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学术争鸣与理性分析(共10061字)一、聚焦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学术争鸣以推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 进行了十多年,是非得失,从庙堂到草野见仁见智、莫衷一 是可以说,学界之中,击掌相庆者有之,忧虑寡欢者有之, 拍案愤起者亦有之回眸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争, 影响较大的共有四次第一次由王策三教授和钟启泉教授这 两位教育界重量级人物拉开帷幕,争论焦点是关于“要认真 对待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第二次争鸣代表人物是靳玉 乐、高天明、王华生和崔国富教授等,争论的焦点是“是否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课改指导思想”;第三次争论仍以 王策三和钟启泉教授为代表,争论的焦点是“指导新课改的 理念”及对凯洛夫教育学的态度;第四次争论始发于郭华和 陈尚达教授间,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新课改“穿新鞋走老 路”现象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王一钟两大阵营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认 为:“我国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 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 验短短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我国得 到重建。
“我国的课程创新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由 《改革纲要》生成了《课程标准》;由《课程标准》生成了 多版本的中小学教科书;由多版本的教科书生成了有声有色 的新课程实施,开创了我国课程创新的崭新局面这种大好 局面不仅受到全国教育界内外的欢迎,而且得到国际课程学 界的高度评价因此可以说,这几年来课程教学转型开始从 理论走向实践,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大步前进[1]然而,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对此却持截然不同的 观点,认为“新课程理念”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符合学 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以教学为主、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教 书育人、教师起主导作用等基本规律它“大破大立”“另 起炉灶”的做法,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改造、调整、渐进等特 点因而“新课程理念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 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 课程改革”,“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 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 检讨"[2]o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争论最终聚焦于效果改革伊始,人们 对其寄予厚望,期盼通过实施新课改来消解“应试教育”的 所有问题然而,多年后发现,“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学 业负担奇重”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片面追求升学率” 等主要现象并未有效缓解。
于是对新一轮课改的各种批评、 质疑的声音接踵而至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在新课 程改革之前,惯常的口号和做法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 试教育扎扎实实”,课程改革之后,则转变为“轰轰烈烈搞 课改,扎扎实实抓质量”这些口号和做法的实质是操素质 教育之言,行应试教育之实新课程改革以后,许多学校, 尤其是高中,往往把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理念巧妙地嫁接在传 统应试教育体系之中,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做法非但没有 丝毫改变,反而因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伪装而变得更 加牢固、彻底,甚至肆无忌惮很多学校由于产生了抵制素 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抗体”,任凭如何倡导改革,其应 试教育做法眉然不动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学校尽管实 行的是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但往往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评 为“素质教育先进校”或“课改样板校”张华教授把这种 现象称为“第二代应试教育”[3]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 对新课改被人戏称为“穿新鞋走老路”作了归纳与阐释,认 为“不是因为政府不作为、学者不关注,也不是因为教师不 合格、不努力,而正是广大师生对某些片面、偏激的所谓新 课改理念的自发纠偏,是学校教育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实践体现” [4]。
甚至有学者对新课改全方位否定如首都师范大学邢红军教授则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指导理论是错误的,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是偏离的, 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是缺失的,课程改革的训练形式是片面 的,课程改革的研究行为是放任的结论是“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是不好的,大方向是有问题的”,并指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巳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的危险之 旅,唯有迷途知返,方能浴火重生” [5]文献研究表明, 除了上述四次焦点集中、针锋相对的学术争论外,围绕新课 改的理念、指导课改的理论基础、课改的效果以及对学术之 争作理论探讨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各路教育专家、学者站 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视角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看法的差异之 大使人震惊,这本身就昭示课程改革的艰难和复杂性,反映 出对课改冷静、客观、理性评价之迫切在此,笔者无意再 从理论上对孰是孰非作赘述,而是试图从近年来教育实践角 度,以事实为依据在论战双方相左的观点中谋求趋同的“交 集”,求教于诸位同仁并抛砖引玉那么,争鸣各方大相径 庭的意见究竟有无求同的可能呢?第一,从各方对我国基础 教育改革的真诚态度及对基础教育的切实关心,可以找到求 同的基石第二,就目前而言,论战各方对教育的现状都是 不满意、希望改革的。
即便对新课程改革批评很激烈的王策三教授也并非不主张课改,而是不赞成这种疾风暴雨的“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而已第三,对于新一轮课改 的困境,大家心知肚明,只是归因不同支持新课改或乐观方,往往将推进课改艰难的局面归于外 因,如大环境不好,教师观念没有跟上、能力不足,保守势 力顽强抵抗,中高考制度指挥棒使然等批评新课改或悲观 方,则通常归咎于新课改先天不足,如新课改理念不行、指 导课改的理论不合适,或是新课程设计得不完善等但无论 何种归因,大家对新课改陷入困境都有共识第四,争论各 方虽对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新课改的理论持不同意见,但对行 为主义视学生为“小白鼠”和认知主义把学生当“知识容 器”的弊端都感同身受笔者认为,这四点就是争鸣各方 “求同”的基础争鸣各方中,当属沈阳师范大学郝德永教 授的意见最为中肯,他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不 平凡的历程,依然面临着一些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条路走错了,更不能得出 课程改革失败的结论新一轮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面临着 沉重的解惑、调适任务,既要理性地解决因误读、误判而引 发的激烈纷争与冲突,澄清分歧、终止论战、达成共识,使 新一轮课程改革摆脱理论上的困惑,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复 杂性、过程性、实践性,客观地诊断课程改革所暴露出的种 种问题与不良现象,合理调适、纠正偏失,使新一轮课程改 革摆脱实践中的困境。
[6]这是对待学术争鸣正确、积极的 态度,对于新课改富有建设性二、基于PISA测试的课程改革新视角(-)国际PISA测试的特点及价值取向国 际 中 学 生 能 力 评 估(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 简 称PISA测试,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 ,OECD)执行,针对15岁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测验评估,目的在于评价各国教育品质对其经济成 长影响之个别差异作为一种国际性测评,PISA的权威性是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通过对PISA项目的全面考察,不难发 现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PISA测试关注的是学生的多方面 素养和能力,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有研究者对PISA测试深 入研究后发现,“素养”是PISA测试的核心概念,并指出 其近年来发展方向为:一是逐步纳入非认知因素和元认知因 素;二是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三是突破传统纸笔测 试素养的“计算机化测评素养”;四是顺应经济社会的趋势,纳入新的测评领域“财经素养"o [7]其次,PISA测试的题型包括开放性题型,对学生能力检测有较强的层次性。
从PISA测试的试题和我国一些省市学业考试试题的比较研究中不难发现,PISA测试中通常有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作出 更复杂的解答,并且解题过程包括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允 许学生提供不同复杂程度的解题方法展示其能力水平,如数 学中联系能力群和反馈能力群事实上,PISA测试不仅关注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的检测是由低到高按层次分 布的,它所考查的学生素质涉及高层次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能力,与素质教育下的某些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并非简单、 机械的应试训练所能企及此类开放性试题从内容到评价方式都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综上所述,PISA测试的教育价值取向是考查学生综合学习素养和能力,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知识,对于学生归纳、演绎等高级的逻 辑思维活动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体现社 会对其未来成员的要求总之,只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要在PISA测试中取得高分是勉为其难的二)上海学生PISA测试结果的推论上海中学生在2009年首次参加PISA测试,阅读、计算和 科学均名列全球第一;2012年再次参加PISA测试蝉联全球第一这些结果可资我们推断以下结论第一,“死记硬背" 并非是中国学生特有的认知策略。
一般认为,上海学生主要1=1通过死记硬背的记忆策略学习,但有关PISA的问卷调查结 果显示,上海学生使用记忆策略的情况与OECD成员学生的 平均值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差异[8]这至少表明,和OECD 其他国家(或地区)学生相比,上海学生在知识学习策略方面 并未表现出死记硬背的特点PISA测试结果颠覆了人们对中 国学生“死读书”的刻板印象第二,“轻视知识”并未成 为课改的主要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伊始,有教育专家 提醒要警惕“轻视知识”的倾向,用心良善但多年事实表 明,“轻视知识”并未成为课改的主要问题,PISA测试的结 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国际公认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项目,1=1PISA测试体现了国际公认的知识能力观,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单向度的应试能力,而且要反映出学 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包括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际问题的解 决能力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表明其对知识 的掌握是全面而牢固的,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并未大面积出现 “轻视知识”的现象第三,“建构主义”作为课改指导思 想有益无害新课改之初,为了克服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弊 端,设计者将建构主义作为课改的理论基础然而,新课改 实施后,建构主义遭到质疑和批评,担心其削弱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降低课堂效率。
然而,反观建构主义,不难发现其 所提倡的“探究”和“自主构建”与PISA测试的特点很吻 合它所衍生的“抛锚”“支架” “随机进入”等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活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颇有裨 益正如辛自强、林崇德教授所说:“如果说教育创新是实 现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就需要用于指导教育改革和创 新的系统、明确的理论在这些方面,建构主义提供了某些 最基本的理念和思路,虽然不能说建构主义总是有理, 但至少它是我们教育指导思想武器库中最有力的武器之 一 [9]当然,建构主义和客观主义在课堂上要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探究”要用得恰到好处,事事探究则影响 课堂效率滥用“探究”难免掉入“虚假”和“盲目”探究 的泥淖其实,关于“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可循如今,PISA 测试的结果表明,新课改提倡的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探究 学习是有成效的,不但未削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相反,对 学生活用知识有积极意义否则,上海学生要在讲究活用知 识、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PISA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是 难以想象的第四,PISA测试只是学力测试,结论不能推及 其余尽管PISA测试与我国内地的考试不同,考题更倾向 于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生活相 关度也较大,但它仅仅是一个学力测验而。