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看译者主体性 五失本三不易 摘要: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译论以源文本、原作者为中心,而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首次涉及了翻译本体论与主体性的问题本文从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出发,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并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读者意识和译者与原作者的主体间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内涵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译者主体性 在我国传统译论中,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具有重要的地位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说到,“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1]1262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主要从事译经兼讲述般若诸经公元383―385年,前秦苻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佛经,释道安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道安参加译场工作有了实践经验,随后根据多年整理旧经及参加译事的讲演,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总结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规律五失本,三不易”是道安对以往翻译现象的一种总结是,所以它是描述性的而不是提出的规定性的应遵循的翻译的准则道安总结的“五失本,三不易”内涵丰富,涉及了翻译本体论与主体性的问题 一、“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为: 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适合)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梵语委悉(原原本本,十分详细),至于叹咏(指后颂文),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有义说(梵本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长行,称为义说),正似乱辞(中国韵文总结的韵语),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划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2]290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佛之三明),复面(指佛“舌出复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不可及),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指第一次结集),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互相审查,互相校写),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2]290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对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做了简要的概括和评论: 安公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者:(一)谓句法倒装二)谓好用文言三)谓删去反覆咏叹之语。
四)谓去一段落中解释之语五)谓删去后段覆牒前段之语三不易”者:(一)谓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二) 谓佛智悬隔,契合实难三) 谓去古久远,无从询证 如果说“五失本”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偏重于文本本身的差异,属于客体问题那么“三不易”则是从翻译的社会学角度出发,考察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等翻译活动的主体性差异,偏重于翻译过程所涉诸因素(主要是人的因素)的差异,是主体性问题�[3]19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翻译家的研究就只限于语言层面上,讨论怎样译、怎样译得好道安以前的佛经译者都只以原文本或原作者为中心,不考虑翻译活动中译者和读者的作用道安的“三不易”是在中国翻译历史上最早涉及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间关系问题以及读者接受性问题的论述,也就是说道安虽没有明确提出,但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注意到译者主体性这个问题了 二、译者的主体性 从哲学来看,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体、影响和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主体的能动性活动作用于客体,同时还要受到客体和客观环境的制约,所以主体性即强调能动性又强调受动性,否则就会出现盲目性和任意性,导致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失败。
主体性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为我性,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向和目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辩证统一与主体性之中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译者是翻译主体,原作是客体要完成翻译这一任务,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就是翻译的目的性受动性包括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还包括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期的翻译观等等传统议论中,译者是隐形人、是原作的奴仆、是机械的翻译机器等,而译者能动性使译者积极地介入到原作并对原作实施某种形式的操控,从而拒绝成为奴仆、机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处理必然会受到其审美取向、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从而在介入和操控原作的过程中会使译作不可避免地加上译者的个人色彩而背离原作 “五失本”很好的描述了语言的本体差别所形成的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梵文和汉文的句法结构、语言特点和用法习惯都有很大差异;两种语言的文化和审美特征不同,梵文重质,汉文重文采这些差异形成了客体的独特性,也成为客体对象对译者的制约译者要对文本进行翻译,必然受到这些受动性因素的限制三不易”则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及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三、从“三不易”看译者的主体性的表现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我们将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读者意识、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这三个与“三不易”相对应的方面来看译者主体性的表现�[4]19-24 (一)“一不易”与从翻译过程看译者主体性 “而删雅古,以适今时”,狭义上来说,指前人是依当时的语言习惯来说话的,古今时俗不同,要改变前人的说话方式来适应今时,是很不容易�[5]19此外,用今日通俗话语来翻译佛经深奥的道理、上古的思想,准确传达意思也是不容易的广义来说,“时俗有易”不仅仅指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还包括引起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发生改变的深层因素如社会意识形态等而要翻译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时期的著作,更是不易这点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译者是否具备丰富的博古通今的知识去理解源文本;是否能用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去构建出为后世读者所能理解的译文,这些都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三个角色:读者,阐释者和作者(再创造者)作为读者,译者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审美、想象等文学能力来对文本的整体信息进行构建,而每个人的情感、审美等文学能力又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个体性。
第二步就是对作品进行阐释在这个阶段译者需要运用鉴赏和批评能力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译者对原文的鉴赏是怎么样的?这有很大的个体色彩最后阶段就是语言转换阶段,译者需要把作为读者和阐释者所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融合到此阶段译者在语言转换阶段的主体性最为明显,因为在这个阶段,译者不仅要注重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信息,还要注重审美信息和语言风格喻俗”也是译者的个体性选择的结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是作为读者和阐释者对原作的理解性差异还是作为再创造者的表达缺失都会造成信息损失这样,经过翻译后原文的信息会损失就形成被动的失真另一方面,译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因为自己独特的体会而给译文增加一些原文所没有的内容就形成了主动的失真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失真,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表现,也决定着翻译的质量因此完全保持“求真”也是不容易的 (二)“二不易”与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译者主体性 从狭义上讲,“二不易”指今日读者的智力和理解力未必达到昔日佛陀的水平,所以通过翻译把古代圣贤的微言大义、聪明智慧让当今的读者明白是不容易的�[5]19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性译者是连接译文读者和原作的纽带,需要把原作的信息以译文读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作者在创作之前有自己的意向读者,会考虑到意向读者的知识背景、社会文化环境以及阅读经验即后来理论家们提出的期待视野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会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之内但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变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源语文本读者的期待视野不一样了对源语文本读者的预想期待信息和对目的语文本读者的预想期待信息之间存在着差距,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去弥补这个差距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译者正是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把这样一部运用了各种反讽和幽默的创作手法的复杂的讽刺小说译成了为儿童们所喜爱的儿童文学严复为了让自己的译作为当时的社会主流士大夫们所接受,他采取用士大夫们所折服的汉以前的古雅文体去翻译《天演论》无论是《格列佛游记》还是《天演论》的翻译,译者都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性,从而发挥能动性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三不易”与从翻译主体间看译者的主体性 由于宗教典籍在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宗教翻译往往被神秘化在西方�洛认为只有受到“神的感召”的译者才能翻译《圣经》,《七十子希腊文本》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道安认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可以译经,凡人也可以译。
只是释迦牟尼涅�后,由当年直接聆听过他教诲的高僧们来翻译佛经,而今日的译者无处去直接询问作者,这是很不容易的�[5]20这点正说明了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传统的译者以原文为中心,翻译时对原文本是亦步亦趋但是从译者的主体性来看,译者和原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他们共同完成翻译的任务翻译是原作者与译者共存的场所,原作是他们对话交流的平台原作是作者和译者共同议论的话题,翻译是他们的讨论过程,而译做就是他们谈论的结果翻译既不是译者对原作的如影随形也不是译者的任意创作,而是融合双方的声音译本中既有原作者的声音也有译者的声音当译者与原作者态度一致时,译本中会有共鸣部分;当译者不同意原作的地方,翻译中就会有创造性叛逆,译者就根据自身的时代文化语境对原作者反驳在译作中这两种声音往往交错并存,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6]19-21但是由于译者主体性中还有受动性,所以译者主观能动性并不是意味着译者可以毫无约束地随意发挥 四、总结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最早涉及到译者主体性问题,具有重大的议论价值本文从“五失本、三不易”出发来讨论译者主体性,既对中国传统议论进行现代诠释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的丰富内涵,同时又能通过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来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钱钟书. 管锥篇[M]. 北京:中华书局, 2022. �[2]释道安.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M]. 北京:中华书局,2022. �[3]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湖北教育出版社,2022.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22,(1). �[5]陈康福.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2. �[6]屠国元,朱献珑. 选择性顺应与顺应性选择―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构建透析[J]. 中国翻译, 2022, (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