:“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全身的内至脏腑, 外达肌肤媵理,都是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因 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可见,三焦作 为人体联系脏腑组织、气血、水液运行的通道是无可争议的而构成 这个通道的,只能是人体的血脉、经络3)宗气是营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藏象学说除在生理结 构上划分为五大系统外,还有一个营养系统为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保 障从气血、津液来源、生成和功用看,只有宗气、血、津液才具有 营养作用,因而营养系统必然由宗气、血、津液等组成《灵枢•邪 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 胸中,出于喉咙,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 微与肺吸入大自然清气积于胸中而成宗气应无“贯心脉而行呼吸” 功能,只有当宗气作用于心、肺,在心、肺二脏功能状态下才具有推 动血液运行和司呼吸功能宗气在心、肺作用下经三焦通道布散全身, 营养人体各脏腑组织,使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保持人的生命活 力因此,宗气是人体营养系统重要组成部分2. 病因病机琐谈(1)火无外火,外邪有热: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 为六种自然气候,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当六气太过或不及,非 其时有其气;或气候骤然变化,人体抵抗力下降,侵袭机体发生疾病 时,就称之为六淫。

六淫与六气相对应,是指六种致病邪气《辞源》 说: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显然,天气特征中绝无 “火”可言,因此六淫邪气中也应该无火邪风、寒、暑、湿、燥无 形可见,为自然气候;火有形可征,不是自然气候所以火不能与风、 寒、暑、湿、燥同为外来邪气,这是其一其二,火邪常自内生,如 五志化火,心、肝火旺等(这是指抽象的火),热无形可见,属于自 然气候热邪常与他邪相合致病,如风热、湿热等;火邪既不能同他 邪相合致病,无感受风火、湿火之说,也不能单独为患其三,古代 医家也有持“六淫无火有热论”观点者如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中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以暑热一气,燥湿同 源,故上经收而为四"由此可见,中医六淫以“火无外火,外邪有 热”提法更为客观2)五邪非五,内邪有六:《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内在五邪是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 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其实五邪非五, 内邪有六,即还有一热邪其一,内热证候客观存在,如心热、胃热 等其二,虽然火、热性质相同,但程度不同,有轻重之分其三, 如果内在之邪无热邪,以上证候就缺少病因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失去存在的依据。

因此,内生之邪应在五邪中加一热邪,成为风、 寒、湿、燥、热、火六邪,即内邪有六3. 元气:五脏皆禀于元气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元气,“它发源 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山,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 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中医大辞典》)其 实人体五脏俱来源于先天,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滋养而壮盛元气并 非藏于丹田,五脏皆禀于元气元气又称原气,始见于《难经•三十 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张景岳认为元气 为命门之火,“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类 经附翼•真阴论》)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按照中医阴阳学说理论,元 气应包括元阴、元阳两个方面,而景岳认为命门之火为元气,也就是 说元气为阳,元精为阴正确的提法应为“命门之火为元阳,命门之 水为元阴,元气不只藏于肾中"在新生命形成之前,元阳当指父精 (精子),元阴应为母血(卵子)二者结合,才产生了新生命元气与 生命共存,即生命与元气不可分离由于父母精血结合才产生生命, 形成而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人体元气也随着生命之死亡而消失 证明元气构成生命、生命包含元气生命一旦形成,元气就广泛分布、 贮藏于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之中。

五脏分别包含元阴、元阳 两个方面,换句话说,即是五脏皆禀元气这一能够正确反映元气本 质(或实质)观点,不仅为中医藏象学说奠定了生理基础,同时也为脏 腑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4. 卫气:卫气实质是肺阳肺阳能够概括卫气护卫肌表,温养肌 肉皮毛,调节控制媵理开阖、汗液排泄,维持恒定体温功能长期以 来,中医典籍中一直没有论述肺阳功能,这和卫气已经概括了肺阳功 能不无关系肺主宣发,外合皮毛,具有宣发精微,输精于皮毛,开 阖媵理毛窍,保持恒定体温,调节汗液,固表御邪功能肺气强盛则 媵理致密,毛窍开阖有度,贼邪不犯肺阳虚宣发无力,肌肤薄弱, 肤表不固,则肌表不温,背恶寒,汗出恶风,易感冒虽然《内经》 对卫气来源、生存、循行路线和功能作了详细论述,但是,所谓“卫 气功能”,实质上应是肺阳功能因此,宜用肺阳取代卫气,恢复肺 阳本来面目,完善藏象学说理论5. 营气:营气应归于宗气宗气乃脾胃吸收输布之水谷精微与 肺吸入大自然清气结合而成,为人体营养之气宗气在肺的宣发肃降 下运行全身,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与水津相结合注于脉 中则为血宗气实质上不存在走息道行呼吸和贯心脉以行气血功能 一是它没有实质器官,不是来源于先天,而是一种营养之气(诚然, 脏腑功能活动也必须有营养之气参与);二是它为肺主气司呼吸,主 制节助心行血脉功能的重复;三是宗气的所谓行呼吸贯心脉功能对临 床的实践没有指导意义。

因此,所谓“宗气功能”只有通过肺的作用 完成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微,与水津相结合并有大自然清气参 与在脏腑功能作用下才为血宗气已经足以概括其作用,故营气当并 入宗气,没有另立营气名称的必要中医营、卫模型,笔者认为其设计并不是很完美,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临床实践中,运用不多张仲景创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外感风 邪病在太阳,其病机也可以不用营卫失和解自汉华佗倡五脏辨证始, 营卫学说可以说基本上淡出了中医基本理论,叶天士创温病卫气营血 辨证,可以看作是对中医营卫之气的否定而营卫的循行(五十营) 应该是古人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最早认识6. 心主神明:中医“心主神明”历来颇有争议,焦点是到底是心 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笔者认为,不管怎样说,心、脑关系非常密切, 无庸质疑,不但不能分离,而且要合二为一心、脑通过血脉相连, 共同构成心脑、精神、神经、血管系统现在西医将心、脑血管疾病 放在一起研究可以证明它们关系密切在生理上,心脑共“主神明”, 主管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脑不仅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且喜、 怒、哀、乐及中医的七情都应该归心脑主管,心脑“主神明”乂“主 血脉在病理上,七情过极,饮食太过,迁延FI久,或外邪侵袭, 均可形成心脑精神、神经、血管疾病。

在心脑血管系统中,人大脑仍 然不过是其中组织器官之一,毕竟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非常密切, 不可分离,只有“心主神明”才具有代表性因此,现代命名的“心 理学不称其为“脑理学”可能源于此因为心主神明,含义更为 广博、深远,它包括人类智慧、意念,人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等,这 乂回到了中医学“行而上”的范畴,而且是更高级的“形而上",同 时其中也包括“形而下”的脑在内在这里,中医对人“心”(心脑) 的认识乂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级阶段,充分体现了《内经》“天人合一" 思想当然,研究心理学不可能离开人大脑的意识思维活动,这就是 为什么心脑不但不能分离,反还要合二为一的原因和问题的关键所 在终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更不能脱 离临床,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必须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中医基 础理论应当重新构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应该重新编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