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难得一知己的句子(人生一知己)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鲁迅孤独,“朋友”本自不多,“知己”几近惟一:瞿秋白是也鲁迅曾录赠瞿秋白一副对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自1932年夏,瞿秋白在上海跟鲁迅相识,迄1934年初,他远赴江西苏区,两人交往仅仅一年半,何以能成“知已”?“同怀”而已矣! 文学修养精深的瞿秋白通晓俄语,鲁迅则热盼把苏俄文学译介给中国读者,鲁迅多次辗转提供外文原著,瞿秋白受托出色译成尚未谋面之前,两人早已神交及至结友,灵犀相通,瞿秋白有十余篇重要文章系以鲁迅笔名发表短短一年,瞿秋白三度被特务追捕,避难至鲁迅家中;望门投止,古风存焉! 瞿秋白是准确评价鲁迅杂文的第一人1933年4月,他呕心沥血,编成《鲁迅杂感选集》,又焚膏继晷4昼夜,为这部选集撰写了长达1.75万字的《序言》这篇《序言》见解精辟,让鲁迅入心入肺,阅稿时,连指间夹着的烟蒂烧到了指头也浑然不觉 此联正文,不难理解,需作诠释者,惟其款文 上款为“疑欠道兄属”瞿秋白使用过笔名近百个,常用的是“凝冰”;“欠”是“冰”的变体,再省去“凝”的偏旁“冫”,“疑欠”就是瞿秋白。
道兄”原为道教称谓,世俗化意同“学兄” 下款为“洛文录何瓦琴句”鲁迅的敌手经常把他辱骂为“堕落文人”,鲁迅笑纳,取“落”字谐音,以“洛文”为反讽性笔名接下来一个“录”字,坦陈这副对联的原创者是何瓦琴 寂寂无闻的何瓦琴遂借鲁迅而名世!何老夫子是道光年间杭州人,他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撷取16个字,组合成此联的文本;再搬请一位书法了得的朋友徐时栋,按文本挥写成楹联徐时栋认为兹事风雅,将其始末载入自己的《烟屿楼笔记》该书印数极少,剩本于1932年2月被鲁迅“淘”得,他从这副鲜为人知的联中看到亮点,于是把它转录给瞿秋白 (摘自《羊城晚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