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_苏东坡晒“三公经费” 两宋时期,中央各机关院校和州军以上的地方政府,都有一个叫作“公使钱”的设置,也称公用钱,专门用于官署公筵及差旅供馈、迎送应酬、宴请赠礼等,差似今人所谓“三公经费”各单位的公使钱额都有规定,对地方政府而言,其构成又分“正赐”、“遗利”等几个部分,正赐即财政拨款,遗利是机关办三产创收讲白一点就是中央给你核定好花钱尺寸的一个“盘子”,盘子里除了实打实的正赐(财政拨款)外,其它全靠自己“拉米”不过只要上面给这个政策,下面多有八仙过海的本事,放贷取息,合丸卖药,酿酒造醋,异地贸易,无所不为,故往往是府州“公使库”积藏丰厚,远远超过了额定 但是,库里有钱,特别是靠所谓“遗利”得来的非正赐钱,并不等于可以任意使用一方面,主流舆论对公款吃喝玩乐多有非议,即朱弁所记,“祖宗时,州郡虽有公库,而皆畏清议,守廉俭,非公会不敢过享”另一方面,中央对公使钱的使用有制度,有审计,监控很严仁宗时,知泾州滕宗谅动用公使钱犒赏辖境内羌人部落首领,又馈赠过客朋友,耗费十六万贯监察御史梁坚弹劾后,中央派燕度追查滕宗谅怕牵连太广,竟把燕度准备调阅的公使钱支出账目一把火烧光其后虽经欧阳修、范仲淹竭力营救,最终未能逃脱“滕子京(宗谅字)谪守巴陵郡”的处理。
还有一个知潞州尹沫,因为借用公使钱替一个部将偿还高利贷被中央派员追查,连同此前在知渭州任上的公使钱支出细目也要求一笔一笔说清楚,由此留下一篇《分析公使钱状》,用现代话就是晒三公经费了 苏东坡也晒过公使钱,但缘由又与滕、尹不同大致是,熙宁新政时,作为增收节支的措施之一,中央令有关部门重新核定各路州军公使钱额新标准出台后,不少吃惯“老公”的干部有意见,纷纷指责“奢俭各不中礼,甚者或至非理掊克”中央只好让步,“量入为出,随州郡大小立等”,像三京、西北三路帅府、成都、杭州等“三公”活动较多的单位,还比过去增加了钱额美食家苏东坡也是控制三公支出的反对派,他的《和李常韵》《后杞菊赋》等诗文,主旨都是刺“讥新法减刻公使钱太甚”,或抱怨宴请标准降低,“齋醖厨膳皆索然无备”;或感叹公使库一年造酒不得过百石,何以宴乐,以致“弦管生衣,釜甑有尘”到了元祐七年坐在知扬州任时,大概是政治气象已经改变的缘故,索性上了一份《申明扬州公使钱状》,通过对扬州公使钱额及其结构、实有钱数、近三年扬州三公支出的实际需要,以及本州钱额与他郡的对比等多个方面的晾晒,明确要求至少按定额由财政给足囿于篇幅,不作展开,然彼时宋廷在这方面控制较严由此可见。
(摘自《组织人事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