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弱问题 “‘弱弱’的问题”其实并不弱范文

上传人:贵13****忠志高 文档编号:204900268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弱问题 “‘弱弱’的问题”其实并不弱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弱问题 “‘弱弱’的问题”其实并不弱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弱问题 “‘弱弱’的问题”其实并不弱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弱问题 “‘弱弱’的问题”其实并不弱范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弱问题 “弱弱的问题”其实并不弱 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我尝试在每堂课上增加一个质疑环节,希望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然而,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每堂课的这个环节我都要煞费苦心,却仍感收效甚微。症结究竟出现在哪里?我一直难以找到最佳答案。 直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那天与往常一样,到了质疑环节,一片静寂,我随即活力万丈地作动员。过了一会儿,发现思同学犹犹豫豫地举起手,我赶忙示意他说出来。“老师,我问个弱弱的问题行吗?”思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在我的鼓励下,思将问题提了出来,“老师,我想问:为什么要先算乘方呢?”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让我很是兴奋,高声赞美:“这哪里是弱弱的问题,这分明是强强

2、的问题呀!太有讨论价值了!谁能先试着解释一下?”思的神态变得骄傲了,其他同学也都振奋起来。生甲首先说:“因为乘方是高一级的运算!”我追问:“那为什么说它是高一级的运算呢?”生乙补充:“因为书上是这么写的运算顺序。”我再问:“那书上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呢?”看生乙无言以对,生丙站了起来:“比如说10的3次方,就是10乘以10再乘以10,是特殊的乘法。”学生丁:“对,特殊的运算先算,比如乘法是特殊的加法,3乘以4,可以看成是3个4相加,或者是4个3相加,我们定义是相同加数的和,乘法是特殊的加法,可以转变成加法,所以要将乘法转变成加法,所以先算乘法。乘方也类似,是特殊的乘法,是相同因数的乘积,所以也要

3、先算乘方,再算乘法!”精彩的解释让我也很兴奋,在高度评价了学生的发言后,我又对思的发问进行了表扬。思兴高采烈,其他同学也热情洋溢。随之而来就是一连串的问与答这节课就在讨论的高潮中结束了,兴奋之余,我不禁产生了一种疑惑:为什么思会提出这个问题而又称自己的问题是“弱弱”的呢?我又找到思来探寻答案,思的解释是:进入初中,对于新的教学方法,他很感兴趣,也想问问题,预习时发现课本对于法则没有进行说明和解释,于是把它当成一个问题记了下来。可是自己身处于年级的特色班(注:文学素养班)中,每个同学都很博学,而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所以担忧自己提的问题在别人看来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怕同学笑话,丢了面子,恰巧“弱弱的

4、”是当下的流行词汇,所以发言时便加了一个“弱弱的”。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教师,可能会认为学生不问问题是因为懒于思考,或者是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十二三岁刚步入初中新集体的孩子,相对于学习,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同学、教师心中的形象,而由于缺乏判断所提问题的价值的能力,为了避免被嘲笑,索性不问。幸好思用“弱弱”一词给自己带上了“保护”的帽子,也让我有机会发现了一直苦思的症结。我庆幸自己将他的“弱弱”问题演变成了“强强”问题,给了孩子鼓励和自信,也为其他同学带来了示范。自从“弱弱”的问题出现之后,不仅思上课变得特别爱提问题,其他同学也开始问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与点拨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了自己的亮点,再

5、度激发了他们质疑的信心,课堂呈现出良性循环,几乎每堂课都会发生让大家愉快的事情。课后的一天,我遇到了几位初三的学生,问了他们思提出的问题,他们给我回答的都是:“不知道,书上这么写的,就是一直那么算,没想过这事,也没人问过”这个答案让我很遗憾,同时觉得很可怕,如果我们的学生认为一切都无须去想“为什么”、一切都是“想当然”,那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创造力从何培养呢?要想让学生改变,教师就要首先改变。在充分重视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我采用激励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学习动机,对知识不再是无条件接纳,而是理性的吸收。为了让学生的“弱弱”变为“强强”,我愿意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作者单位:北京市育英学校)(责任编辑:刘福才)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