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吃瓜时代刘震云的知心爱人和朋友 老婆 校对 冯小刚 当我们的话题转到他的家人和朋友,刘震云乐呵呵地点燃一枝红塔山,“我太太是我的老乡,也是我的校友他娓娓道起那段初恋的故事 当初他们假期一起坐火车回家时,他“充分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原本是手上生皮炎贴了胶布女同学”问他原因时,却变成了特不经意但绝对具有杀伤力的解释:“嗨,拉小提琴拉的呗,在部队里咱当文艺兵 直到今天,他太太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还会给他一句:“小刘啊,咱什么时候买把小提琴在家拉一拉呀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震云说他喜欢农民日报的那些哥们儿,他说:“我们那儿的校对,是我错别字的老师、足球的老师、还是生活的老师他告诉我饿的时候别逛街,吃饱了再逛,不会乱买东西我试了试说得真有道理 另外,就是经常合作的冯小刚导演从《温故1942》、《一地鸡毛》到现在的《》,他们已经颇为相熟他说和冯小刚在一起感受最多的是他的友善,这一点和其他许多人不同他对冯小刚的评价是:他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内心不是特别相像,他其实是一个挺忧伤的人 说起生活中的这些朋友,他戏谑:“所有跟我接触的人都这么说--本性憨厚!其实说白了就是“半傻不傻”嘛,所以朋友们跟我接触都比较放心。
当兵撒尿和读书写字 刘震云十五岁那年参的军 说起当兵的原因,他讲一是能吃上白馍,二是能找个好媳妇于是就那么一闷罐车拉出去当兵了排长问想家吗?他说上车就吃白馍还想什么家,一辈子都不想了! 因为是头一次坐火车,于是就碰到了撒尿的问题刘震云在晃动的火车上,憋了老半天,排长大叫对他说,别站在那挡后面的人,尿不出来就别撒了可结果他一转身,尿了排长一裤子排长说,刘震云,我算认识你了 谈起北大的生活,他不无感慨:“北大四年的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学生活对人的知识积累、人生素养积淀都很重要但一个人的习性、思维方式这些都不是大学生活能够全部给予的,它深藏在你的生活中,或者说你的‘根’中,这种根可以说是一个村庄,一个家庭的影响,一种文化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分到了《农民日报》,刘震云一边当着他的政文中心主任,一边构筑他的一部又一部长篇90年代初期,在《农民日报》5楼他的办公室--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在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里,他抛却了世俗的喧嚣,埋头于创作,以每天5000 字的速度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地积累着,最终集腋成裘! 8年磨一书――现代第一部长达200 多万字的严肃纯文学――《故乡面和花朵》面世了。
该书使当时一度沉闷的文坛出现了生气,掀起了一股“刘震云热”! 姥姥是影响他一生的人 由于自然灾害,父母很难养活他,于是只有8个月大的刘震云跟着姥姥来到了乡下 在那个小小的村落,在那个贫乏得年代,他一天天长大外祖母活了95岁,留给他得最大的遗产就是她老人家说得那句话:“3里长的麦子地,从这头割到那头,可不能直腰,直头一回就想第二回第三回”姥姥当年在地主家打工,因为农活干得好加之人品也好,所以东家对待姥姥也不错 2022年,有两德国人和刘震云一起回老家看看,村里人见来了外国人都唧唧喳喳,而姥姥很见过世面的样子坐在太师椅上,落落大方 她问德国人:“你们从哪里来?” “德国” “你们怎么认识的?” “赶集”(德国人很幽默) “那你们多大了? ” “三四十岁了” “哦,赶上‘文化大革命’了,你们那里搞了吗?” “ 没有” 姥姥噌地一下从椅子上下来了,“毛主席让搞,你们为什么不搞? ”“ 你们那划了多少地啊? ” “八分”(外国人搞不清分、亩的概念). 姥姥围着德国人转了一圈,说那你吃不饱.德国人又说是八亩,姥姥又围着他转了一圈,“那你媳妇受苦了!” 《》的电影版和小说版 有人不爱说话,有人说假话,有人说傻话,有人说实话,有人是话中有话。
当谎话和连在一起时,就变成了手雷 现在关于的话题比较多,刘震云在写《》这个剧本时并没有跟风的意思当大家在聊天的时候,突然说起这个话题当时在聊的时候不断的有人在打,让原本正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没办法继续下去,我就觉得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的人产生一种控制,使说话的形态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冯导演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不懂电影,冯小刚不懂小说!” 刘震云说:“在改编剧本的时候就磨合好了,小说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拍电影的时候就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我很信任冯导演的电影语言,大多数时候,冯导演比我见识高,我比他低,所以他经常把我从低的境界拉到高的境界 “从小说来讲,它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电影只是用了小说中间的一部分,前面有一部分只是做了一个片头小说的《》,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严守一小的时候,1969年严守一跟三个人的说话的关系第二部分,他成了一个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以说话为生,全国人民都理解,就是他以前生活的小村子里的人不理解:他爹以前每天说不了十句话,他却拿说话当饭吃了?! 关于作家触电这件事,刘震云说:“当下文坛排名前10位的作家,哪一个没有与影视发生过关系?哪一个不是靠着影视声名远播?那些人当初都是对影视怀着仰视的心情,但回过头来又对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十分不屑,大声斥责其把文学改得一团糟。
刘震云认为,作品是你自己的,你要是不屑,可以不让他们改呀,权利在你手中 一只喜欢飞翔的蝴蝶 刘震云说:“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但笨人的好处是笨鸟先飞 刘震云团在沙发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刚刚洗过澡,正在偷偷休息的民工:他身穿红绿格子衬衣,一条长到膝盖的肥短裤,脚上是一双千层底的黑布鞋――趿拉着老板桌上还放着一个绿油油的军用挎包这些,都是刘震云的标准行头!我问刘震云,穿成这个样子会被人误会吗?刘震云很惊讶:误会什么?我说,误会您是民工啊! 刘震云笑了:“那是你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以为我这样很酷的!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这么说,对我自信心打击特别大!” 当笔者问起他感觉自己是不是一个时尚的人时,他认真的阐述了自己对时尚的看法:“我认为时尚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时尚:时尚的衣服、时尚的发型、时尚的打扮,包括时髦的语言,拥有这些的人看起来特别时尚,是新人类;另外一种就是‘心’,‘心’领导时尚我认为一个作家外在可以不时尚,但他的心必须时尚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不善于看一只活的蝴蝶在飞?而只喜欢看一个标本,有几根须、几根花纹?好的作家就应该在生活的浸泡之中!” 他说自己就是一只喜欢飞翔得蝴蝶。
刘震云简介 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参军,1978年复员回家乡当中学教员,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农民日报》社工作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198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塔铺》,引起文坛注目1988年之后发表中篇小说《新兵连》、《单位》、《官场》、《一地鸡毛》等1989年考取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现为《农民日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故乡天下黄花》、《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等2022年12月推出了最新电影同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